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蛙泳技術流派之一,為本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現的新技術。游進時身體起伏很大,臂腿配合時軀幹出現的波浪狀酷似海豚式蝶泳的鞭狀動作,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豚式蛙泳
- 分類:游泳
技術特點,發展歷程,
技術特點
其動作特點是,身體位置隨臂腿配合而上下起伏。兩腿動作近似傳統蛙泳。但收腿動作結束時,髖角大於135°,小腿垂直於水平面,兩膝間距與肩同寬或比肩略寬,蹬夾動作結束的同時做提臀動作,並用腳掌和小腿內沿向後下方鞭水。兩臂動作與傳統蛙泳相近,划水與夾肘動作緊密連線,收手後迅速前伸。臂腿動作配合緊湊,由於蹬腿時藉助身體的上下起伏做提臀和伸腿轉踝繃足動作,形成類似螺旋槳的急速半圓形鞭狀蹬夾動作,很像海豚式蝶泳的鞭狀打水,其推動效果大大優於傳統蛙泳。
發展歷程
海豚式蛙泳問世以後,世界蛙泳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優秀運動員採用這種技術多次打破世界紀錄,其代表人物如美國的考爾金斯、原民主德國的格韋尼格爾和加拿大的戴維斯等。但由於採用這種姿勢極容易違反蛙泳規則中關於 “兩腿不允許有上下打水動作”等項規定,因而不久便引起國際游泳界的爭議,不少運動員為避免犯規而放棄了這種技術,導致國際泳聯在1986年重新審定蛙泳規則的有關條款。此項技術在我國也曾盛行並在重大國際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如優秀運動員金甫、黃曉敏曾在1986年第十屆亞運會上分別獲得男子100米蛙泳和女子200米蛙泳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