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甸陳氏宗祠

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鎮撫巷37號,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甸陳氏宗祠
  • 出土地點:海甸
  • 館藏地點:泉州市區鎮撫巷37號
  • 所屬年代:(1475—1517年)
海甸陳氏宗祠
泉州市區鎮撫巷37號,在黃宗漢故居正前方,後門直通玉犀巷同樂會,占地約5.5畝。
原來的海甸陳氏宗祠呈長方形,有門樓,朱紅的大門彩繪威武的鬥神,大門兩旁各有一顆碩大雕龍的石墩。門前有一支高達五六米的旗桿。進門之後是寬廣的石埕,大殿高五、六米,左右對聯是“桃源衍派家聲遠,泉澗開基世澤長”。大堂約有300平方米,懸掛“進士第”等各項牌匾,殿中神龕供奉列祖列宗的神主。大殿有後廳和左右廂房、左右後房,大殿左右有護厝,殿後是宗祠的後花園,植有龍眼樹、枇杷樹、桂樹……
原宗祠門樓上懸掛“海甸儒宗”額匾,陳允敦《泉州名匾錄》(紫禁城出版社出版,1995.12)收錄,雲;“匾署在城內奎霞巷近口處之陳姓大廈,俗呼‘海甸陳',亦即陳坡舍(清嘉道年間人)祖厝。因陳家有士人在廣東海陸豐任學官,故由當地受業者送來此匾。匾長約3米,寬七十公分余,白地黑字,上書‘海甸儒宗'四字,匾字雄偉,上下無款。‘海甸'二字當即指廣東海陸豐一帶海曲平原,但此家衰落過速,書匾者誰,亦難查考。”該匾在1953年失落。
宗祠由五世祖陳愧庵(1475—1517年)首建五落大廈。陳愧庵原任北京教學官,因母失明辭官回泉州伺候。又在鎮撫巷設育嬰堂,專門收養女棄嬰,訂立規矩通告雲凡有人願認領女棄嬰者,每月給清錢500文、寒暑童裝各一套。
宗祠歷經多次整修。解放初,國民黨飛機轟炸鎮撫巷,在宗祠門前炸出一個大坑,死傷多人,宗祠門前的大旗桿雖彈痕累累,卻完好屹立不動,大殿及各廂房均平安無損。1953年,宗祠轉讓給泉州染紙社,後因鍋爐爆炸,大殿被毀拆除,後園樹木盡遭砍伐,毀於一旦。
海甸陳氏家族是明初由永春小岵遷移來泉州的,開基祖陳宗善,諱媽保,號魯旗,初經營酒業,小康之後鼓勵子孫讀書奮進,因而詩書成風,至第五代孫,自明·嘉靖三十一年至清·順治十四年(1552—1657年)的105年間,22人榮登龍榜,其中進士5人、舉人17人:
陳學彬:明·嘉靖卅一年(1552年)舉人,廣東惠來知縣、南京安東知縣。
陳鳴熙:明·萬曆七年(1579年)舉人,九江府同知,調欽州知州,遷雷州同知、攝推官查盤瓊署本府事。
陳鳴勛: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舉人。
陳國輔: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武舉人,福寧州左營廳。
陳鳴華: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禮部郎中、欽命廣東提督學憲、擢湖廣參政、浙江司主事、進階承德郎。
陳育正: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進士,授廣西永福守備,歷江西武寧州守備,升都指揮僉事。
陳翀奎: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舉人,祁門縣知縣,升吉安府同知。
陳景奎:明·萬曆廿八年(1600年)舉人,永安縣教諭,遷平和縣,升毫州知州。
陳鳴瑜:明·萬曆卅一年(1603年)舉人,江南豐縣知縣。
陳昆奎:明·萬曆卅四年(1606年)舉人。
陳鳴烈:明·萬曆卅五年(1607年)進士,戶部主事、兵部車駕司主事,進階承德郎。
陳位奎: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舉人,江西宜黃知縣。
陳鳴△(上“品”下“山”):明·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
陳友台:明·天啟元年(1621年)武舉人。
陳晶奎:明·天啟四年(1624年)舉人,邵武縣學教諭,遷浙江平陽縣知縣。
陳豐升:明·崇禎三年(1630年)舉人,授高州府推官,調廣州府推官署廣州府事,授福寧州學正,昇平海衛學教,授國子監學正。
陳豐頊:明·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授江陵知縣,調丹徒、曲江兩縣,升南京禮部員外,轉禮部郎中。
陳有功: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武舉人,禁旅衛都司、加副總兵。
陳仕奎: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長清縣知縣、贛州府照磨署長。
陳寶鑰:清·順治三年(1646年)舉人,山東青州僉事,補江南驛傳道,升貴州糧驛道參議。
陳允: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舉人,江西布政司都事、臨江府通判、膠州知州。
陳振羽: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舉人,山東費縣知縣、文林郎。
此外,此期間在朝為官者尚有13人。
——據《泉州網·溫陵社區·一處被遺忘的陳氏宗祠》等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