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感熱

感熱通量是海洋單位面積通過湍流向大氣(或者大氣向海洋)傳輸的可感熱量,單位為瓦每平方米,其大小與海-氣溫差、近海面風速密切相關。一般說來,感熱通量比潛熱通量小得多,而且在有的月份、局部海區氣溫高于海面,感熱通量會出現負值,即大氣向海洋輸送可感熱。就年平均而言,在黑潮主幹區及日本周圍海域,感熱通量最大,其值超過30瓦每平方米,局部地區可高達40瓦每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面感熱
  • 外文名:Sea surface sensation
  • 釋義:通過湍流向大氣傳輸的可感熱量
  • 單位:W/m2
  • 影響因素:海-氣溫差、近海面風速
  • 地位:感熱通量比潛熱通量小得多
簡介,分布,趨勢,

簡介

感熱通量是海洋單位面積通過湍流向大氣(或者大氣向海洋)傳輸的可感熱量,單位為W/m2,其大小與海一氣溫差、近海面風速密切相關。一般說來,感熱通量比潛熱通量小得多,而且在有的月份、局部海區氣溫高于海面,感熱通量會出現負值,即大氣向海洋輸送可感熱。就年平均而言,在黑潮主幹區及日本周圍海域,感熱通量最大,其值超過30W/m2,局部地區可高達40W/m2

分布

在黃海感熱通量自東向西降低,等值線幾乎與海岸線平行南海的感熱通量值較小,20°N以南其值均小於5W/m2。1月的感熱通量除了在南沙群島附近局部海域出現負值外,其他海域均為正值。黑潮主幹區及日本周圍高達100W/m2,超過了海面吸收的太陽短波輻射在黃海感熱通量減小至50W/m2,黃海沿岸為40W/m2;南海大部在25W/m2以下,赤道海域降至5W/m2以下,局部地區還出現負值。
7月,感熱通量的零值線出現在20°~21°N附近,其北為負值,渤海及黃海中部達-10W/m2;其南為正值,但大部海區只有0~5W/m2,蘇祿海及泰國灣略高於5W/m2

趨勢

感熱通量的年變化趨勢可分兩種類型:約在20°N以北的海域,呈單峰型變化,冬季大,5~8月(部分海區4~9月)出現負值20°N以南的南海大部海域,全年幾乎都為正值,且年變化很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