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蛛綱

海蛛綱

海蛛綱 Pycnogonida 節肢動物門螯肢動物亞門的一綱。又稱皆足綱。狀似蜘蛛而又海生,因而得名。海蛛綱的分類通常直 接分到科。被多數學者接受的有8個特徵明顯的科 。該綱目前已知有1000種,分布於世界各海,而以南北兩極的寒冷海域最為常見,多數棲息在淺海區,主要營底棲生活。海蛛類為雌雄異體,在體外受精。海蛛類是食肉性動物,深海大形種類巨吻海蛛可能是食沉積物中的小型動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蛛綱
  • 拉丁學名:Pycnogonida
  • 別稱:皆足綱
  • :動物界
  • :節肢動物門
  • 亞門:螯肢動物亞門
  • :海蛛綱
形態特徵,內部構造,親緣關係,分類系統,

形態特徵

海蛛類身體通常細小,其大部分種類為不超過10毫米長的小型種,深海和南極海域常有大形種,其體長可達50~60毫米。這類動物體軀相當退化,由頭、胴和腹三部分構成。在頭的前方為一較大的吻,吻呈圓筒形、圓錐形或紡錘形,其頂端有三角形的口。頭本身不明顯,原由3個體節癒合而成,介於吻基至第1對步足基部之間,背面有一個小突起,稱眼丘,上有4個單眼。深海種眼退化。多數種類頭部有3對附肢:即螯肢、觸肢和抱卵肢。在高等的種類中,前2對常退化或消失。頭的後方為胴部。胴部一般由4個體節構成,少數種類為5~6個體節,但它們的第一節均和頭部癒合,每節各有1對步足。腹部十分退化,無分節現象,也無附肢,末端為肛門。
海蛛綱海蛛綱
螯肢著生於吻的基部上方,由柄節和螯構成,螯上有1個活動指及1個不動指。觸肢在螯肢後外側,通常有5~10節,頂端幾節有感覺毛。抱卵肢在觸肢後方、頭的腹側面,通常有10節,頂端有爪,頂端的4節常捲曲成環狀,內緣生有幾列鋸齒形刺。抱卵肢在雄性個體中都有,且較發達,以作抱卵之用;在高等的雄性海蜘蛛中常退化、消失。步足很發達,著生於胴部每節的兩側突起上,都由8節構成,頂端有爪,步足基部3節很短,稱第1、2、3基節,其次為較長的股節、第1脛節和第2脛節,再次則為跗節和掌節,在較進化的種類中,跗節常縮小,掌節延長而略彎。生殖孔位於第2基節腹面,其形狀、數目和位置,隨性別和種類而異。

內部構造

海蛛類的消化系統是由口、咽、食道、中腸、後腸和肛門構成。在口的周圍有 3個強壯的常帶刺的幾丁質顎,藉助顎的作用和吻的吸吮運動可攝取食物,同時由於吻部的肌肉活動,使咽部產生擴張與收縮,有助於其幾丁質襯膜上的許多刺粉碎食物,在食道中更有篩器,以使較大的固體顆粒濾出,讓食物進入腸道,中腸還通過胴部體節向各步足分出一條盲管。循環系統是開管式循環,它由心臟和分為背腹兩部分的血腔構成,血液由血腔流向身體各處,經背血腔返回心臟。神經系統屬於典型的節肢動物神經系統,由背腦、圍食道神經環、成對的腹神經節和腹神經索構成。排泄系統和呼吸系統缺乏,氣體交換和排泄可能直接通過皮膚或腸壁進行。
海蛛類為雌雄異體,其生殖導管進入步足,可達第2脛節,生殖孔在第2基節的腹面,雌性的較大,雄性的較小,生在一個明顯的疣上。受精作用在體外進行,多數雄體股節的背面,都有一些腺體,能分泌粘性物質,使受精卵膠結成球塊,通常聚集到雄性抱卵肢上。受精卵孵化後經過原絲海蛛幼體階段至成體。這種幼體就其有單眼、盲腸和3對步足看,則像無節幼體。
海蛛類是食肉性動物,它們以吸吮腔腸動物苔蘚動物海綿動物為主,深海大形種類巨吻海蛛可能是食沉積物中的小型動物。

親緣關係

海蛛類同肢口綱蛛形綱都有螯肢、觸肢,且4對步足形態相近,故將它們組合成一個亞門──螯肢動物亞門。海蛛類的化石種最早出現在下泥盆紀沉積中。
海蛛綱
化石材料表明,生活在下泥盆紀的十分高等的陸生蜘蛛,曾和鰓蠍同時棲息在水中生活,這就進一步證實了海蜘蛛和蛛形類的密切關係。

分類系統

海蛛綱的分類主要依據頭部3對附肢的有無及其各種不同的組合情況來進行,現有分類中,通常將海蛛綱直接分到科。被多數學者接受的有8個特徵明顯的科。
這些科根據抱卵肢在雌、雄個體上的有無,可分為兩組。①兩性個體都有抱卵肢:有絲海蛛科(Nymphonidae)、美海蛛科(Callipallenidae)、砂海蛛科(Ammotheidae)、長柱海蛛科(Tanystylidae) 和巨吻海蛛科 (Colossen-deidae);②僅在雄性個體上有抱卵肢:尖海蛛科(Pho-xicilidiidae)、吻海蛛科(Endeidae)和海蛛科(Pycno-gonida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