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滾燈

海鹽滾燈

滾燈源於海鹽,流行於江南,古時盛行於海鹽的元宵燈會。海鹽滾燈不僅是可翻滾舞蹈,更是競技比武的手段,體現了海鹽先民在與海患長期抗爭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尚武精神。海鹽對民間藝術滾燈進行挖掘、整理、創編,使滾燈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重新煥發出藝術生命的魅力和生機。海鹽縣提出創建“滾燈之鄉”的目標,旨在繁榮和發展滾燈藝術,打響海鹽特色文化品牌,擴大海鹽知名度。

2008年,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海鹽縣天寧國小被命名為海鹽滾燈的傳承教學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鹽滾燈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浙江 ·嘉興· 海鹽縣
  • 遺產編號:Ⅲ-5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傳承現狀,傳承意義,

歷史沿革

早在700多年前,滾燈就出現在海鹽的民間燈會上。經過歷代相傳,它逐漸成為節日中民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方式,也是顯示村坊實力的競技表演。民間有“海鹽滾燈”起緣的說法:海鹽瀕海,地處杭州灣北岸,古代又有通商口岸澉浦港。海患及海盜經常侵襲沿海一帶,必須不斷修築海塘抵禦海盜入侵。因此,海鹽人尚武,民間盛行滾燈競技比武。以示村坊實力強大,比武時有的村出紅心燈,有的村出黑心燈,奪到黑心燈的村坊被認為武功高深,實力強大,連海盜也不敢侵犯。

風格特色

一般意義上的燈,或提、或掛、或抬、或穩穩噹噹地放著供人觀賞。唯獨海鹽的滾燈,卻可以翻滾舞蹈,可以拋也可以擲,燭中的燈火始終不會滅,燈殼也不會因為拋擲積壓而破碎。海鹽滾燈以江南出產的毛竹為製作材料,中間懸一個紅綢小球,而演員則以武士裝束,齊整威武,舞時以鑼鼓伴奏,動作瀟灑,競技性強,廣受民眾的喜愛。
傳統滾燈動作豐富而規範。傳統滾燈共有9套27個動作,每個動作都有固定的名稱。如“張飛跨馬”、“王祥臥冰”、“開荷花”等等。它同時還有紅心燈和黑心燈之分。這是尚武精神和滾燈技藝比武的具體體現。比武時,一般村坊出紅心燈,只有自恃武功最好的村坊才出黑心燈。只要出現黑心燈,出紅心燈的村坊就可與他們比武。最後,強者搶走黑心燈。

傳承現狀

解放後,海鹽滾燈在縣委、縣政府重視和支持、在海鹽的文化部門的扶持下,一直在不間斷地挖掘、整理和創新。
1957年,海鹽滾燈首次創編並走上舞台。此後,又多次進行創編並參加市、縣文藝匯演。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推陳出新,融入時代氣息,使滾燈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重新煥發藝術的生命力。
1997年,海鹽縣的少兒滾燈獲浙江省第五屆音樂舞蹈節音樂一等獎和編舞、表演二等獎;
2001年,海鹽縣人民政府和浙江省、上海市、江蘇省民眾藝術館聯合舉辦江、浙、滬民間舞蹈滾燈大會串;同年,海鹽滾燈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慶祝建黨八十周年同台演出。同時,海鹽滾燈的研究成果被收錄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浙江卷》和《中國民眾文化辭典》中。
還掀起了滾燈創新變革浪潮,滾燈不僅可用竹篾制,也可用塑膠等其他材質,不僅可大可小隨時變幻形狀,還加入各類發光體使之熠熠生輝,甚至還編進斗笠、掛上服飾、穿上辮子、用作耳墜。舞蹈編排上同樣別出心裁,老年滾燈、少兒滾燈相映成趣,男子滾燈、女子滾燈剛柔相濟,雜技滾燈、魔幻滾燈耳目一新,甚至滾燈還融入了時裝表演。在海鹽,不僅許多鄉鎮、街道社區建立了滾燈表演隊,而且還走進了幼稚園、國小、中學的課堂。全縣有了20多支滾燈表演隊,1000多人的演員隊伍。

傳承意義

海鹽滾燈十分注重對外的交流,經常受到兄弟省、市的邀請,參加各項表演活動。海鹽滾燈以其特有的魅力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博得廣大民眾的喜愛,它已經成為海鹽縣乃至整個嘉興市民眾文化活動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是江南藝術的一朵奇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