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花燭是海陵後八景之一,草堂指城西草堂,又名方洲,遺址在今南園小區方洲居委會附近。宋朝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州守李駿建此園,廣約百畝。據李所作“方洲記”:全園亭、榭、泉、洞等景觀甚多,僅已命名者即有“水雲鄉”、“醒翁堂”、“小有洞天”、“六宜”、“知魚”、“盟鷗”、“椒嶼”、“桃源”、“葦間”、“詹葡林”、“公來游”、“一春佳處”、“瓢庵”、“七一泉”、“漁村”、“青龍莊”等十六處。總名“方洲”,以其地環水故稱,且取“方丈瀛洲之義”。當時規模之大,確為泰州歷代園林之冠。西園幾經興廢,曆元、明而趨湮沒。至清道光初(公元1821年後),邑人尤金鏢、尤金城兄弟以西園故址為別業,修葺經營,蒔花種竹,別有一番風景,易名“城西草堂”,里人稱為“尤園”。當時,邑中文士,流連其地,觴詠迨無虛日。“草堂花竹”即指此。吳讓之曾為草堂篆額,並為主人鐫“城西草堂”白文小印。而今匾雖不存,但“城西草堂”印拓,仍可見於《師慎軒印存》,可作名勝物證。邑人清貢生趙瑜,曾作《草堂六言十二詠》,收入《漁亭詩文集》。讀來如見“草堂”景色。清末,市河淤塞,園亦荒廢。民國後僅存松梅老桂,後闢為菜園,西園諸景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