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區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3月31日在廣州市海珠區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區長 徐詠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珠區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 會議時間:2015年3月31日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4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是本屆政府承前啟後、持續發力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區政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較好完成了區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我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51.48億元,同比(下同)增長9.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5億元,增長8.3%;稅收收入181.56億元,增長16.7%;固定資產投資640.81億元,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16.45億元,增長12.2%;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增加(開發)就業崗位9.96萬個。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堅持穩增長調結構,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嚴峻形勢,保持定力,鼓足幹勁,既立足當前,推動經濟穩步增長,更著眼長遠,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主導產業發展向好。推動會展、商貿、科技服務和文化創意四大戰略性主導產業發展,實現增加值增長9.8%,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0.9%。琶洲地區舉辦展會224場,增長11.4%;10萬平方米以上的展會16場,展覽面積全國第一。成立廣州琶洲會展服務中心。完成廣州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區全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的申報。商貿服務業有效拉動經濟成長,商品銷售總額4518.86億元,增長24.9%;住宿餐飲業營業額170.2億元,增長17.7%。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科技服務業“四上”企業238家、實現增加值80.02億元,分別增長42.5%、9.2%。新認定11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6.54萬平方米科技企業孵化器,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增至3家。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2家企業被評為首屆市優秀文化企業,廣州T.I.T紡織服裝創意園被評為市第一批重點文化產業園區。
新興產業初具規模。琶洲電子商務與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總部區規劃、建設、招商穩步推進。南中軸電子商務大道匯集優質電商企業174家,“一區一軸”的電子商務產業發展格局已具雛形。服務外包登記契約額3.54億美元,增長18.8%。金融服務業增長勢頭良好,註冊資金1000萬元以上的金融和投資企業148家,增長46.5%;區內融資租賃企業融資規模達80億元;浙商銀行廣州分行落戶。
重點項目推進順利。推進年度25個現代產業項目、6個基礎設施項目、8個社會民生項目建設。10個市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103.2%。164個億元以上項目完成投資500.37億元,占全區的78.1%。全區新建成可招商面積46.7萬平方米。
招商引資取得實效。成立區招商引資工作領導小組,引入21家國內外知名招商服務機構開展招商工作。騰訊公司移動網際網路創新產業基地、國美第二總部、家樂福華南區運營中心、復星集團南方總部等總部項目先後註冊落戶。市級總部企業增至30家。區認定的113家重點企業實現增加值319.8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25.6%。新增註冊資金1000萬元以上的企業309家,增長75.2%。
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0.2︰14.8︰85.0,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86.9%。新增“四上”企業397家,拉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2個百分點;其中現代服務業企業240家,占比60.5%。實施外貿企業通關升A計畫,A級企業數量增長47.1%,增幅全市第一。完成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作為廣東省4個抽檢區之一,通過國家檢查驗收。我區成為國家智慧財產權強縣工程試點區。開展質量強區工作,3家企業獲首屆區長質量獎。
二是堅持改革創新,重點領域改革成效初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開局之年,通過深化改革釋放發展紅利。
經濟體制改革穩步實施。開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企業註冊登記前置審批事項縮減82%,申領營業執照的時間由15個工作日縮短至3個工作日。全區新登記商事主體1.97萬戶,增長15%。加快區域金融體系建設。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碳排放權交易量和交易金額分別占全國的40.9%和52.8%。3家企業通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掛牌審核。廣州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57家。建立農村財務監管平台。出台農村“三資”交易實施細則,全年區“三資”交易平台共交易1804宗,成交金額18.63億元,溢價2.85億元。
行政體制改革紮實推進。推進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衛生和計生、文化廣電和新聞出版等機構改革。完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審批事項7項、備案1項,區級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減少12.9%。全年受理行政審批事項3.07萬宗,按時辦結率100%,提前辦結率97.8%。搭建跨部門市區聯合審批系統,分類開展建設工程項目並聯審批,促進項目審批明顯提速。分階段推進政府權責清單編制。
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制定區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等檔案。深化社會組織登記制度改革,建立區級社會組織公共服務信息平台,社會組織申辦事項實現了全程網辦。探索訴訪分離,引入律師參與接訪,我區成為全省10個試點區縣之一。完成第五屆社區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社區直選率為94.4%;完成20個聯社、229個經濟社換屆選舉。在全市率先開展區級公益創投項目,扶持公益服務項目14個。
三是堅持生態優先,城區環境日趨最佳化。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抓好重點區域規劃,推進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建設。
規劃和土地管理成效明顯。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區、廣紙片區控規通過市規委會審議。海珠生態城8.9平方公里啟動區控規已報市政府。落實電網建設規劃選址。完成海珠生態城功能片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挖潛建設用地規模76萬平方米。制定區五年用地保障計畫,完成紅線儲備36.8萬平方米,確保耕地和基本農田保有量均不少於300公頃。大力整治違法用地,復耕復綠用地7.71萬平方米,衛片執法履職到位率、立案查處率均為100%。在市節約集約用地考核、土地執法共同責任考核、耕地保護目標履行責任考核中,連續2年被評為優秀。
生態環境內涵提升。完成海珠濕地二期生態保護和水系建設。完成高快速路及國、省道環境景觀綜合整治。新增綠道14154.72014—2016年),重點開展9條主要河涌的水環境綜合整治,赤沙涌成為新增水質達標河涌。建成海珠湖環境質量和海珠濕地一期中心湖水質自動監測點。增設8個生態氣象觀測站,建成18個街道氣象服務站。
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廣州文化館、美術館地塊徵收基本完成。開展琶洲征拆建設“百日攻堅行動”,征拆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得到解決。爭取市安排專項資金啟動環島路(三圍油庫至科韻路段)建設。廣州首條有軌電車線路——海珠有軌電車試驗段(萬勝圍至廣州塔)開通運行。洲頭咀隧道建成通車。海珠兒童公園建成開放。
城區更新改造穩步推進。小洲村整治工程通過驗收,獲市“美麗鄉村”稱號。琶洲村復建房已交付分房。制定村留用地“一村一方案”。出台城中村安全隱患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4—2016年),試點村安全隱患整治工作順利開展。
四是堅持精細化管理,社會治理有序實施。立足社會發展新形勢,創新模式,健全長效機制,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城區管理持續加強。開展全區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廣州塔廣場、海珠湖等重要節點和新港路等主幹道綜合整治取得成效。查扣“五類車”5.89萬輛。整治“六亂”2.96萬宗。清拆違法建設5.5萬平方米。抓好垃圾源頭分類,98個社區開展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深化環衛保潔模式改革,逐步推行自主保潔。新增管道燃氣用戶4.43萬戶。我區獲得市城市管理綜合提升考評第三名,其中民意調查得分全市第一。
環境保護紮實開展。完成13家區屬企業燃煤鍋爐改造,取締6家制售蜂窩煤工場,365個用煤單位和家庭全部完成整改,建成“無燃煤區”。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完成年度總量減排任務。強化環境執法監管,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307宗。在市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考核中,連續3年被評為優秀。
社會服務管理創新發展。確定第二批24個創新社會管理項目。創新社區服務管理,推行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累計服務30萬人次。57個創建單位全部獲得幸福社區稱號。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試點工作取得成效。
社會保持平安穩定。加強出租屋、流動人口的動態管理,出租屋刑事治安發案數下降13.3%。開展“社會矛盾化解年”活動,調解糾紛3428宗,成功率99.85%。開展“平安細胞”創建活動。全面推行網上信訪和依法逐級走訪,全區受理信訪件1.58萬件次,越級到省、市上訪的批次、人次大幅下降。推進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全區110刑事治安警情下降15.4%。加大打擊違法犯罪力度,實際破獲刑事案件數上升17.3%。“六大專項”打擊整治工作量化評價全市第二。打贏防控登革熱和伊波拉疫情的硬仗。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行動,全區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大力打擊制假售假,查處違法案件496宗,無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件發生。
五是堅持民生為重,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高度重視民生事業發展,全區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支出占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7.3%,增長9.5%。十件民生實事基本完成。
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落實到位。幫助3.56萬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全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72.8%。在全省率先設立勞動人事爭議仲裁服務中心,案件調解率全市第一。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五大險種”參保人數216.2萬人次。完善社會救助體系,發放低保金4018萬元。新增養老床位1125張、養老機構4個、日間托老機構5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項目3個。建成區級精神殘疾人康復中心並投入使用。籌集保障性住房300套,新增發放租賃補貼322戶,1538戶保障對象家庭獲分配公租房。制定直管公房危房改造五年計畫,完成直管公房危房改造42幢5367平方米。
文化實力不斷提升。連續2年以十香園為主題舉辦廣州市園林博覽會。舉辦新年迎春花市。順利通過全國文化先進區複查。區圖書館分館增至11家,實現全區省特級文化站全覆蓋。區屬體育場館每周免費開放14小時。完成305條健身路徑維護、4片足球場改造。旅遊環境不斷最佳化,海珠客運站、廣州塔成為廣州旅遊集散中心建設試點單位,珠江?琶醍藝術創意區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29件(套)可移動文物被定級為國家三級文物。開展國家級非遺項目數位化試點,推進古琴藝術(嶺南派)數位化保護工作。我區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4—2016年)。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推進教育綜合改造工程,實施教育均衡發展、強師強校強教、創教育品牌等三大戰略,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我區成為廣東省首批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順利通過市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及規範化幼稚園督導驗收。整合區內醫療衛生資源,組建省第二人民醫院、珠江醫院、廣醫二院、市紅會醫院4個醫聯體。全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基本藥物制度實施覆蓋率100%。在全市率先試點家庭醫生契約式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率66.7%。免費為老年人、高血壓病人、糖尿病人、重性精神病人提供健康檢查服務31萬人次。全面落實單獨二孩政策,我區成為省科學育兒和青少年健康發展工作試點區。推進優生健康促進工程,為2.02萬人次提供出生缺陷重點病種產前篩查診斷服務。新增停車場51個、停車位5012個。開展對湛江遂溪縣、從化溫泉鎮扶貧開發和梅州豐順縣、大埔縣等對口幫扶工作。我區連續8次獲市雙擁標兵區稱號。工青婦、民防、民族宗教、保密、僑務、對外事務、供銷、檔案、修志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
六是堅持強化作風,政府服務效能明顯提高。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認真查找解決“四風”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區政府新制定或修訂21項制度,建立健全關於調研、重大民生決策諮詢公眾意見等系列制度。區政府提出的65項整改事項全部按計畫完成,取得階段性成果。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在全區開展整治違規修建樓堂館所、騰退辦公用房等專項行動。整治文山會海,全區性會議總量下降10%,發文減少37%,考核檢查項目減少90%。通過明察暗訪、曝光台等方式,督促整改問題427個。定期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區政協通報情況。高度重視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全年辦理市、區各級人大代表建議47件、政協委員提案83件,辦理質量不斷提高。在全市率先完成“12345”政府服務熱線分中心建設及政府相關熱線整合工作。推廣電子政務,“海珠家園”手機程式正式上線運行,開通“海珠政務”微信平台和網上辦事大廳。加強政務公開,全年主動公開各類政府信息15.51萬條,依申請公開1306條。推進依法行政,受理行政複議案件27宗。我區被評為廣州市法治政府示範區。加大審計監督力度。完善街道資產經營管理工作機制,加強對全區國有資產的動態監督管理。建立反腐倡廉智慧型化管理平台,強化權力運行監控。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立案查處黨員幹部違法違紀案件37件37人。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離不開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凝聚著全區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飽含著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社會各方面的關心和支持。在此,我謹代表海珠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駐區部隊官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和支持海珠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表示衷心的感謝!
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經濟基礎仍相對薄弱,新興產業正處於培育發展期,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城區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區域發展仍然不平衡;城區管理精細化水平不高;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社保、食品藥品監管等民生社會事業與民眾的期望還有差距,等等。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勇於擔當,採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5年工作安排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處於“三期疊加”階段。面對新常態下的新挑戰和新機遇,要增強戰略定力和發展自信,謀劃制定“十三五”規劃;要確立問題導向,以問題倒逼改革,以改革破解難題;要堅持依法治理,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和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的城區環境;要發揮民眾首創精神,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貫徹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部署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圍繞提升中心城區品質,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提高城區管理精細化水平,發展民生社會事業,打造法治政府,建設宜居宜業海珠。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可比口徑)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法人口徑)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5%,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增加(開發)就業崗位2.6萬個。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抓好五個方面工作:
(一)堅定不移穩增長調結構
從全市經濟發展戰略出發,把握穩增長和調結構的平衡點,處理好市場機制與政策引導、創新驅動與傳統優勢的關係,增強經濟成長的內生動力,實現產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
打造琶洲經濟成長極。密切跟進總部項目落地建設,開展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創建。積極配合推進會展四期及相關配套建設。著力引進歐美著名展覽公司,引進國際展覽和會議。加強與港澳合作,研究探索香港展會“一展兩區”合作模式,發展MICE產業。最佳化提升琶洲會展產業孵化園區。提高琶洲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強“關—檢—貿”服務工作,支持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琶洲基礎配套設施,配合市繼續推進機場航站樓綜合體、物流輪候區等項目籌劃建設。完成琶洲客運口岸可行性研究,力爭納入國家“十三五”口岸發展規劃。配合市推進琶洲土地儲備工作。
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完善創新產業鏈,引進培育移動網際網路、生命健康、科技金融等新興產業,逐步形成高關聯度的新興產業集群;扶持“網際網路+”新業態發展;培育科技型企業,新增8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創新生態環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廣州?海珠專利展示交易和技術服務平台”上線;推進校地協同創新,聯合中山大學等高等院校打造集創業輔導、創業孵化、創業風投等功能於一體的創業團隊培育模式,推動優秀創業項目落戶海珠;出台科技企業孵化器管理和促進辦法,打造“創客空間”,全年新增孵化器面積5萬平方米;引導社會資本利用區內“三舊”物業建設孵化器、企業加速器、專業產業園區、總部基地,形成多層次產業園區。強化金融與科技融合發展,推動廣州網際網路金融協會落戶;實施研發經費倍增計畫,加大財政經費投入,對企業研發經費進行後補助;搭建風險投資與創業新型企業對接平台,引導科技企業上市,力爭培育8家以上科技企業在“新三板”掛牌。
促進產業高端化發展。提升現代商貿業發展水平,推動江南新地二期、富力天域中心等項目建成開業,促進廣百海港城等一批商業綜合體開工建設。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產業,爭取實現跨境電商保稅倉零的突破。加大服務外包超千萬美元企業培育力度。一手抓物業改造,一手抓業態提升,對現有的專業批發市場實施微改造,完善物業園區的整體規劃和配套。做好中大紡織商圈產業轉型升級規劃,推動籌劃建設國際紡織服裝總部大樓,打造中大布匹指數。
大力引資引技引智。開展總部招商、產業鏈招商。最佳化總部經濟空間布局,提升新港路科技總部經濟帶,建設發展琶洲總部集聚區,籌劃打造南中軸總部經濟軸。加大總部企業扶持力度,實現區重點企業數量達120家以上。加快載體建設,加強樓宇、“退二”地塊等資源的有序開發,重點發展樓宇經濟、現代服務業、科技型企業,打造現代服務業招商引資高地。開展第二屆區長質量獎評審。實施招才引智工程,制定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訓機構合作,建立總部經濟人才培訓基地。
轉變服務企業模式。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提供定製服務,對重點企業、總部企業註冊登記實行“一對一”辦理服務。推動企業管家系統上線運作。最佳化企業審批服務代辦模式,實施重點企業和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和多證聯辦。繼續實施外貿企業通關升A計畫,提高企業通關效率。搭建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多方交流平台。加強市場監管體系建設,全面落實“四個一”重點工作。
推動村社集體經濟發展。全力推進落實留用地規劃選址。加強對留用地開發建設的產業引導,探索先招商再建設的量身定製新模式。摸查全區村社集體物業情況,對閒散的存量經濟發展用地集中布局、統一規劃、整體開發。推動集體物業升級改造,通過微改造盤活村社用地。鼓勵村社與企業合作開發建設產業園區。制定區集體經濟組織財務資產管理實施辦法。最佳化“三資”交易平台和財務監管平台。
(二)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
著力抓好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改革促發展。
深化財稅和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財政預決算信息公開工作。進一步加強財政資金管理。加強政府性債務管理。穩步實施“營改增”改革擴圍工作。發揮國有資金資產平台作用,通過引進企業、引進項目、合作開發等方式,探索區屬國有物業經營新模式。規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建設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國有企業激勵約束機制。
開展政府機構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積極探索行政審批事權下放、審批事項標準化和審批服務“線上線下”同步化等改革事項。完善行政審批目錄管理制度。根據省、市部署,逐步清理區政府部門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嚴格控制新設行政審批事項,對區級保留的審批事項實行動態管理。推進政務服務“一窗辦”改革,實現403項企業服務審批事項和83項個人公共服務事項在區、街道政務服務中心綜合申辦。推進網上辦事大廳建設。提升電子政務智慧型化水平,整合“一台兩庫”,推廣個人網頁、企業網頁和電子證照庫套用。
加強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和事業單位監管。提高商事登記效能,推行企業註冊登記“全城通辦”和個體工商戶註冊登記“全區通辦”制度,健全商事登記後續監管制度。推進教育、衛生、文化領域公共服務事業單位的法人治理建設工作,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組織架構,落實法人自主權。全面推進事業單位法人年度報告公示制度。
推進社會事業綜合改革。最佳化全區教育規劃,加強學區建設,探索和拓寬集團化辦學的組建形式;建立“區管校用”的教師管理機制;啟動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促進教育均衡、優質發展。推動養老機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全面實現醫養結合。支持和引導社區養老機構、其他專業機構和社會力量拓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建6個日間托老機構,實現全區所有街道建有日間托老機構。
(三)提升城區規劃建設管理水平
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建管結合,營造乾淨整潔、平安有序的城區環境。
加強重點區域規劃引領。推進海珠生態城(一期控規餘下43.1平方公里範圍)規劃報批工作。配合完善琶洲A區城市設計及控規最佳化方案,深化廣紙片區及輕工改造單元規劃方案。抓住全市珠江岸線經濟帶、景觀帶、創新帶建設的機遇,推進珠江沿岸規劃提升,打造海珠特色的“黃金岸線”。
著力推進城區建設。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科教文衛體等一批民生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做好“四館一園”地塊徵收工作。推進安置房建設。加強道路交通設施建設。有序推進環島路各段建設,完成馬涌口至沙渡路段、大幹圍至瀝滘村段施工,解決有關節點的征拆瓶頸問題,穩定環島路未實施路段的規劃選址。推進海聯路馬涌橋建設。完成華洲路、振興大街道路排水改造。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啟動海珠濕地三期保護建設,完善濕地配套,完成廣東海珠國家濕地公園驗收。採用生態景觀與河涌結合的形式,實施海珠濕地生態圍蔽保護。建設複合生態林,最大限度發揮萬畝果園的生態效益。全面開展馬涌流域綜合整治,啟動重建東閘、新建西泵站、青柳大街段河道拓寬及清淤工程。啟動石榴崗水閘重建工程。完成台涌、北濠、康樂等6條河涌清淤。開展土華涌北側等9段截污工程。完成官洲龍船親水平台、赤沙涌(捷運橋段)整治等工程建設。
開展城區更新改造。積極探索連片城區更新改造,結合捷運廣佛線、城市快捷路二期和環島路建設,配合市推進廣紙片區已收儲舊廠用地的開發建設和原有產業升級改造,推動海珠西部實現新發展。在新滘中路海珠湖周邊區域開展微改造,推動社區產業升級和人居環境改善。結合打通消防通道、燃氣管道安裝入戶、完善公建配套等,推進城中村消防安全隱患整治。
加強城區精細化品質化管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按照“一張圖”理念提升城區管理水平。探索集發現處置、應急指揮、記錄考評為一體的快速運行機制,全面提升管理規範和作業標準。強化街道在城區管理中的基礎作用,加強部門、街道協同,形成條塊結合、緊密協作的工作格局。加強對新港路等主幹道、琶洲等重點區域的環境衛生管理。採用疏堵結合、導向分流、規範管理的方式,加大宣傳教育和執法力度,著力整治一批“六亂”重點難點問題。發動各方力量,堅持不懈地抓好廣州大道南、新滘路等主幹道沿線“五類車”整治。完善區、街兩級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平台,全面推進社區格線化服務管理。結合創建全國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實現全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開展全民愛國衛生運動,推進病媒生物防制、創建星級衛生街道、控煙等工作。加強燃氣執法,新增管道燃氣用戶8.2萬戶。加強耕地保護,開展基本農田動態監測和升級改造,完善萬畝果園土地巡查執法機制,全面強化用途管制。加強已供土地的日常監管和閒置土地的查處。落實查控違法建設共同責任制。完善環境精細化監管機制,探索建立專職環保協管員制度。建設海珠生態氣象綜合觀測基地和海珠濕地二期空氣品質自動監測站。對77所中國小食堂實施油煙污染綜合整治。構建河涌電子化監督管理系統,實現全區74條河涌可視化運行維護監管。
(四)統籌發展民生社會事業
堅持民生為重,守底線、抓重點、促共享,不斷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區財政計畫用於民生和社會事業方面的支出增長不低於15%。
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抓好住房保障和危破房改造,切實改善民眾居住環境,保障居住安全。全面開展以社工就業輔導服務為核心的“就業攜行計畫”,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實現失業人員就業率70%以上。做好被征地人員的轉崗培訓和就業推薦工作,落實“富民增收”行動計畫。推進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的“兩居”參保擴面工作。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資金投入自然增長機制。制定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專業服務量化指標。發展衛生事業,逐步實現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開展創建幸福家庭活動,完善人口計生公共服務體系。開展省市雙擁模範區創建活動和扶貧開發、對口幫扶工作。促進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實現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完成率100%,啟動2—3所示範性完全中學和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校舍建設,推進區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第二期工作。
提升文化軟實力。做實公共文化服務。開展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繼續開展文化惠民活動,豐富民眾文化生活,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開展全民健身活動,促進體育事業發展。做優文化藝術品牌。以海珠湖為載體,融入海珠歷史文化特色,逐步形成“看海珠風景、聽海珠故事、品海珠文化”的“自然+人文”景區。建設十香園書畫文化帶,打造嶺南畫派藝術展示地、交流地、研究地和傳承地。做大文化創意產業。出台文化產業扶持政策。推動廣州報業文化中心、廣州國際媒體港、廣東現代廣告創意中心等文化創意項目建設發展,扶持一批龍頭文化園區、文化企業。做強文化休閒旅遊。完善旅遊發展規劃。完成水上旅遊開發項目策劃。以海珠有軌電車試驗段開通為契機,整合沿線旅遊資源,開發特色文化旅遊體驗線路,推出廣州塔—黃埔古港古村聯游產品。推進A級景區創建工作,完善旅遊標識指引系統。
建設平安海珠。探索建立“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機制,加大食品抽檢和監管執法力度,最佳化食品藥品市場環境。維護和保障公共衛生安全,嚴防登革熱、人感染禽流感等重大傳染性疾病疫情。建立來穗人員服務管理跨區域溝通協作機制。深化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切實做好治安和反恐維穩工作。以“九打九治”為抓手,推進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清理。
辦好民生實事。集中辦實事,繼續加大社會事業投入,今年計畫用於民生和社會事業的資金占財政支出比重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主要向社會保障、教育、醫療衛生等民眾關心的民生領域傾斜,向街道社區基層傾斜。開門辦實事,按照民眾迫切需要的優先辦的理念,辦好今年的十件民生實事。鼓勵創新機制,引入社會資金,動員社會公眾,參與公益惠民項目建設。
(五)著力建設法治政府
轉變政府職能,提升依法治理能力,踐行民眾路線,改進工作作風。
強化民主法治和依法行政。完善政府職能配置和行政運行機制,探索行政審批權、執法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規範行政權力公開運行,編制政府部門權責清單,並向社會公布。嚴格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和決定,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的監督。認真辦理人大議案決議、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充分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健全依法決策機制。制定行政決策必須遵循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決定的程式,堅持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制度、重大民生決策聽證制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推進依法信訪,規範暢通信訪渠道和解決信訪積案,維護社會穩定。
提高行政效能。創新社會服務管理,發揮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作用,完善多元主體治理體系。充分發揮網路渠道作用,暢通政民互動渠道。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完善政府信息公開相關制度和操作規程。推行“五個一”治理模式。整治庸懶散奢,推動糾正“四風”進一步向基層拓展深化。加大對行政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問責力度,增強公務員隊伍執行力。
建設廉潔政府。完善資產管理領域廉政風險控制體系。制定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辦法,切實防範決策風險、經營風險和資債風險。健全責任分解、檢查督查、倒查追究的完整鏈條,完善行政監察、審計等監督體系建設。健全完善行政執法電子監察系統,完善重大平台、重點項目、財政專項經費使用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保持反腐高壓態勢,嚴肅查辦違紀違法案件。
各位代表,時代有新要求,民眾有新期待。站在深化改革的新起點,我們深感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我們堅信海珠人有共創美好生活的願景,有改革創新的勇氣,更有創造海珠輝煌的智慧和力量!讓我們緊抓機遇,齊心協力,奮發圖強,攻堅克難,為建設國際展都、廣州綠心、文化名區、幸福海珠而努力奮鬥!
附屬檔案:1.名詞解釋
2. 2014年區政府十件民生實事完成清單
3. 2015年區政府承諾辦好的十件民生實事
4. 2014年海珠區人民政府系統獲省(廳)級以上獎項(榮譽)情況表
附屬檔案1
名詞解釋
1. “四上”企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以上建築、房地產業企業,限額以上商業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
2. “一區一軸”:海珠區電子商務產業空間布局,“一區”指琶洲電子商務與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總部區,“一軸”指南中軸電子商務大道。
3. 升A計畫:協助企業提升其海關分類管理等級的特色服務計畫。A類及A類以上企業是海關部門認可的高資信等級企業,可以享受一系列的通關便利。
4. “三資”:資金、資產、資源。
5. 衛片執法:依據衛星遙感影像圖片對一個行政區域的土地利用和礦產資源勘查開採開展執法檢查。
6. “五類車”:電動車(含四輪電動車、電動腳踏車)、機車(含兩輪機車、三輪機車)、三輪車(含人力三輪車、黃包車)、殘疾人機動輪椅車、改拼裝報廢車(含改裝車、拼裝車、報廢車)。
7. “六亂”:亂搭建、亂擺賣、亂停放、亂拉掛、亂堆挖、亂張貼。
8. “微笑曲線”:微笑嘴型的一條曲線,兩端朝上。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左邊是研發、右邊是行銷),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附加值最低。
9. “六大專項”:打擊涉毒、涉黃賭、涉食藥假、涉電信詐欺及銀行卡、涉車、涉槍專項行動。
10. “五大險種”:五種社會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
11. 非遺項目數位化:運用數位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並建立檔案和資料庫,包括視頻、文字、古籍、照片等的採集,以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性保護。
12. “四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13. “三期疊加”:經濟成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
14.MICE:Meetings(會議)、Incentives(獎勵旅遊)、Conferencing/Conventions(大型企業會議)、Exhibitions/Exposition(活動展覽)和Event(節事活動)的第一個字母大寫組成,是繼M&E(meeting&exhibition)後產生的對會展更全面的解釋。
15. “關—檢—貿”:海關、檢驗檢疫、外經貿。
16. “網際網路+”: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最佳化和集成作用,將網際網路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網際網路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17. “新三板”: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該系統由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運營,作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票公開轉讓和發行融資的市場平台,為公司提供股票交易、發行融資、併購重組等相關服務,為市場參與人提供信息、技術和培訓服務。
18. “退二”:引導工業(二產)退出中心城區,騰出發展空間。
19. “四個一”:一套市場監管體系規範建設、一個市場監管行政執法協調指揮中心、一個市場監管信息平台、一個市場監管格線化監管理念。
20. “營改增”:營業稅改徵增值稅。
21. “一台兩庫”:“一站式”行政審批和政務服務信息平台,企業資料庫、審批資料庫。
22. “四館一園”: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美術館、廣州科學館、廣州文化館和嶺南大觀園。
23. “一張圖”:基於地理信息系統,利用大數據,在圖上標明管理區域、人員、標準、責任,完成人員入圖、城市部件入圖、聯動管理入圖,做到城區管理問題及時發現、及時回響、及時處理、及時反饋,實現“管理無盲區、事事有人管”的目標。
24. “兩居”參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社會醫療保險。
25. “九打九治”:突出油氣管道、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交通運輸、建築施工、消防、漁業船舶、粉塵爆炸危險、瓶裝液化氣等重點行業領域,集中開展安全生產打擊整治行動。
26. “五個一”:一卡“市民卡”、一號“12345政府服務熱線”、一格“格線化服務管理”、一網“網上辦事”、一窗“政務大廳”。
附屬檔案2
2014年區政府十件民生實事完成清單
事項
年度目標任務
全年落實情況
1.保持就業穩定
幫助2萬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舉辦15場次就業專場招聘會,發放3000張職業技能培訓券。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萬人以上,廣州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0%以上。
幫助3.56萬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共舉辦82場各類型現場招聘會,發放4232張職業技能培訓券。實現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19萬人,本區廣州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100%。
2.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籌建保障性住房200套。
推進7個街道直管公房16棟58戶共2000平方米的危破房改造,以及58棟存在消防隱患的電線電路整改,改善居住環境和安全狀況。
已籌集保障性住房300套,新增發放租賃補貼322戶,1538戶保障對象家庭獲分配公租房。
完成直管公房危破房拆平重建32棟2179平方米、維修改建10棟3188平方米;完成58棟存在消防隱患的直管公房電線電路整改,改善居住環境和安全狀況。
3.最佳化教育環境
完成100家中國小和幼托機構食堂食品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增加公辦性質幼稚園學位3000個。組建區特殊教育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建設2個隨班就讀資源教室。完成啟能學校(田心坊校區)校安工程並配齊特殊教育專用教學器具和儀器。
創建4個“千師萬苗”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試點示範社區。
完成114家中國小和幼托機構食堂食品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增加公辦性質幼稚園學位3360個。在啟能學校建立了區特殊教育隨班就讀指導中心和3個隨班就讀資源室。啟能學校(田心坊校區)校安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已配齊特殊教育專用教學器具。
“千師萬苗”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點示範社區——海幢街陶藝科技已招生開課。原計畫創建4個,建成1個,其餘3個因相關社區選址問題,已結合其他臨近社區科普教育活動統籌開展實施。
4.改善交通出行環境
配合完成海珠有軌電車試驗段(萬勝圍至廣州塔)土建工程。
新增5000個停車位。
2014年12月31日10時,廣州首條有軌電車線路——海珠有軌電車試驗段(萬勝圍至廣州塔)開通試運營。
新增停車位5012個。
5.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
加快廣州“12345”政府服務熱線海珠分中心建設和規範運行,實現熱線平台與政務服務中心實體大廳、網上辦事大廳互聯互通,打造“政務諮詢、民生訴求、政民互動、投訴舉報、效能監察”為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
推動“海珠家園”手機程式正式上線運行。
全市率先完成廣州“12345”政府服務熱線海珠分中心建設及相關政府相關熱線整合工作。全年處理工單6900件,無壓件,無投訴。實現“12345”網站與海珠政務“e網通”、海珠政務微信等網路資源互聯互通以及“12345”熱線知識庫與實體辦事大廳、網上辦事大廳知識庫共享,初步打造了“政務諮詢、民生訴求、政民互動、投訴舉報、效能監察”為一體的公共服務體系。
“海珠家園”手機程式正式上線運行。
6.完善醫療衛生服務
在4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家庭醫生契約式服務。
免費為10萬名老年人、14萬名高血壓病人、4萬名糖尿病人和2千名重性精神病人提供健康檢查服務。
為1000名計畫生育困難家庭育齡婦女提供免費“兩癌”篩查。
已在66.7%(1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家庭醫生契約式服務,共為2.24萬人簽訂了家庭醫生服務契約。
免費為11.19萬名老年人、15.1萬名高血壓病人、4.14萬名糖尿病人、6240名重性精神病人提供健康檢查服務。
免費為1105名計畫生育困難家庭育齡婦女提供“兩癌”篩查。
7.關愛特殊群體
為全區900名“三無人員”及孤兒每人每月發放生活補助金100元。
新增1100張養老床位。
將戶籍貧困殘疾人專項補助金髮放標準由每人每月20元至60元提高到50元至100元。
建成區級精神殘疾人康復中心。
制定區特惠補助政策,在全市首創為全區“三無人員”及散居孤兒每人每月發放臨時生活補助金100元,共補助3262人次97.37萬元。
新增養老床位1125張、養老機構4個、日間托老機構5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項目3個。
已從2014年1月起將戶籍貧困殘疾人專項補助金髮放標準由每人每月20元至60元提高到50元至100元,共補助4000人次400餘萬元。
區級精神殘疾人康復中心已建成投入使用,為社區精神病人和精神病康復者提供含諮詢、轉介、輔導、個案、危機介入的“一站式”綜合精神康復服務。
8.豐富文化體育生活
舉辦300場文化惠民活動、1000場經典電影社區行。
維護全區305條健身路徑,改造4片足球場,推進1—2個街道“一站兩點”﹝即:文化(體育)工作站(中心)、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點、國民體質監測點﹞試點工作。區屬體育場館免費時段增加到每周14小時。
已舉辦300餘場文化惠民活動,放映經典電影1100餘場。
已完成全區305條健身路徑維護,4片足球場改造和沙園街“一站兩點”試點建設。區屬體育場館免費時段已增加到每周14小時。
9.打造生態休閒新品牌
建成並開放海珠濕地二期、海珠兒童公園一期。
海珠濕地二期基礎建設已初步完成,各項配套設施正在完善中。為更好保護濕地資源,給予動植物更多保育修復時間,目前海珠濕地二期以試運行方式,以團體為單位,通過預約形式逐步向社會開放。
海珠兒童公園已完成建設,於6月1日正式開園。截至2014年底,共接待遊客94.6萬人次。
10.開展科技保平安及便民法律服務
新建社會治安與城市管理智慧型化視頻高清攝像槍1150支、移動高清視頻系統28套、社會面二類視頻攝像槍19241支。
提供“一村居一法律顧問”便民法律服務,為全區257個社區各派駐一名律師。
新建社會治安與城市管理智慧型化視頻高清攝像槍938支、移動高清視頻系統28套,引導社會面二類點建設視頻攝像槍2.03萬支。受道路開挖等現場施工條件暫不具備的因素影響,有212支智慧型化高清攝像槍結轉至2015年繼續實施。
全區257個社區均已配置一名及以上的派駐律師,提供“一村居一法律顧問”便民服務。提供免費法律諮詢11509件;協助街道和社區居委會審核修改契約及各項管理規定331份,提供法律意見和建議349條;參與矛盾糾紛調解180宗;開展面向在校學生、普通民眾及基層幹部的講座82場次,客群人數2.3萬人。
附屬檔案3
2015年區政府承諾辦好的十件民生實事
事項
年度目標任務
1.加強食品安全監管
對本地食品生產企業和食品重點經營主體(超市、食品批發市場)實施100%監督抽檢,對食品品種(28大類加工產品、6大類食用農產品)實施100%監督抽檢,累計抽檢不少於3000批次。
2.促進和穩定就業
幫助2萬名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舉辦15場就業專場招聘會,資助3000人參加勞動力技能晉升培訓,實現海珠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90%以上。
3.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設施網路
新建6個日間托老機構,實現全區所有街道建有日間托老機構。為300戶困難家庭長者免費提供功能性或實用性的居家局部安全改造。
4.提高特殊人群救助水平
城鎮低保標準提高到不低於650元。資助1500人次重度殘疾人、精神、智力殘疾人參加每月10元的養老保險。為60%以上16—60周歲有托養需求的重度貧困肢體、智力和精神殘疾人開展托養服務。
5.加強基層慢性病防治服務
為8萬名高血壓患者和3萬名糖尿病患者免費提供首診測血壓、建立健康檔案、隨訪干預等健康管理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從40元/人年提高到50元/人年。
6.加強住房保障
籌集保障性住房200套,審核新增發放租賃補貼430戶。推進直管公房4000平方米危破房改造、73棟存在消防隱患的電線電路整改,及3417戶直管公房燃氣安裝,改善居住環境和安全狀況。
7.推進重點領域環境整治
推廣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模式,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對77所中、國小食堂實施油煙污染綜合整治工程,改善學校及周邊區域空氣品質。提高城中村視頻覆蓋率,新增、升級改造城中村視頻監控攝像頭840支。
8.實現公共服務輪候區免費無線網路覆蓋
完成區屬政府機關辦事大廳、街道政務服務中心、區屬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政府公共服務輪候區無線網路覆蓋建設,為民眾在輪候區等候時提供免費無線上網服務。
9.加強社區文化康樂設施建設
推進10個廉政文化圖書室和1個街道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試點建設。完成4片足球場改造,新建健身路徑20條。開展300場惠民民眾文化活動,放映1000場免費電影。
10.提供更規範化、智慧型化的政務服務
實現403項企業服務審批事項和83項個人公共服務事項在區、街道政務服務中心綜合申辦,80%以上事項實現在網上辦事大廳和“海珠政務微信”辦理。
附屬檔案4
2014年海珠區人民政府系統獲省(廳)級以上
獎項(榮譽)情況表
(共32項)
排名不分先後
一、國家(部)級獎項(榮譽)
序號
獲獎單位
榮譽名稱
榮譽級別
頒發單位
1
海珠區
全國文化先進區
國家(部)級
文化部
2
海珠區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
之鄉(2014—2016年)
國家(部)級
文化部
3
沙園街
全國文明單位
國家(部)級
中央精神文明
建設指導委員會
4
沙園街
全國和諧社區建設
示範街道
國家(部)級
民政部
5
南華西街
全國社區服務型
黨組織建設示範街道
國家(部)級
中國社會工作
協會社區工作
委員會
6
赤崗街
南賢社區
全國綜合減災示範
社區
國家(部)級
國家減災委員會、民政部
7
沙園街
廣重社區
全國綜合減災示範
社區
國家(部)級
國家減災委員會、民政部
8
沙園街
廣重社區
全國和諧社區建設
示範社區
國家(部)級
民政部
9
江南中街
青鳳社區
全國和諧社區建設
示範社區
國家(部)級
民政部
10
海幢街
寶賢社區
全國和諧社區建設
示範社區
國家(部)級
民政部
11
江南中街
紫龍社區
全國人口計生基層
民眾自治示範社區
國家(部)級
中國計畫生育
協會
12
海珠區疾病預防
控制中心
全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先進集體
國家(部)級
國家衛生計生委
二、省(廳)級獎項(榮譽)
序號
獲獎單位
榮譽名稱
榮譽級別
頒發單位
13
海珠區
廣東省2013年度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
省(廳)級
廣東省人民政府
14
海珠區體育
發展中心
2014年廣東省第十五屆“體育節”活動優秀組織獎
省(廳)級
廣東省體育局
15
海珠區體育
發展中心
2014年廣東省傳統武術項目錦標賽二等獎
省(廳)級
廣東省體育局
16
海珠區體育
發展中心
廣東省百萬職工第九套廣播體操比賽總決賽一等獎、優秀組織獎、體育道德風尚獎
省(廳)級
廣東省體育局、
廣東省總工會
17
南華西街
廣東省愛國主義
教育基地
省(廳)級
廣東省委宣傳部
18
素社街
廣東省百萬職工第九套廣播體操比賽總決賽一等獎、優秀組織獎、體育道德風尚獎
省(廳)級
廣東省體育局、
廣東省總工會
19
海珠區地震
辦公室
廣東省市縣防震減災
工作年度考核優秀
單位
省(廳)級
廣東省地震局
20
海珠區文化館
廣東省第六屆民眾音樂舞蹈花會比賽金獎1項(女聲獨唱《珠江最美海珠島》)、銀獎3項(男聲獨唱《家裡都好》、女聲獨唱《雨中蓮》、街舞《距·離》)
省(廳)級
廣東省文化廳
21
素社街
海印南社區
廣東省宜居社區
省(廳)級
廣東省住房和
城鄉建設廳
22
海幢街
仁厚直社區
廣東省地震安全
示範社區
省(廳)級
廣東省地震局
23
沙園街團工委
廣東省五四紅旗團委
省(廳)級
共青團廣東省
委員會
24
海珠區“光大
社區人口文化
大家園”
廣東省第二批衛生
計生宣傳示範基地
省(廳)級
廣東省衛生和
計畫生育委員會
25
少先隊廣州市
海珠區工作
委員會
廣東省少先隊工作創新基層試點單位
省(廳)級
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少工委
說明:
一、海珠區人民政府系統獲國家(部)級獎項12項。其中,全區性的有2項,職能部門和街道辦事處共有3項,職能部門和街道辦事處的下屬單位、社區共有7項。
二、海珠區人民政府系統獲省(廳)級獎項20項。其中,全區性的有1項,職能部門和街道辦事處共有9項,職能部門和街道辦事處的下屬單位、社區共有10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