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興開發區

海興開發區

海興開發區成立於2013年12月,其前身為原海原縣新區、工業物流園區,始建於2008年4月,國土總面積253.6平方公里,其中城區規劃面積30.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6平方公里;總人口4.4萬,代管海原縣三河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興開發區
  • 行政區類別:縣級
  • 所屬地區:寧夏中衛
  • 下轄地區:1鎮
  • 政府駐地:三河鎮
  • 電話區號:0955
  • 地理位置:中國西北
  • 面積:253.6平方公里
  • 人口:4.4萬
  • 方言:中原官話西海固片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 車牌代碼:寧E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自然環境,政治,經濟,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社會事業,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開發區駐地三河鎮,因境內有清水河、莧麻河、中河而得名。原名黑城,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
宋朝,設通峽寨(又名沒煙前峽),明朝設黑水苑,稱其為黑水口城,簡稱黑城。
中華民國,設黑城鎮。
解放後曾設黑城區、黑城公社。
1983年,恢復為黑城鄉。
1994年,撤鄉建黑城鎮。
2008年02月,整建制由固原市原州區劃歸中衛市海原縣管轄。03月,在三河鎮的五個行政村按照整體規劃、整體設計、整體施工的原則開始建設。
2013年12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批准設立海興開發區。
2015年01月,寧夏空間發展戰略規劃大揭秘 ,實施“一核五極,組團發展”的空間策略,以固原市原州區為核心,以西吉縣、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為四個發展極,整合三營鎮、海興開發區,形成新的發展組團,構成第五發展極。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底,海興開發區下轄1鎮即三河鎮
海興開發區
三河鎮,區域面積253.6平方公里,全鎮轄13個行政村,111個村民小組

自然環境

海興開發區北靠鳳凰山,東依黃河主要支流清水河,莧麻河橫跨城區,中河斜插肥沃的農田。大部分區域地勢平坦,是寧夏南部山區少有的適合發展城市化的地區。開發區大力實施綠化、亮化、潔淨工程,充分利用水體和綠地提高人居環境質量,使鳳凰山披上綠裝,沿街綠樹成蔭,行政中心廣場、大小轉盤公園環境優雅,實施了莧麻河河道治理和水系建設工程,著力打造“藍綠兩帶”、“水城交融”的生態宜居環境,著力打造生態園林休閒度假城市。在開發建設過程中,著力打造優越的人居和創業環境,杜絕嚴重污染和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入園。

政治

中衛市委常委、海原縣委書記、海興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徐海寧
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振紅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雍 軍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周保昱
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李存斌
黨工委委員、三河鎮黨委書記、人大主席:高生明
黨工委委員、海原縣公安局副局長、海興開發區公安分局局長:楊寶林
網站來源

經濟

201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7.17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6.8億元,工業增加值5.35億元;完成稅收7618萬元;商貿交易額達到2.2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2億元;完成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73億元。

交通運輸

是寧夏南部山區扶貧開發試驗區、寧夏九大物流園區和寧夏六個重點慈善產業園區之一。南北方向有寶中(寶雞—中衛)電氣化鐵路,福銀高速公路、101省道穿境而過。東西方向有S305線(海興開發區至海原縣城)及其延伸段(向西延伸至甘肅省白銀市,向東延伸至甘肅省慶陽市)將聯通福銀高速和京藏高速兩條南北大通道。穿境而過的甘肅省環縣平川區鐵路建設項目及褚家灣火車站項目正在報批。南距固原六盤山機場25分鐘車程。
海興開發區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完善,公用設施齊全。重點實施了道路、給排水、電力、通信、供熱等市政工程,實現了水、電、路、氣、熱、電訊 “六通一平”,城市框架已經形成。在工業園區建成占地177畝,建築面積3.1萬平方米小微企業孵化園一期工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億元。二期7棟1.3萬平方米廠房正在加緊建設中。開發區建成四星級賓館、三級甲等醫院、職業教育中心、高級中學、敬老院、野戰醫院和救災物資儲備庫等公用設施。建成商品住房面積30萬平方米。各類保障性住房2184套10.8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建成各行政辦公設施35家39棟,占地面積667畝,建築面積11.6萬平方米,行政中心、紅寶賓館、自治區人民醫院寧南醫院、職教中心、興海中學、汽車站、敬老院等公用設施及辦公樓建成並部分啟用,農行、聯社、國稅、供電、電信、移動等單位入駐辦公,同時建成紅寶、鳳凰園、天潔上上城等5個住宅小區商品住房面積16萬平方米、在建3萬平方米,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423套24萬平方米,建成投入使用近1000套。規劃建設小微企業孵化園一、二、三期,建設標準化廠房25棟,占地面積230畝,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已建成投入使用17棟。投放計程車30輛,並開通了公交。

風景名勝

祁家堡子紅色革命遺蹟,建設總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地上三層框架結構的紅色教育基地,內設紅色文化紀念館、“紅軍在寧夏”文史牆及“紅色”影片展播廳等,為集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紅色廉政教育、黨史教育為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