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唯一一座山丘——馬騮山又名小山,它形成於2--3萬年第四紀晚期火山噴發,為高於地面7--36米的穹形火山錐(堆積山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興小山
- 又名:小山
- 地位:滄州唯一一座山丘
- 形成:2--3萬年第四紀晚期
小山介紹,主要景點,
小山介紹
滄州唯一一座山丘——馬騮山又名小山,它形成於2--3萬年第四紀晚期火山噴發,為高於地面7--36米的穹形火山錐(堆積山丘)。小山其勢自南而北又折向西,東西寬約1.5公里,南北長約7公里。馬騮山是中國東部沿海大平原僅有的兩個第四紀晚期火山遺蹟之一。其典型性、多樣性和自然性,實屬平原地區獨有、國內罕見,是極具重大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地質遺蹟。小山南望齊魯,東臨渤海,北倚京津距滄州大港20公里,它不僅為滄州的最高點,又是九河下梢入海處及九河文化的交匯點。小山源遠流長的歷史、積存豐厚的人文景觀、富饒多樣的自然物產與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濱海黃金旅遊帶的樞紐。小山雖不比五嶽之險峻雄偉,但其獨特之處卻堪稱一絕。現已被河北省政府批准省級火山地區遺址——自然保護區,同時又被滄州市人大列為全市重點旅遊項目。馬騮山,位於海興縣城東5公里,是集觀光旅遊、休閒度假、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絕妙去處。
主要景點
被稱作渤海秀峰的小山,是河北省火山遺蹟自然保護區和歷史文物保護區,是省級地質公園。她北望京津、東臨渤海,趾觸滄州大港。優越的地理位置、獨特的自然景觀、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小山成為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為一體的絕好去處。小山的名勝古蹟在向人們昭示小山神秘,小山的奇聞軼事在向人們訴說一個又一個悽美動聽的感人故事。
山脊“七星”景區
小山山脊之上原有七座古建築,令人稱奇的是,這七座古建築按方位排列,在宋元時正好形成勺形的“北斗七星”圖。
東漢帝王陵:位於小山主峰(圖①),該陵為東漢質帝劉纘之父、渤海王劉鴻之陵。劉鴻之子劉纘被封為質帝後,父以子貴,死後謚為孝王,並撥重金築此巨大陵寢。它氣勢恢宏,彰顯帝王風度。後陵之上曾築有烽火台、望海台。“齊州山水窟,登眺有佳處。秋夜海東船,春薺鬲灘樹。”這是南宋詩人陸游在此留下的不朽詩章。北宋時,其上又建玉皇廟(碧霞元君祠),史載:正殿玉皇神居中,兩側分列雷公、閃將等六神塑。後為泰山奶奶殿,內塑泰山奶奶、斑疹娘娘、眼光娘娘、子孫娘娘、竇二哥等七尊神像。抗戰時期日偽軍將玉皇廟拆除在此建立據點。新中國成立後,我人民解放軍在上面建起空軍雷達觀通站。至此,歷經1800多年風雨的帝王陵又擔負起新的使命。
藥王廟:帝王陵以東半腰處有藥王廟(圖②),史載:廟內塑有藥王孫思邈像,有扁鵲、華佗等十大名醫塑像。廟前有六株參天古松陰翳蔽日。兩尊把門將的塑像立於門前。相傳藥王孫思邈在小山一帶行醫看病,留下了許多藥到病除、起死回生的故事傳說。藥王廟建於唐初,毀於戰亂。
望海寺:位於小山山體東南部(圖③)。始建於晉,明成化二十三年(即1487年)重修擴建。史載:重修後的望海寺僧房20餘間,寺門西開。明萬曆時吏部尚書楊巍(海興人)在他的《宿小山望海寺》詩中寫到:“岩頭燈火起,幾處見僧房。蘿薛昏初夜,星河滿上方。人歸山店遠,磬入海天長。明月正東望,蓬萊接混茫。”描繪出望海寺的靜謐之美。小山是渤海西岸重要的魚鹽集散地,四面八方前來降香和貿易的人絡繹不絕,盛時寺內有僧侶數百人。由青龍寺僧人主持的小山廟會每年農曆3月15日趕會,持續10日。屆時山上山下人海如潮,市聲彼伏此起,熱鬧非凡。該寺於1942年拆除,僧侶們大多還俗。其中李新汝和尚還俗後仍在小山居住,至1991辭世,終年82年。
八角琉璃塔:位於帝王陵東南山脊處(圖④),清舉人趙福元《游馬騮山》詩中有“窮巔起孤剎,塔影照林表”的描述;清貢生張儲也有“古塔射霧連樹紫,野煙雨幕山村藍”的記載,說的都是該塔的高大和氣勢。它建於明成化年間,上世紀70年代該塔遺址處還有一直徑十多米的井,人稱八角井。當年日軍侵占小山時就在八角井內打撈出不少遺物。只是如今已塔毀影無,僅有遺址可指。
白依娘娘廟和白塔:(圖⑤)史載,白依娘娘廟內塑有白依娘娘神像。廟前有3口鐵質古鐘(口徑5尺、通高6尺)。白塔(圖⑥)位於白依娘娘廟南。兩處建築均建於明成化年間,毀於戰亂。
西漢劉陽墓:位於小山南端山脊,俗稱團山子(圖⑦),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陽,漢高祖劉邦嫡曾孫,齊孝王將閭子。公元前125年,漢武帝劉徹實行推恩令封堂弟劉陽為康侯,食地置柳侯國(小山)。死後葬於此。
山腰景點文化區
火山岩及岩石遺存:遍布小山山體,是2-3萬年由火山噴發堆積而成。它是渤海地殼斷裂活動最直接的證據,其典型性、多樣性和自然性,實屬平原地區獨有,國內罕見,對研究古地質、古氣候等都有著重要的科研價值和社會價值。2003年7月,河北省政府批准小山為省級火山遺蹟自然保護區。
月角湖:小山北伸左折漸彎與末末山相連形如彎月,環抱萬畝窪地,古稱月角湖。月角湖常年汪洋,水草茂盛,湖水與環山溪水相連,湖光山色交輝。“千里長河一葉舟,揚帆直到篋山陬。”這是清貴州鎮遠府知府劉桂育(今海興人)在《到家》詩中對月角湖的描寫。相傳,春秋時期齊桓公討伐孤竹國,路經小山得神靈“俞兒”相助,兵定無棣城。為此,齊桓公常到小山月角湖邊垂釣候“俞兒”。湖西邊的末末山就是齊桓公的垂釣台。
七龍潭:在月角湖東北角。“借問老僧余古蹟,向余北指七龍灘。”這是明嘉靖光祿寺署丞李永壽詩中對“七龍灘”的寫照。“龍潭月色年年舊,海岸潮聲月月同。”則是明初庠生高凝對七龍潭的描寫。相傳,玉帝派七條青龍降至小山月角湖護佑良善,有道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七條神龍調來天河水據潭而守,於是小山月角湖有了七龍潭。從此,龍珠放出的祥瑞之光晝夜沐浴小山,往日苦海沿邊的不毛之地徹底變了樣,天藍了,山青了,水甜了,使小山成為人間仙境。
七龍口:位於小山北伸左折漸彎處。小山突兀的山樑上豁然洞開一巨口,寬約50米,其上曾有石橋相連,人稱仙人橋或七龍橋。今東西宛如一幽谷。相傳,是月角湖中七條青龍從潭中躍出橫穿山樑所致。
小山古井:有四大特點:一是多,其數可以千計。以小山東西崖坡下為最密,相隔十步八步就有一眼。在相對面積里,井密集度在全國也少見。二是古,它的開鑿年代久遠,歷代就有“井隨山來,有山就有井”之說。小山古井鑿于山石之中,千百年來保持完好,源流充沛,每眼古井都飽含歷史風雨。三是深,古井深度在30米以上,井口與水面的深度有十幾米。四是奇,古井口小、頸長且漸深而闊,至極點驟收而小為底,形如甘露寶瓶。古井之中有奇妙的“叮——咚——”之聲,清脆悅耳,聽音如賞樂。井中水質為典型礦泉水,富含二十多種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極宜飲用。靠近小山主峰以東崖下的官井是小山古井中較為典型的一眼。
小山仙境:位於小山南端東崖下,它一面臨山,三面以樹為籬,望來油綠疊翠,呈簇擁上拔之勢。西崖下有一石洞,人稱仙洞,相傳是大仙呂洞賓住過的地方,洞口東南側有一古棗樹,樹雖不粗,但奇形異狀,樹幹上一碗口大的橫洞,據傳是當年呂洞賓仙化野雀為喜鵲所造。後一仙人來此在樹下鑿石為井,在樹旁用山石壘房,築屋,並長期居住下來,仙人利用樹洞、樹枝為支架,每天從井裡提水不止,一桶桶甘甜之水澆的瓜果蔬菜鮮嫩飄香。從此,小山的人們學會了用石壘房築屋,學會了用轆轤提水,也學會了園藝,從此,小山富庶一方。
三姑廟遺址:位於小山北端,建在一大型古墓上,該廟初建於漢,內奉麻姑海神。麻姑又稱大家姑,傳說她曾經三次見到滄海桑田的變遷。史載漢武帝劉徹曾到此祭麻姑神。之後又增奉聖姑和妃姑,聖姑又稱聖母,她是三國魏河間郡人,名郝女君,據說因貌美被東海公聘為夫人,成為水仙海神。妃姑:宋莆田林願之六女,傳說死後曾多次在海上顯靈,元時封為天妃,清康熙時又封為天后。沿海地帶均建有供奉妃姑之廟、如天妃宮、天后宮和媽祖廟等。小山供奉麻姑、聖姑、妃姑三位海神,故稱三姑廟,現已毀廢。
金沙嶺:位於小山西南側月角湖邊,金黃色的沙丘,綿綿的細沙,用手觸之柔軟細膩,相傳是湖中七條神龍用嘴從東海銜來之物,既能療傷治病,為人們提供沙浴。又是冶煉鑄造的上好用料,是工業生產的好材料,小山沙嶺是滄州境內唯一的沙嶺,是全市一道獨特的風景旅遊點。
古地道:遍布小山腹中,崎嶇盤環,冬暖夏涼,如同迷宮。據考證,山上的古隧道與沿海地區的重要軍事設施——柳亭亭障有關。其開鑿年代為漢代以前,主峰南端地道內還有一古隧井,現保留較完好。上世紀70年代在“備戰備荒”時期開鑿的新地道,與古地道相互貫通、縱橫交錯。小山地道的長度與其多樣性堪稱中國地道之最,它可與甘肅的石門、河北武清的宋地道,清苑冉莊的抗戰地道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