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英街3525人,684戶。村是一個以漁業為主兼養殖海帶、貽貝和種植業村,有水產加工、牛蛙養殖、鞭炮廠等“三資”企業或個體企業多家。2002年評為連江縣“文明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英街
- 類型:村莊
- 人口:3525人
- 主營:漁業為主兼養殖海帶等
簡介,名勝,
簡介
該村主要姓氏林為主。林氏來源於清乾隆年間,由惠安九牧林家族遷移而來。轄區有一道古城牆殘體,歷史悠久。
名勝
【楊氏宗祠】
位於海英街,楊姓的發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內。楊為晉所滅後,其子孫便向西發展繁衍,先是遷入陝西境,後再遷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縣一帶,而後繁衍至今河南省境內,成為後世楊姓發展的主流。至漢代時,楊姓已廣泛分布於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楊姓入川也在此時,多由湖北、陝西省境遷去。春秋戰國之時,已有楊氏族人南遷入江漢地區(今湖北潛江一帶),後因楚國勢力不斷加強,迫使他們再向東南遷至江西。與此同時,又有自山西遷至江蘇和安徽省境的楊氏,便散步於長江中下游地區。晉、唐這一時期,是楊氏向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時期,尤其以南方的繁衍最為突出。在此時期,多因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和唐代的“安史之亂”而引發中原楊氏大舉南遷。至宋代,楊氏已廣泛分布於江南廣大地區,並以福建為播遷中心。總之,楊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繁衍於今河南、山西、陝西三省間地以外,還有以甘肅天水為中心的一線,以湖南、江西為中心的又一線。此後便逐漸向今河北、山東、內蒙、安徽、湖南、浙東、福建、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發展,直至遍及全國各地。
【黃岐水部尚書宮】
古稱鳳岐境尚書宮。始建於160餘年前,據說當時因技術、設備、資金等制約,時達十二載才建造完成。從此,繼而沿襲,已成為當地民眾與一水之隔的台灣漁民十分敬仰的聖地之一。後來,由於文革原因,政府長期徵用,尚書公神像被毀,廟宇文物損壞不堪,至後,搬遷到一間不足20平方米的偏僻小屋中,每逢吉慶佳節,信眾燒香,擁擠不開,十分困難,極不安全。廣大民眾期盼早日恢復,重見神光,並求老人會申報。但終因他們對黨的宗教政策不了解而擔心害怕,後來在自發起來的十三姐妹努力下,終於得到了政策落實,並自籌資金15萬元購買土地,於1996年農曆二月動工,同年農曆十月下旬,正座堂壁與前廳重建落成。
時隔一年後,1999年9月中旬,第三座又重建,歷時三年零八個月,尚書宮前、中、後三座圓滿落成。總建築面積為723.8平方米,其中附居屋面積255.1平方米,總投資人民幣153萬餘元。黃岐尚書宮,前後中三座連成一體,四周圍牆,整體建築混凝土為主,木料為輔,仿古更新,具有耐火、抗震、防風的安全性。宮中前廳設有龍舞台,民眾謝神有戲台使用,中堂尚書宮有關帝宮、黑白宮、七爺宮、八爺宮等五大殿,塑有25個神宮部將,各執不同兵器,神態逼真,威武莊嚴。內外四周,左右上下,有石雕、木雕、泥塑、油畫等名師工藝精品,后座樓三層半,設有廚房、餐廳、會議廳、倉庫、發電機房等配套設施,宮中殿下是火爐穴道,門口有千年古井,門前的百年長青榕樹,是當地風水寶樹,尚書公恩賜的搖錢樹,已成為民眾共同保護的聖樹。本宮位於黃岐海英與海建交界處,座北朝南,北有民房和接連重疊的山峰,南朝綠水碧波,萬頃魚池。東側通往四海鬧市中心,後有後沙白馬宮及自然游泳景點的南北通道。整個黃岐半島廟宇中,黃岐水部尚書宮建築配套設施最齊全,善男信女最多,民眾最敬仰,香火最旺盛,香客絡繹不絕。廟宇中柱上鐫稱:海島第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