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後八景
鹹豐九年(1859),山西清徐人喬松年繼任兩淮鹽運使。其時,太平軍攻克揚州後派林鳳祥率兵北伐,自無暇顧及泰州。隨著藩、臬、道等衙門遷至泰城辦公,於是,達官貴人避亂寓泰者漸多。喬松年至泰後,從吳文錫處購其蟄園即日涉園為宅,偏安一隅的喬松年日子不失怡然。海陵舊有八景,明代州人丘容、凌儒等皆有詠,只歲月更迭加之屬地調整,其景多有變易,喬松年遂生重詠“海陵八景”之念,新取八景一一作詩,並書贈運司駐地斗姥宮道士宋陽裕,刻石嵌於該宮小有天園內廳事迴廊壁間,此即“海陵後八景”。
斗壇來鶴
喬松年詩
瑤壇法席步虛聲,恰有胎禽解送迎。仙客往來雲不散,丹光園滿月常明。
靈氛向夜占珠緯,清唳凌秋和玉笙。采筆未須乾氣象,芝田我欲賦歸耕。
斗壇在斗姥宮內,遺址在今八字橋西,兩淮鹽運使移駐泰州時運司衙門即設於此。作為泰州道教四大宮觀之一,斗姥宮素以歷史久遠、高道輩出而聞名,喬松年於詠詩前曾注曰“斗姥宮為徐神翁棲真之地,有斗壇來鶴,其境翛然絕塵”。據道光二十九年州人沈瀠所撰《重修斗姥宮宮碑誌》載,“斗姥宮本王仙翁誕降之地,晉時在郊外,至後周團練使荊罕儒築羅城增子城,宮始在城內,里人即其地建仙翁祠。五季時,祠為兵燹所毀。宋建隆間詔重修祀呂祖兼祀仙翁。金兵南來,其祠又毀。元泰定間始改為斗姥宮,於前殿祀呂祖,正殿奉玉皇,後殿奉斗姥。”斗壇即斗姥宮後殿,因殿中有徐神翁當年扶乩所用乩壇,故名壇殿,殿中神龕內所供徐神翁畫像傳為徐守信親手自繪。壇殿東有小院名“小有天園”,道人於此挖鑿荷池,啟徑開軒蒔花藝竹,其境如畫頗有林泉之勝,喬松年詠八景詩石刻即嵌於園東遊廊牆壁之內。
梵宮花雨
喬松年詩
岌案丹樓遠似霞,神龍常護梵王家。香雲如海先成蓋,慈雨從天正墜花。
真種菩提原有樹,眾生沾丐已無涯。漫將甘露言禪悅,且拂迦梨叩法華。
梵宮花雨即梵宮花雨台,指光孝寺舊日之千華戒台。泰州光孝寺為東晉義熙(405-418)年間僧覺禪始建,北宋崇寧間徽宗以年號賜名為“崇寧萬壽寺”,政和間又改賜名“天寧萬壽寺”。紹興八年(1138),宋高宗趙構賜寺名“報恩光孝禪寺”。紹興三十一年(1161),寺毀於宋金戰火。蜀僧德范於紹熙年間任住持重修寺廟,提舉常平使韓梃取《華嚴經》語書“最吉祥殿”四字為大雄殿額,陸游為之撰寫碑文。清乾隆九年(1744),僧性慧自寶華山分燈來此任住持,改禪為律。律寺要傳戒,傳戒需有戒台。乾隆四十一年(1776),光孝律寺中於最吉祥殿東北建成千華戒壇,戒壇高十級,周長七丈八尺,純以白礬石建成。江蘇境內,除了光孝律寺外,只有寶華山隆昌寺、南京古林寺、揚州萬壽寺有此等石戒壇,而以光孝寺最為秀美絕倫。戒壇前有千華門,上懸泰州名士徐步雲題寫的“法雨香林”額,壁間有雕塑名家吳廣裕摹唐吳道子丹青所繪之成觀音像。
城樓眺海
喬松年詩
茫茫野色收千里,浩浩秋聲共一音。東海揚塵真旦暮,南樓嘯月此登臨。
便生馭氣排空想,更起傷今望古心。欲借飆輪尋碣石,雲帆待掛又沉吟。
城樓即望海樓,建於南宋紹定二年,初名海陽樓。海陽為泰州古稱,泰州東舊為海域,登海陽樓遠眺,滄溟惝恍入目,故海陽樓又稱望海樓。因其高峙城隅,關乎一州“文運命脈”,有所謂“望海樓一郡大觀,不壯不麗不足稱形勝”之說。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州守鮑龍重建毀於大火的望海樓,泰州名士徐嵩為之作《重修望海樓記》。萬曆三十一年(1603)樓圮,惟存遺址。清康熙年間,知州施世綸重建海陽樓,落成之日雷雨大作,有白鶴來翔,視為瑞異,因更名靖海樓。樓於嘉慶初年欲圮,知州楊璽拆而重建,將樓基增高一丈二尺,取“朝陽鳴鳳”之意更名為鳴鳳樓。抗日戰爭期間,樓被拆除。近年來,泰州市政府於舊址采宋代形制重建望海樓,“壯其規模,優其材料,精其工藝,以吞吐古郡風範,盛世氣韻”,文化名人文懷沙題“江淮第一樓”,原《人民日報》總編輯范敬宜為之作《重修望海樓記》。
古阜斜陽
喬松年詩
升高望遠一長嗟,難向蒼天問岳家。大將功名悲汗馬,亂時風景慘歸鴉。
愚公可得移山去,壯士空教挽日斜。暮色黯然下平楚,嚴城秋警動清笳。
古阜斜陽又名岳阜晴雲,古阜指岳墩,今泰山公園內小泰山。小泰山雛形於北宋末年形成,紹興十年(1140)開東西市河時壘土於其上,山漸高五丈,周一百二十丈。寶慶二年,知州陳垓浚深小西湖,“浚水環崖,作亭其上,植花柳竹為堤,磚曲折以登,曰天閱、曰暘谷,最高曰起雲”,于山巔建高四丈之起雲樓,登樓矚目江南圌蔣二山隱約可見。明初起雲樓毀於兵燹,兵備副史舒大猷萬曆十年(1582)於其舊址建岳武穆祠。宋建炎四年(1130),岳飛曾任通泰鎮撫使兼泰州知州據城抗敵,泰山因傳為“岳武穆公所築以覽形勝防北侵處”,州人因懷念岳飛故而稱山為岳墩。岳武穆祠大殿中塑岳飛像,左右塑周侗像和岳雲像,兩旁塑岳飛部將像十六尊,東西殿壁嵌石刻數方,內有岳飛手札和王鐸手跡。兵備副使張鳴鶚二十多年後重建另置石刻秦檜夫婦跪像於殿外西牆腳。岳墩西麓有臨湖禪院,舊珍藏清畫家葉叔猷臨摹的岳飛父子真像。
長橋煙景
喬松年詩
細雨疏疏帶晚煙,橋頭回首覺春妍。最憐澤國呼鷗地,恰是花陰試燕天。
一杵涼鐘岩樹杪,幾人輕笠石欄邊。詩情何用思風雪,喚作羅浮境已仙。
長橋古稱鳳尾橋,即趙公橋,位於城北老漁行南。泰州舊稱鳳凰城,有“高橋似鳳首,趙公橋似鳳尾,東西鳳凰墩似鳳之二翅”之記。高橋為鳳首因其高,趙公橋為鳳尾自因其長,舊日此橋為泰州境內最長之磚孔橋,跨度逾五十米,橋下有橋墩十八個,橋上建了五座土地廟,“一橋五廟”足可見橋身之長。橋西舊有羅浮山漂於水上,南宋中期王象之纂《輿地紀勝》記其“在海陵縣東澤藪中,不為水所沒,遙望如羅浮”,山中舊有供奉葛洪之茅庵,清初泰州詩人鄧漢儀曾隱居於此。“羅浮山畔有高人”,慕名而來的州中文人於此結會,先後出現了前後“羅浮七子”,分別是康熙年間的徐鼎鎮、顧崧、陳厚耀、朱士模、王鳳藻、唐麟祥、朱治;乾隆年間的宮增祜、俞塽、羅克承、張紹齡、徐泌、陳暄、朱昊,“蕩舟鳳尾橋,羅浮指山麓”,七子才華迥不侔,唱和於春日逕行,沉醉於煙波浩渺,斯文故事亦是一時之勝,“長橋煙景”日漸聞名。
南濠漁唱
喬松年詩
南濠十里比湖光,多少漁翁打槳忙。晚唱忽聞聲欽乃,高蹤真在水中央。
扣舷一發波光靜,弄笛三終月正涼。葦際延緣有人在,靈均慎莫恣清狂。
“濠”釋護城河,“南濠”也就是泰州南城門外之護城河,又稱打漁灣,即今柳園附近。舊日出泰州南門至高橋一段大街俗稱鳳頸街,東、西城河夾著鳳頸街分別向南伸展約數百米,形成夾岸傍水之東、西兩灣,其間垂楊蘆荻,漁榔互答,景色很是優美。東打漁灣傳為柳敬亭故居之地,《桃花扇·棲真》一折中柳敬亭道白曰“我老柳少時在泰州打漁灣,專以捕魚為業”。畫家支振聲《打漁灣》亦詠曰“莫道魚灣水一方,高談有客傲侯王。及今遺蹟人猶記,笑指堤邊柳一行。”西打漁灣傍水有清末泰州書法家張逸君所住之花園,園內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為城南之勝境。園西有呂莊,莊人多姓呂,灣至此處蘆葦更密,多有丈半之高,漁人多於此處打魚。解放後,西打漁灣淤塞漸成園田之地,張氏花園亦蕪沒而難尋蹤跡。惟有東打漁灣風物依舊,被闢為柳園,相聲大師侯寶林曾經來此,追尋柳敬亭遺蹟,自言“我是尋宗來了!”
泮池桃李
喬松年詩
一城桃李總芳菲,獨愛高牆錦作圍。地僻最宜回俗駕,香濃暗與點春衣。
魚吹水面從相戲,蝶抱枝頭不肯飛。輸卻名園邀勝賞,等閒夜宴賦詩歸。
泮池為半圓形水池,舊有學府前建泮池能振興學業之說,多用於文廟、學宮等建築中。泰州儒學始於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北宋慶曆中建學於城內,紹興八年移於縣治南,知州王揚英十幾年後建宣聖廟於城東隅時,並附建學宮於其內。明永樂至清康雍乾嘉間,泰州學宮經多次修葺,規模日益宏大,主要建築有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名宦祠、名賢祠以及魁星亭、射圃亭等。泮池在學宮前,即“海陵前八景”之“鳳池筆穎”中“鳳池”,明清以來,泮池周圍遍植桃樹和李樹,花開時尤為繁盛。泮池南不遠為文昌閣,閣右有小土墩名鳳山,州中文士常登臨於此賞看春花,名士王白舫即有“紅雨引來新燕子,清渠開出舊桃花”之詠。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學宮日漸荒蕪。民國創泰縣縣立中學於此,加以修葺。抗戰期間拆學宮部分建築取材建大華電影院。解放後,於此遺址建糧食倉庫,泮池亦淤塞難覓不復存在。
草堂花燭
喬松年詩
短籬老屋樹如鱗,物外田園自隔塵。修竹欲迷三徑曲,好花不斷四時春。
壁蝸橫上偏成字,山鳥低飛慣近人。萬里橋邊相比並,詩家堂室總嶙峋。
草堂指城西草堂,又名方洲,遺址在今南園小區方洲居委會附近。宋朝嘉定十年(1217),知州李駿於此建園,以其地環水取“方丈瀛洲”之意冠名“方洲”。據李駿自作《方洲記》,其園亭、榭、泉、洞等景觀甚多,僅已命名者即有“水雲鄉”、“醒翁堂”、“小有洞天”、“六宜”、“知魚”、“盟鷗”、“椒嶼”、“桃源”、“葦間”、“一春佳處”、“七一泉”、“漁村”等十六處,規模之大,實為泰州歷代園林之冠。元明以降,方洲漸趨湮沒,及清道光年間,邑人尤金鏢、尤金城兄弟就其遺址為別業,易名“城西草堂”,修葺經營蒔花種竹,其時流寓泰州之騷人墨客多流連其地,觴詠迨無虛日。邑人趙瑜曾作《草堂六言十二詠》,“隔江烽火蔽西東,難得重陽此回同”,吳讓之亦為草堂篆額,並為主人鐫“城西草堂”白文小印。清末園亦荒廢,民國後僅存松梅老桂,後闢為菜園,草堂諸景漸次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