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界面是海洋與生物的交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生物界面
- 釋義:海洋與生物的交界處
海洋-生物界面是海洋與生物的交界處。
海洋-生物界面是海洋與生物的交界處。是海洋液-固界面的一種。這裡的固體是活的生物體,在液-固界面除有交換、吸附、絡合等過程外,還有活的生物體表面所特有的生物過程、海洋生態過程、生物-化學過程和海洋生物地球過程等。是研究海...
研究發現,海洋中的化學反應,在很大程度上為發生在界面上的各種現象所制約。這是由於大洋海水被地球上兩個最寬廣的界面所包圍:一個是海洋與上面大氣發生接觸的界面;另一個是海洋與下面洋底沉積物發生接觸的界面。除此之外,海洋中的生物圈是與海洋發生接觸的第三種界面。海洋化學與界面化學 海洋中的化學反應,在...
海水-生物界面作用 海水-生物界面作用是2007年公布的海洋科技名詞。定義 海水與活的生物體中間的液-固界面上發生的交換、吸附、絡合等作用及特有生物過程。出處 《海洋科技名詞》。
海洋-沉積物界面是海洋與沉積物兩相交界的區域。。即厚度約10厘米的表層沉積物區。海洋與各種海底沉積物之間的液-固界面上發生著物理、化學和生物的過程,包括液-固界面的交換-吸附過程、溶解-沉澱過程、絡合作用、氧化-還原過程、酸-鹼作用等熱力學過程,以及物質遷移和擴散等的動力學過程。通過對它的研究以達到:(1...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化學研究所立足海洋化學基礎研究,緊密追蹤國際前沿,在海洋界面化學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前沿水平的成果。研究方向 (1)生源活性氣體(二甲基硫、揮發性鹵代烴、一氧化碳等)的生物地球化學及氣候和環境效應;(2)海-氣界面的海洋微表層化學;(3)海洋有機污染物的液-固界面化學與...
5.1海洋一大氣界面過程 5.2海洋中的液一固界面 5.3海洋一河口界面 5.4海洋生態系 5.5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物質全球循環與變化 6海洋化學的經濟地位和作用 6.1海水化學資源綜合開發和利用 6.2海洋環境的污染和保護 6.3海洋可持續性發展 7海洋化學展望 7.1幾個熱門課題 7.2國際合作項目簡介 7.3面臨的...
海洋與陸地相交界的區域。即河口區和近岸區。各種天然或人工的物質主要經該界面進入海洋,是海-陸交換的主要場所。它是一個過渡區域,在這裡,海水與河水發生混合,後者的鹽度遠低於前者,而營養物質(磷、氮、矽)、微量元素和有機物含量高於前者。這些營養物質有利於生物生長,而有機物是產生化學能的主要源泉,化學能與...
氣海界面(air-sea interface),也就是大氣和海水的分界。分界面是地球環境中物理和化學作用最活躍的部分,因而絕大部分海洋生物生活在它附近。在熱帶,大氣由高溫洋面獲得大量的熱;在高緯度地區則是大氣加熱洋面。界面上大氣的運動產生波浪和海流,大氣從界面上水蒸發獲得絕大部分水分和潛熱形態的能。界面上大量的...
①研究海洋有機物的來源和組成,主要是海洋輸入源界面,海-陸、海-空和海洋-沉積物界面的輸入通量,包括占有機物主要來源的天然有機物質的生產和形成過程。②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分布、遷移、轉化及相互作用,特別是有機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有機-礦物的相互作用和有機-無機的相互作用。③有機化合物的循環、歸宿...
決定了由陸地排放到海洋的化學組分的特性。在海-河界面上主要研究一些物質遷移、轉化的過程和輸入通量。這些物質包括矽、氮、磷、鎂、鈣、鐵、錳、氟和若干重金屬等。不同的河口元素的遷移過程與機理不同,例如,長江口海域溶解態矽酸鹽呈顯保守的行為,而福建九龍江口海域卻呈顯有生物吸收的現象。
化學海洋學有如下幾個分支:①海洋地球化學,②海洋物理化學,③海水分析化學,④河口化學,⑤海洋有機化學。研究內容 化學海洋學研究的範圍,涉及到一個龐大而複雜的領域--世界海洋。在廣泛的實踐中,化學海洋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海水化學;二是海洋沉積物化學;三是活體海洋生物化學;四是海洋界面...
海水-沉積物界面作用是指:海水與各種海底沉積物之間的液-固界面上發生的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過程。海水-沉積物界面作用是指:海水與各種海底沉積物之間的液-固界面上發生的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過程。套用學科為:海洋科技(一級學科),海洋科學(二級學科),海洋化學(三級學科)。
在廣泛的實踐中,化學海洋學研究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海水化學;二是海洋沉積物化學;三是活體海洋生物化學;四是海洋界面物理化學及與界面物相互作用的化學。因此,化學海洋學相對於海洋學的其他分支學科來說,所描述的內容和範圍要更多、更廣泛一些。具體來講,化學海洋學主要是研究和測定海水的同位素、...
海水-懸浮粒子界面作用 海水-懸浮粒子界面作用是2007年公布的海洋科技名詞。定義 海水-懸浮海水與各種懸浮粒子之間的液-固界面上發生的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過程。粒子界面作用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是研究生物過程作用下,海洋及鄰近環境中生源要素或生物有關化學物質的分布、遷移、轉化、富集、分散的規律以及海洋生態系統對這些化學物質變化的反饋機制,側重對碳、氮、磷、矽、氧、硫等生源要素的研究。海洋生源要素系指控制海洋有機生產的水平,決定海洋基礎生物生存生長所必須的一類關鍵化學要素或...
《太平洋中部海底水—沉積物界面地球化學研究》是由地質礦產部海洋地質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張麗潔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成果信息 成果摘要 經對HY4-871、881兩個航次取得的24個站位58個間隙水樣和58個沉積物樣及15個底採用電漿發射光譜和原子吸收方法進行化學分析,對海底水-沉積金屬元素變化和組合...
從信息管理的角度來看,海洋生物圖像信息管理系統具有MIS的所有特性,筆者採用現有的MIS技術和套用軟體,構建了海洋生物圖像信息管理系統。鑒於海洋生物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主體是圖像,要求有效存儲和標註,檢索效率高,用戶界面友好等,我館選用了SQLServer2000作為後台資料庫及CB6.0作為前端開發工具。系統數據處理過程與功能...
南海以及中國周邊其它海域的研究也引起與會師生的濃厚興趣,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胡敏教授通過對海上、海島及空中採集樣品的測試和相關數據的收集和分析,討論了東亞地區大氣污染物的跨界輸送及其相互影響,並提出了應對策略;物理學院傅宗玫特聘研究員則聚焦在大氣-海洋界面有機物的交換過程,提出了三層膜模式的新觀點;...
海洋界面作用 海洋界面作用是2007年公布的海洋科技名詞。定義 海洋界面上發生的吸附、催化、物質交換和遷移、擴散、聚沉、起泡、乳化等作用。出處 《海洋科技名詞》。
海水中的營養物質雖然稀薄,但海洋環境中各種固體表面或不同性質的界面上吸附積聚著較豐富的營養物。絕大多數海洋細菌都具有運動能力。其中某些細菌還具有沿著某種化合物濃度梯度移動的能力,這一特點稱為趨化性。某些專門附著于海洋植物體表而生長的細菌稱為植物附生細菌。海洋微生物附著在海洋中生物和非生物固體的表面...
海洋和大氣間存在著持續的動量、熱量和物質的交換,這種彼此互為影響的過程稱為“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研究內容 是現代物理海洋學重大研究課題之一。它研究的主要內容:海—氣界面的熱量交換、質量的變化和氣體的交換。在海洋中,由空氣垂直渦動所引起的接觸熱交換是主要的傳熱形式,其次是對流的接觸熱交換,接觸熱...
海洋界面化學 海洋界面化學是2007年公布的海洋科技名詞。定義 研究海洋中各種界面上發生的化學反應和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學科。
水圈是地球上所有水的總稱。包括地表、地下及大氣中以液態、固態和氣態各種形態存在的所有水。與大氣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組成地理殼。海洋是水圈中一個連續的最大水體,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0.8%。地球上總水量約為1.37 10⁹km³,約占地球體積的0.12%。其中絕大部分存在於海洋中,陸地水只占2.8%。水圈...
2000年9-11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探寶號"和"海洋四號"調查船在西沙海槽繼續開展天然氣水含物的調查。共完成高分辯率多道地震1593.39km、多波束海底地形測量703.5km、地球化學採樣20個、孔隙水樣品18個、氣態烴感測器現場快速測定樣品33個。獲得突破性進展。資料表明:地震剖面上具明顯似海底反射界面(BSR)和振幅...
海底科學(Submarine Geosciences)是一門以海底(海洋岩石圈)及其與水圈、生物圈界面為研究對象的新興系統科學,是海洋科學的重要分支,其基本任務是揭示海底的基本特徵、變化規律與動力過程,闡明海底演化與資源環境的關係,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安全與海底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提供有效的科學理論依據。海底科學從海洋地質學...
隨後有更多的國家建立了類似的實驗裝置,除繼續進行有關污染實驗外,還進行了海-氣界面、水-沉積物界面相互關係、化學海洋學和生物海洋學等的研究。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山東海洋學院和廈門大學等單位同加拿大科學家合作,於1984~1987年在廈門進行圍隔式生態系實驗工作。圍隔式實驗裝置有多種類型,但目前...
聯合國2001年6月《千年生態系統評估項目》將海岸帶定義為“海洋與陸地的界面,向海洋延伸至大陸架的中間,在大陸方向包括所有受海洋因素影響的區域;具體邊界為位於平均海深50m與潮流線以上50m之間的區域,或者自海岸向大陸延伸100km範圍內的低地,包括珊瑚礁、高潮線與低潮線之間的區域、河口、濱海水產作業區,以及水草...
雖然它們從環境輸入海水體系的速率和輸出到環境中去的速率相當,可是不同的微量元素有不同的輸入或輸出的速率;微量元素在海水中還有區域分布和垂直分布;它們有一定的存在形式,而且不斷通過各相界面遷移。這些方面,都是海洋化學的重要的研究內容。研究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以前,為了研究海洋生物和發展海洋漁業,曾對碳...
溫度和密度在躍層發生迅速變化,使得躍層成為生物以及海水環流的一個重要分界面。除密度躍層外還有溫躍層,兩者會有重合。但並不相同。密度躍層,又被稱為"柔軟的液體海底"。密度躍層是海水的溫度或鹽度由很小到很大的一個飛躍變化的過渡水層,有的甚至厚達幾米。一般位於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由於在開闊海域,...
溫度和密度在溫躍層發生迅速變化,使得溫躍層成為生物以及海水環流的一個重要分界面。黑潮區域 在日本本州以南的黑潮區域,溫躍層位於500~700米深度,溫差10℃左右,基本上是穩定的水層,稱為恆定溫躍層或主溫躍層。若用10℃等溫面的深度分布來推斷北太平洋主溫躍層的深度,則對應於黑潮及其延伸體的南緣(於3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