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龜膠,中藥名。為海龜科動物海龜Chelonia mydas (Linnaeus)或蠵龜Caretta caretta gigas Deraniyagala等的背、腹甲製成的加工品。分布於黃海、東海、南海等地。具有滋陰潛陽,養血止血之功效。常用於久病體虛,形瘦乏力,盜汗,自汗,吐血,衄血,崩漏,白細胞減少。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海龜膠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綱:爬行綱
- 目:龜鱉目
- 科:海龜科
- 屬:1、海龜屬 2、蠵龜屬
- 種:1、海龜 2、蠵龜
- 分布區域:黃海、東海、南海
- 用量:5-10g
入藥部位,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背、腹甲製成的加工品。
功效
滋陰潛陽,養血止血。
主治
用於久病體虛,形瘦乏力,盜汗,自汗,吐血,衄血,崩漏,白細胞減少。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5-10g。
採集加工
將海龜或蠵龜殺死後,去頭、肉、內臟,留下背、腹甲,再颳去殘肉和油脂,投入熱水中煮沸1-2h。取出分離軟組織,即得純淨的背、腹部的骨板。骨板先後用稀鹽酸和石灰乳反覆處理、水洗,再加熱提取,得海龜甲提取液。用離心機分離油脂,濃縮乾燥後即為乾品海龜膠。
形態特徵
1、海龜:體長100-130cm。一般頭寬約15cm,頭部具有對稱的鱗片,前額鱗1對,眶後鱗4對。吻短,頜不鉤曲。背部角板呈平鋪狀排列,頸角板1塊短寬。椎角板5塊呈不規則六角形;兩側突出與肋角板交叉排列。肋角板每側4塊;中間兩塊較大。緣角板每側11塊。臀角板較相鄰的緣角板略大。背甲的棱不明顯,後緣略呈鋸齒狀,腹甲較平坦,每側甲橋處有下緣角板4塊,腹面前端具1塊較小的呈倒三角形的間喉角板,沿中線左右兩側成為對排列著喉角板、肱角板、胸角板、腹角板、股角板及肛角板。四肢呈鰭足狀,被有大鱗,前肢明顯長於後肢,內側各具1爪,幼體有時2爪。雄性的爪大,呈彎鉤狀。尾短;雄性尾較長。背部暗綠色、橄欖色或褐色,角板雜有黃白色放射斑紋。腹部黃色。
2、蠵龜:體長100-120cm。頭較大,寬約25cm。上、下頜均具極強的鉤狀喙。頭部背面具有對稱的鱗片,前額鱗2對,幼體背部具3條強棱,成體背部無棱。背部表面覆以角板或角質盾片,呈平鋪狀排列,頸角板1塊短寬,椎角板6塊;第6塊最大。肋角板每側5或6塊,第1塊最小;第3、4塊最大。緣角板每側11塊。臀角板1對較緣角板大。背甲後緣略呈鋸齒狀,腹甲較平坦,每側甲橋處有下緣角板3塊。外層的角板沿中線兩側成對排列著較小的喉角板、肱角板、胸角板依次漸寬;腹角板、股角板、肛角板依次漸狹。四肢扁平呈鰭足狀;前肢大,後肢小,內側各有2爪,長成後或具1爪。尾短。背部棕紅色或褐紅色,有不規則的土黃色或褐色斑紋,腹部檸檬黃色或黃色。
生長環境
1、海龜:生活于海洋,以大葉藻、頭足類、甲殼類及魚類等為食。每年4-10月為繁殖季節,交尾後,雌龜於晚間至沙灘上挖坑產卵,每次產卵100-150枚,也可達200枚,卵白色圓球形,卵殼革質,柔韌,徑40-45mm;孵化期50-70d。一年可產卵數次。我國分布於黃海、東海和南海。
2、蠵龜:棲息於溫、熱帶海洋中,以魚、蝦、蟹及軟體動物等為食。7-8月為繁殖季節,生殖時到沿海沙灘,於晚間產卵在沙坑內,每穴內產卵130-150枚,卵白色,球形,徑約40mm,1年可產卵2-3次,卵經45-60d自然卵化,稚龜即能破殼而出,爬向大海。我國分布於黃海、東海和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