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戰役(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軍戰役指的是由海軍作為主要參與方的戰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軍戰役
  • 發布單位: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根據戰役目的和任務,可以獨立組織實施或作為聯合戰役的組成部分。按類型,分為海軍進攻戰役和海軍防禦戰役;按空間,分為海上海軍戰役和瀕陸海區海軍戰役;按樣式,分為進攻敵海上兵力集團戰役、海上封鎖戰役、海上反封鎖戰役、襲擊敵基地港口戰役、海軍基地防禦戰役、保護海上交通線戰役和破壞海上交通線戰役等。海軍戰役是隨著海上戰爭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早期的海戰由於受武器裝備的限制,交戰雙方很少進行遠距離的兵力機動和隊形變換,作戰空間僅限於目視、聽覺所及的範圍。14世紀中葉,戰艦裝備了滑膛炮,海戰空間開始擴大。16世紀,帆船艦隊出現,火炮廣泛運用於海戰,並逐步成為決定海戰勝負的主要武器。至17世紀中葉,槳船艦隊向帆船艦隊的過渡基本完成,海戰在戰爭中的地位有所上升,逐漸出現了為特定戰略性目的而獨立實施的海上交戰。19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使海戰進入了蒸汽動力和熱兵器時代,海軍普遍裝備了蒸汽裝甲艦船和線膛炮,兵力的機動性和打擊能力得到較大提高,尤其是無線電通信的套用,使海軍能夠真正實現在統一的企圖和計畫下,在廣闊海區進行相互聯繫的一系列戰鬥,達成統一的戰役目的。於是,介於海上戰爭與海上戰鬥之間的海軍戰役應運而生。20世紀初,海軍已成為由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和航空兵部隊組成的合成軍種,且具備了在大洋上進行大規模海戰的能力,海軍戰役得以發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各種新技術在海軍裝備中的運用與諸兵種的不斷發展,使海上作戰行動能夠同時或先後在幾個不同的方向上實施,海戰樣式增多,海上作戰的兵力規模和空間範圍擴大,作戰持久能力增強,指揮協同日益複雜。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德之間進行的日德蘭海戰,戰役自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雙方投入水面艦艇達260餘艘。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海戰規模空前擴大,海軍戰役實踐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廣泛運用水面艦艇、潛艇和海軍航空兵,在統一指揮下在海洋立體空間協同作戰,成為海軍戰役的基本形式。海軍戰役行動頻繁,戰役樣式多樣,規模擴大。不僅有海軍獨立實施的軍種戰役和兵種戰役,而且出現了陸海空三軍聯合實施的大規模海上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精確制導武器、核動力裝置、自動化指揮控制為代表的先進技術和裝備在海軍的廣泛套用,使海軍兵力運用方式和海戰的格局發生了全新的變化。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中東海戰、印巴海戰、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更顯示出現代局部戰爭海戰的全新特點,促進了海軍戰役實踐的發展。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組建初期,即投入到解放沿海敵占島嶼,打破敵人海上封鎖,制止敵人騷擾破壞,以及準備解放台灣的作戰中,進行了長江口、珠江口封鎖戰役,解放舟山群島戰役,解放萬山群島戰役,解放浙東沿海島嶼,一江山島戰役,南海方向的保交護航作戰,海軍基地防禦作戰,以及抗登入戰役演習,取得了現代海上聯合戰役和海軍兵力運用的初步經驗。隨著人民海軍諸兵種的發展和作戰能力的提高,海上作戰經驗的豐富和學術研究的積累,特別是1957年海上破襲游擊戰和1983年近海作戰方針的提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戰役走上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創造了海上破襲游擊戰、扼守海峽水道作戰、珊瑚島礁作戰等新的海軍戰役樣式。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海軍建設步伐加快,進行了適應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海上局部戰爭的模擬演習,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戰法和經驗。進入21世紀,海軍加強了信息化條件下戰役研究和演練,海軍戰役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現代海軍戰役作戰空間範圍大,立體性強;參戰兵種多,指揮控制複雜;奪取戰役制空、制海、制信息權的鬥爭緊張激烈;非接觸作戰、精確作戰、信息作戰成為主要手段;裝備物資消耗大,戰役保障任務艱巨。其基本要求:①綜合使用各種偵察力量和手段,獲取可靠的戰略、戰役情報。②根據戰役企圖和敵對雙方實際情況,正確選擇打擊目標,周密組織計畫。③科學編組兵力,綜合運用各種作戰手段和方法,充分發揮各戰役要素的整體威力。④有效地開展電磁、水聲鬥爭,廣泛使用謀略,力求先機制敵。⑤集中優勢兵力,抓住戰機,適時投入作戰,靈活運用戰法,奪取和保持戰役主動權。⑥奪取制空權,加強對突擊兵力的空中掩護和各種保障。⑦適時投入戰役預備隊,擴大戰果。隨著海軍武器裝備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進步和廣泛運用,海軍戰役樣式將不斷豐富,戰役手段將不斷增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