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鹽天寧寺

海鹽天寧寺

天寧寺位於浙江省海鹽縣舊城西門外小柵橋之西、大柵橋之北,朝聖橋河北。該寺歷史上占地面積九十餘畝,殿宇僧舍據說有5480間,四面河道環繞,獨處一方,以舟楫相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鹽天寧寺
  • 始建時間:漢朝
  • 所屬地區:浙江海鹽
  • 現任住持:曉明法師
  • 主要建築:千佛閣等
  • 地址:浙江省海鹽縣武原鎮海濱西路北側
地理位置,天寧寺歷史,建築格局,天寧寺廟會,苦難的天寧寺,舊貌換新顏,

地理位置

南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建朝聖橋,元惠宗至正五年(1345年)建天寧寺橋(即大柵橋),並相繼建造迎恩橋(即柵橋)。天寧寺歷史悠久,規模恢大,興旺時有僧眾百數十人,晨鐘暮鼓,木魚梵音,香燭煙光,終年不絕。
海鹽天寧寺

天寧寺歷史

相傳天寧寺創於漢朝,初名“禪悅院”。唐朝宗大曆三年(768年)建千佛大寶閣。北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敕賜“天寧永祚禪寺”匾額。南宋光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僧長溪創建山門殿和寶塔,寧宗嘉定二年(1209年)僧永模建圓通殿。元世祖至元二年(1336年)僧梵琦(字楚石)募緣建鎮海塔。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佛閣、法堂及方丈室。英宗正統七年(1442年)建西方殿和鐘樓、輪藏及廊廡。神宗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請來《大藏經》計6714卷。洪武三年(1370年)高僧梵琦大師被詔徵,賜號“佛日普照慧辯禪師”,著有《楚石語錄》,作《懷淨土詩》傳於世。源瀚大師,字覺海,住持天寧寺時,經八載重修千佛閣,又經八載重建鎮海塔。清高宗乾隆廿六年(1761年)。錢陳群為之作記,著有《水雲集》。思宗崇禎元年(1628年)僧生白、眉白、元白三人重建千佛閣。清高宗乾隆至穆宗同治間,兩次進行維修。民國二十五年曾修理鎮海塔。

建築格局

天寧寺的整個布局至明朝已基本形成,在自南而北中的中軸線上,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一組組結構精巧裝飾華麗的古建築。進入山門,為金剛殿,正中朝南為彌勒佛坐像,坦胸凸肚,笑容滿面,上有“皆大歡喜”四個大字。左右兩聯曰:“大腹能容容世上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其背面朝北為韋馱菩薩立像,兩邊為四大金剛,進內為大雄寶殿,殿前有石獅子一對,很大的鐵香爐一具。拾級登殿,殿內正中為三世佛像,兩邊為十八尊羅漢。北後朝北為觀音大士立像,手執仙瓶、柳枝,腳立鰲魚頭上,海浪滔滔,眾仙童相護。大雄寶殿建築巍峨,飛檐翹角,朱棟彩梁,肅穆莊嚴。
大殿後為千佛閣。閣為兩層,上為藏經樓,下為佛殿。步入下門,正中為釋迦牟尼佛像。銅鐘、大鼓懸於兩側。千佛閣每年陰曆六月六日曬經日開放,平時除拜懺等外,均不開放,僅走偏門,故閣內幽雅安靜,俗鹿盡消。千佛閣左右前後為禪堂、方丈室、法堂、僧舍、菜園等。最後為鎮海寶塔。鎮海塔為楚石禪師所造。因元朝海岸線變遷,潮水直逼海鹽城下,氣勢洶洶,威脅很大。當時認為塔能鎮海,楚石禪師遂介議募資建塔,歷二十九年始成,據說建造之時,每一磚都由楚石禪師頂首跪誦大悲咒一卷,其精神感入至深。塔共七層,八角形,高24丈,明朝多次修葺。清乾隆年間失火,七級俱焚,僅存塔心,遂又重建。光緒和民國期間,多次重修。塔前西側有池。池西有仙橋,橋下河浜可停小船。

天寧寺廟會

歷史上天寧寺香菸極盛,尤其是六日、十八、十九幾日,更是熱鬧非凡,香客、遊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由於水路交通十分發達,明清以來天寧寺的廟會成為遠近聞名的物資集散市場。

苦難的天寧寺

民國時期,天寧寺開始衰落,1937年11月5日,日本侵略軍在金山嘴一帶登入,日艦炮轟武原鎮,天寧寺鎮海塔中彈受重損,1938年,鎮海塔再遭日軍炮轟,塔身傾斜。1956年8月1日,十一級颱風侵襲海鹽,鎮海塔頂坍落,塔身傾斜更為嚴重。1960年拆除上面三層,殘存四層,高僅20.7米,塔基為須彌座,有石雕,猶保存元朝建築風格,1980年12月,千佛閣、鎮海塔基、綺園、碑廊等四處,列為引一批縣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舊貌換新顏

1985年至1987年,省文物局縣政府先後撥款36萬元,重修千佛閣,至此,整個天寧寺範圍內僅存千佛閣一座,禪堂古井一口,鎮海塔塔基一座,約兩抱粗古銀杏樹一株,1996年8月被批准正式對開開放。在此之前,雖山門緊閉,但平時燒香禮佛者仍有不少。1998年10月,縣政府擬定逐步修復天寧寺的規劃,責令在原天寧寺範圍內的單位一律拆遷,幾年後,天寧寺一定會以嶄新的面貌屹立於世人面前。
天寧寺現常住僧眾近十人。現任住持曉明法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