村莊簡介
浹底園村位於
錢庫鎮合作社區中心,望新公路與宜望公路橫貫東西南北,離
蒼南縣高等級公路龍金大道僅2公里,於蒼南海濱僅10公里,為蒼南江南片區,全村耕地面積670畝,共有15個村民小組人口1915人,戶數504戶。農業一直以
水稻為主,2000年以來,農業大力發展
西瓜等經濟作物。工業主力發展
氣流紡棉紗工業,經濟發展速度較快。2000年後,村里建起菜市場、超市、各種商店、健身休閒中心、文化活動中心、酒瓶山公園、蝶山公園等新建設,儼然一幅城鎮景象。而村里原依四周河流趨勢分別建有鳳岩、牛車頭、酒瓶山、中心以及上河頭、河口等自然區域,更符合現代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社會主義新農村框架在浹底園村已見雛形,為全面建設生態與人文並重的有中國特色的城鄉一體化具有先天優勢。沿村四周河流已開始規劃和整治,合作社區辦公樓、停車場、合作社區國小等均已落實建設,豐富的文物古蹟如陳氏大宗、幽靜道觀、開漳聖王廟、盤古大帝廟、陳功甫墓園等,為浹底園村未來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先天的優勢,一座集人文歷史、生態環境、建築風格、市場規劃為一體的社會主義新式農村即將在浹底園村實現。
歷史沿革
浹底園村系改革開放初期,由原浹底園地方分設
浹底園村、
河口村、
合理村(現下堡村)而來,與鄰村北茶竂村、新民村、南北岙村中陳姓村民均系浹底園陳氏祠內後裔,乃南朝德誠公之後。2013年,鄰近幾村村內陳姓總人數達5000多人,戶數有1300多戶。祖上遷移世居龍港王公門、靈溪馬加垟、平陽蒲山下等地均系返平始遷祖我素與毓采二公後人。2013年,浹底園陳氏祠內共有譜丁近15000人、戶數近5000戶,實乃蒼南一大
望族。浹底園遷始祖自明朝末期從平陽十八都遷到浹底園至今已傳承18代,因地處四周河流中間一片園地,故當地人用閩南語俗叫:“浹底園”,該村民國時屬
馬鞍鄉,1940年由著名歷史學家
陳功甫(本村人)把馬鞍鄉與親仁鄉合併改名為望鯉,取境內巍峨望洲山與鯉魚港首字,寓“屛南山觀鯉躍”之情趣,該村自此始屬望鯉鄉浹底園大隊,歷經合作鄉、望鯉公社、望鯉鎮鄉鎮名稱變化。2011年望鯉撤鎮,始為錢庫鎮
合作社區浹底園村。該村人口近代經歷四次遷徙:分別是
清朝時期有遷往金鄉、大漁、赤溪、礬山等地;
民國時期有遷往溫州、龍港江口等地;
1959年由村民陳志探帶領約十多戶人口前去
平陽萬全開發萬全農業,並在萬全安家落戶、繁育後代;
改革開放以來,遷移
溫州、
龍港、
靈溪等經濟發達地方亦有一定數量。
經濟文化概述
浹底園村歷史以來,農業以
水稻為主,是原望鯉鎮產糧最多的一個村。浹底園村也是望鯉鎮山地較多的一個村,改革開放前,山上作物也是村民農業收入的一大部分。農閒時廣大村民前往蒼南甚至溫州等地“挖田螺”,故此,當地一帶稱浹底園為“田螺區”。改革開放國中期,浹底園村民以經營木材為主要經濟來源,浹底園村幾乎家家戶戶在蒼南一帶經營木材,故此,當地人稱浹底園村為“木材區”。2000年以後,隨著工業經濟的崛起,廣大土地被閒置,現已把閒置土地改種西瓜等經濟作物,為農業效益化走在蒼南前列。工業主要是全力發展氣流紡棉紗工業,是原望鯉鎮棉紗重要基地,村內棉紗企業眾多,全村以棉紗和與棉紗相關行業為2000年以來主要經濟來源。浹底園與溫州大多數地方一樣,在全國乃至世界經商辦廠,是溫州模式經濟的現實版。為振興溫州實業經濟而勵精圖治。
浹底園又是蒼南老淵
棒法發源地與集大成,自清朝中期以來,出現了眾多棒師,在溫州各地授徒,享譽東甌各地,甚至有來自外省市武術愛好者前來學棒法,民國時期達到普及狀態,幾乎人人都會耍幾手,一般家庭都設壇授徒,使浹底園名揚原平陽縣一帶,四方民眾均畏敬浹底園。先後出現了比較出名的棒師達幾十位之多,當地人尊稱為:“名師之地”。“棒法之鄉”名副其實是浹底園又一頂美冠。為此,浹底園在當地贏得:“田螺區、木材區、棒法區”稱號。
在文化方面曾經也很有特色,村里曾辦起的“毅勇國小”“浹底園國小”均是蒼南一帶辦學較早,聲譽較好的學校。特別是由民國時期
上海復旦大學畢業生陳振東(著名歷史學家陳功甫之子)興 辦的“毅勇國小”曾是原平陽一帶重要學校,與鄰地東社、玉龍口(著名文史學家蘇淵蕾故居)等地繼而辦起的“培智國小”、“育仁國小”並列為“智、仁、勇”三所頗具影響的學校。浹底園也是倡導新東方文化主戰場,為宣傳抗日,提高民眾愛國熱情發揮積極作用。另外,還經常組織排演“文明戲”為提升民眾文化素質產生正能量。故此,浹底園在民國時期被譽為:“文武雙傑”之地。
如今,浹底園建有文化中心、休閒中心以及豐富的人文古蹟,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化陣地提供了現實條件。近幾年來,浹底園廣大村民對文化教育投入大幅度提高,大學普及、重點上線人數逐年上升,為國家輸送各類人才。現在蒼南、溫州、上海等地均有浹底園學子的身影,各行各業都有浹底園人奉獻的足跡。
歷史人物與古蹟
浹底園村地處三邊為山一邊通海的獨特位置,境內有馬鞍山、鳳凰山、金鼠山、蝴蝶山、酒瓶山,一邊海是東海。可能由於這種特殊的方位,雖自遷始祖至今僅近500年,可歷史上出現了眾多在蒼南乃至全國著名人物,有棒法宗師:陳正鰲、陳正答、陳朝緣、陳敬定、陳敬卿、陳紹寬等先後幾十位名傳溫州武術界人物;有錢庫鎮第一位帶領開發平陽萬全農業的實幹人士陳志探等人;有深受蒼南人們敬重的民間優秀調解員陳先德等人;今在蒼南等地黨政機關任領導職位的陳紹華、陳紹君等人;在全國各地有知名度的有:民國時期著名教授、學者、歷史學家
陳功甫;當代園林專家、碩士生導師、教授
陳敬佑等人。現有古蹟:陳功甫故居、墓園、陳氏大宗、開漳聖王廟、盤古大帝廟、棒法宗師墓園、老淵棒法傳承基地等。
未來展望
浹底園村地處現錢庫鎮合作社區心腹,又是合作社區的東大門,離龍金大道較近,望新公路與望宜公路橫貫東西南北,特殊的地理位置,為浹底園村未來發展創造了地理優勢。浹底園村歷史沿續下來的依四周河流建築風格,實屬蒼南罕見,為蒼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現實版本。浹底園燦爛的文化傳統和眾多歷史古蹟,為提升和挖掘浹底園村歷史文化底蘊和人文建設創造了先天條件。浹底園村與附近幾個村的歷史淵源關係,為全面統一規劃創造了人和條件。浹底園村天時、地利、人和均已具備,創建棒法之鄉、史家故里、經濟文化生態並重的新式農村指日可待。
名家傳記
1、 陳元光 (658—711)字廷炬、號龍湖,祖籍河南固始,父陳政為唐玉鈴衛羽府左郎將歸德將軍,奉唐高宗命令進閩(今福建雲霄),陳元光以鷹揚將軍隨父陳政平定了閩粵邊陲騷亂,並開發漳潮地區,唐追封其為豹韜衛鎮軍大將軍兼光祿大夫、中書左丞臨漳侯、謚忠毅文惠潁川侯;宋追封開漳主聖王、加謚忠毅文惠王、靈著順應昭烈廣濟王;明追封昭烈侯、威惠開漳主聖王;清追封高封祀典開漳聖王。陳元光一生駐閩42年,任嶺南行軍總管27年,漳州刺史25年,堪稱唐代拓疆開漳之祖,一直被尊奉為“開漳聖王”。著作存有《龍湖集》,內《建州》、《謝建州》兩文,載入《全唐文》、討三首,收入清編《全唐詩》中。由陳尚君整理的《全唐詩續拾》,童養年輯錄《全唐詩續補遺》和孫望輯錄《全唐詩補逸》又收陳元光佚詩47首。今浙南地區陳元光後裔自稱其為:“浙南龍湖派”,為發揚龍湖文化而再接再厲。【因1852年後,浹底園陳氏轉接龍湖陳,為此於2000年,經河口村、浹底園村、下堡村、新民等村老人協會共同倡議,在本地河口宮建“開漳聖王廟”】。
2、陳功甫 (1890—1942)初名陳楙(懋),更名鴻藻,字功甫,清末貢元,郡學畢業生,國立北京大學文學士,史稱“大學士”,師承蔡元培、朱希祖等名家,姚從吾等名師是同窗好友,魯迅、顧頡剛等名流是中山大學時同事,深受政要朱家驊、陳儀等器重,與中國二十世紀眾多文化精英交往甚密,一同為中國二十世紀初、中葉燦爛文化名垂千秋。中國歷史學家,中國史學史、近代史教研先驅,先後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學教員、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國立廣東大學文科教授、國立中山大學文史教授、史學系主任兼廣州市立第二中學校長,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學生雜誌》主編,出版大量歷史學著作,現有遺著:《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述略》《中國最近三十年史》《中國革命史》《義和團運動與辛丑和約》《日俄戰爭與遼東開放》《日俄戰爭史》等等。特別是《中國革命史》使先生名聲鵲起,奠定了先生在史學界領導地位。1936年回故里隱居直至1942年病逝。一生抱“教育報國,著書立說”之夙願,從不涉政,聲名卻遠播政、教、學各界,為民國時期教育、歷史學科作出的貢獻將彪炳史冊。“發憤讀書誓為文化人,教育報國書寫近代史。著書立說問鼎史學界,歷史遺著笑談官場記”是其一生最好的寫照。【2013年,修繕《陳氏宗譜》,由其侄孫陳先滿(筆名陳聖吾)敬撰《史家陳功甫傳略》,更換民國時期由其學生陳先鋒拜撰的《陳鴻藻事跡》載入族譜】。
3、
陳敬佑, 出生於1948年,當代園林規劃專家、教授、碩士生導師,1973年畢業於浙江化工學院,1994年任浙江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教授,1998—2009年任浙江林學院黨委書記、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名譽所長、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主任、植物園主任、林學院重點學科帶頭人,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常委理事,浙江省第十一屆人大代表、省政協第十屆委員、省第十二屆黨代會代表,攝影作品《覓春》獲全國第三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校長風采獎。2005年被評為浙江省高校“三樹一創”好乾部。2009年至今任浙江省政協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先後發表論文11篇、獲國家專利兩項、著作3部分別是:《高校林業教育改革與發展》《浙江林學院植物園植物名稱》等。【2013年,其事跡載入《陳氏宗譜》】。
詩詞薈萃
四言詩—清明祭祖
敬宗祭祖,華夏文明;時越數千,環宇獨創。列祖列宗,奮發圖強;綿延千秋,子孫萬代。讀耕為基,弘揚祖德;改革發展,魅力無限。華裔始祖,英明睿智;光披遐荒,雄立東方。人類肇始,中華源遠;追憶時光,啟迪後人。人文大國,上下求索;仁人志士,貢獻世界。長江黃河,浩浩蕩蕩;台海遺恨,國土分治。億兆一心,一統九洲;德法兼治,興我中華。文理齊抓,全面發展;科教興國,更振雄風。改革內政,和諧求進;百花齊放,錦繡河山。陽春三月,神州奇觀;祭拜先祖,飲水思源。繼承遺志,超越自我;嶄新世紀,萬象更新。男女童叟,探古溯源;昭告列祖,實鑒臨之。——作者陳先滿,筆名陳聖吾
陳氏祖訓
明明我祖,漢史流芳,訓子及孫,悉本義方。
仰澤斯旨,更加推詳,曰諸裔孫,聽我訓章。
讀書為重,次即農桑,取之有道,工賈何妨。
克勤克儉,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藏。
禮義廉恥,四維畢張,處於家也,可表可坊。
仕於朝也,為忠為良,神則佑汝,汝福綿長。
尚背祖訓,暴棄疏狂,輕違禮法,有違倫常。
貽羞祖宗,得罪彼蒼,神則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類相殘,不念同氣,偏論異鄉。
手足干戈,我心憂傷,願我族姓,怡怡雁行。
通以血脈,泯闋界疆,汝歸和睦,神亦安康。
引而親之,歲歲登堂,同底於善,勉哉勿忘。——蒼南浹底園陳氏第14世孫陳先滿(筆名陳聖吾)轉抄
太母魏氏半徑題石
喬嶽標仙跡,玄局妥壽姬。烏號悲嶺海,鶴仰向高師。系牒公侯裔,懸弧將相兒。清貞蜚簡籍,規範肅門楣。萬里提兵路,三年報母慈。劍埋龍守壤,石臥虎司碑。憂闋情憂結,祥回覃屆期。竹符忠介凜,桐杖孝思淒。許史峋嶙篆,曹侯感舊詩。鴻蒙山瞑啟,駿彩德昭垂。華表瑤池冥,清漳玉樹枝。昭題盟岳瀆,展墓慶重熙。——作者唐開漳聖王陳元光。
陳姓名流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為人傭耕,秦二世元年七月,與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微宿縣東南)發起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秦二世二年十二月被叛徒殺害。
陳平(?—前178),西漢臣。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曾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去范增、並以爵位籠絡韓信,為劉邦所採納。漢朝建立後,歷任曲道侯、丞相。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字孔璋,“建安七才子”之一,先後跟隨何進、袁紹、曹操等人。善文,以表章書記見稱。亦能詩。今存《飲馬長城窟竹》等四篇。明人輯有《陳記室集》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東北)人,字承炸,師承焦周,先後任觀閣令史、孝廉、左著作郎、巴西郡中正、平陽侯相、著作郎、官至治書侍御史。撰《三國志》、創三國並列之體列。另撰有《蜀相諸葛亮》等集。
陳師道(961—1017),北宋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後山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官至太學博士。黨論起,以與蘇軾交往而貶穎州教授,後罷歸。是江西詩派代表作家之一。著有《後山集》《後山談叢》《後山詩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