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豐農民運動

海陸豐農民運動

海陸豐農民運動”是以海豐陸豐兩縣為中心,是兩縣農民要擺脫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枷鎖,自己要當家做主而發起的抗爭。希望通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道路取得自身的解放,同時,掀起了全國農民運動的革命怒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陸豐農民運動
  • 發生時間:大革命時期
  • 歷史影響:全國農民運動的先鋒
歷史背景,相關歷史,

歷史背景

1928年10月,毛澤東論述中國紅色政權能夠發生和存在的地區的原因:是“1926和1927兩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程中工農兵士民眾曾經大大起來過的地方……所以在廣州產生過三天的城市民眾政權,而海陸豐、湘東、湘南、湘贛邊界、湖北的黃安等地都有過農民的割據。”
海豐總農會成立海豐總農會成立
早在1921年四五月間,彭湃就主張“中國是農民占多數,中國的革命要依靠農民。” 當年7月,彭湃在海豐縣城組織社會主義研究社和勞動者同情會,主張“促成教育和貧民接近”,公開向工農宣傳社會主義。 當年9月,社會主義研究社成員出版《新海豐》兩月刊,宣傳馬克思主義,新的哲學思想和革命人生觀開始在知識青年中傳播。1922年5月,彭湃和楊嗣震、李春濤等在海豐縣城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海豐地方組織,以“赤心小組”名義出版《赤心周刊》,繼續宣傳社會主義 。隨後,彭湃感到“自命是工農民眾的代表,可是背後絕無半個工農,街上的工人和農村的農民也絕不知我們做些什麼把戲”。1922年7月29日,彭湃與張媽安、林沛、林煥、李老四、李思賢六人,成立了當時只有六位會員的農會(也就是日後人們常說的“六人農會”),這奠定了“海陸豐農民運動”的根基。

相關歷史

大革命時期下的農民運動:
1924年1月,國共合作的實現,推動了農民運動的開展。1925年兩次東征,東江各縣建立共產黨地方組織,海陸豐、潮梅和惠州三地區,各自成立地方委員會(海豐在隨軍東征的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幫助下,於1925年3月建立黨支部,10月擴大為海豐地委,1926年再擴大為海陸豐地委),統一領導基層組織,幫助各縣建立國民黨的縣黨部和革命政權。由共產黨人彭湃等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成為全國農民運動的先鋒。
農會恢復和發展,以縣農民協會名義建立農民自衛軍。彭湃為培養農運幹部,先後在廣州舉辦了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並隨之擴大。周恩來派出一批黃埔軍校學生任海豐農軍骨幹和教練 。兩所學員結業後部分被調往潮梅各縣工作,這些學員後來多數成為各縣骨幹。
1925年6月,桂、滇軍閥劉震寰、楊希閔在廣州作亂,東征軍回師討伐,陳炯明部隊重入潮梅海陸豐,各縣反動派乘機殘害民眾和農會,農民自衛軍奮勇反擊,後來又協助第二次東征軍作戰,五華、海豐、陸豐三縣共犧牲107人(其中海豐53人、陸豐38人、五華16人)犧牲人數占全省總數58%。
1925年11月,“海豐農民自衛軍”受國民政府命令駐防海豐。實際上成為中共海陸豐地委領導的準正規軍。
1926年11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由毛澤東任書記的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在毛澤東的主持下,中央農委決定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四省農運為重點,同時在陝、川、桂、皖、蘇、浙等七省全面推動農民運動。到1927年3月底,農會組織已遍及粵、湘、鄂、贛、豫、陝、皖、川、閩、浙、蘇、直、魯、桂、冀、察、綏等省,有組織的農民達800萬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