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重金屬污染

海洋重金屬污染

海洋重金屬污染(marine heavy metal pollution),指某些比重大的金屬經各種途徑進入海洋而造成的污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重金屬污染
  • 外文名:marine heavy metal pollution
  • 簡介:比重大的金屬進入海洋造成的污染
  • 危害:超過一定含量就會產生危害作用
基本內容,來源,遷移轉化,危害,防治,

基本內容

海洋重金屬污染,指某些比重大的金屬經各種途徑進入海洋而造成的污染。 由於人類活動將重金屬導入海洋而造成的污染。目前污染海洋的重金屬元素主要有汞、鎘、鉛、鋅、鉻、銅等。

來源

海洋的重金屬既有天然的來源,又有人為的來源。天然來源包括地殼岩石風化、海底火山噴發和陸地水土流失將大量的重金屬通過河流、大氣和直接注入海中,構成海洋重金屬的本底值。
人為來源主要是工業污水、礦山廢水的排放及重金屬農藥的流失,煤和石油在燃燒中釋放出的重金屬經大氣的搬運而進入海洋。據估計,全世界每年由於礦物燃燒而進入海洋中的汞有3000多噸。此外,含汞的礦渣和礦漿,也將一部分汞釋入海洋。由此,全世界每年因人類活動而進入海洋中的汞達一萬噸左右,與如今世界汞的年產量相當。自從1924年開始使用四乙基鉛作為汽油抗爆劑以來,大氣中鉛的濃度急速地增高。通過大氣輸送的鉛是污染海洋的重要途徑,經氣溶膠帶入開闊大洋中的鉛、鋅、鎘、汞和硒較陸地輸入總量還多50%。

遷移轉化

進入海洋的重金屬,一般要經過物理、化學及生物等遷移轉化過程。
重金屬污染物在海洋中的物理遷移過程主要是指海-氣界面重金屬的交換及在海流、波浪、潮汐的作用下,隨海水的運動而經歷的稀釋、擴散過程。由於這些作用的能量極大,故能將重金屬遷移到很遠的地方。
重金屬污染物在海洋中的化學過程主要是指重金屬元素在富氧和缺氧條件下發生電子得失的氧化還原反應,及其化學價態,活性及毒性等變化過程。重金屬在海水中能與無機和有機配位體作用生成絡合物和螯合物,使重金屬在海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已經進入底質的重金屬在此過程中可能重新進入水體,造成二次污染。此外,重金屬在海水中經水解反應生成氫氧化物,或被水中膠體吸附而易在河口或排污口附近沉積,故在這些海區的底質中,常蓄積著較多的重金屬。
重金屬污染物在海洋中的生物過程主要是指海洋生物通過吸附、吸收或攝食而將重金屬富集在體內外,並隨生物的運動而產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遷移,或經由浮游植物、浮遊動物、魚類等食物鏈(網)而逐級放大,致使魚類等高營養階的生物體內富集著較高濃度的重金屬,或危害生物本身,或由於人類取食而損害人體健康。此外,海洋中的微生物能將某些重金屬轉化為毒性更強的化合物,如無機汞在微生物作用下能轉化為毒性更強的甲基汞。
由於重金屬污染來源和遷移轉化的特點,一般認為重金屬污染物在海洋環境中的分布規律如下:①河口及沿岸水域高於外海;②底質高於水體;③高營養階生物高於低營養階生物;④北半球高於南半球。

危害

某些微量金屬元素是生物體必需元素,但是,超過一定含量就會產生危害作用。海洋中的重金屬一般是通過食用海產品的途徑進入人體。汞(甲基汞)引起水俁病(見水俁灣汞污染事件);鎘、鉛、鉻等亦能引起機體中毒,或有致癌、致畸等作用;其他的重金屬劑量超過一定限度時,對人和其他生物都會產生危害。
重金屬對生物體的危害程度,不僅與金屬的性質、濃度和存在形式有關,而且也取決於生物的種類和發育階段。對生物體的危害一般是汞>鉛>鎘>鋅>銅;有機汞>無機汞、六價鉻>三價鉻;一般海洋生物的種苗和幼體對重金屬污染較之成體更為敏感;此外,兩種以上的重金屬共同作用於生物體時比單一重金屬的作用要複雜得多,歸納起來計有三種形式,即兩種以上重金屬的混合毒性等於各重金屬單獨毒性之和時稱為相加作用,若大於各單獨毒性之和則為相乘作用或協同作用,若低於各單獨毒性之和則為拮抗作用。兩種以上重金屬的混合毒性不僅取決於重金屬的種類組成,且亦與其濃度組合及溫度、pH等條件有關。一般來說,鎘和銅有相加或相乘作用,硒對汞有拮抗作用。
生物體對攝入體內的重金屬有一定的解毒功能,如:體內的巰荃蛋白與重金屬結合成金屬巰基排出體外。當攝入的重金屬劑量超出巰基蛋白的結合能力時,會出現中毒症狀。

防治

海域受重金屬污染,治理困難,應以預防為主,控制污染源;改進生產工藝,防止重金屬流失,回收三廢中的重金屬;切實執行有關環境保護法規,經常對海域進行監測和監視,是防止海域受污染的幾項重要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