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酸化與溫度對綱比甲藻轉錄組與毒性的比較研究》是依託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由梁度因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酸化與溫度對綱比甲藻轉錄組與毒性的比較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梁度因
- 依託單位: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底棲甲藻中的綱比甲藻屬被廣泛認為是雪卡毒素的主要生產者,而雪卡魚中毒則是世界最普遍的魚肉中毒現象。此外,這些底棲甲藻還與底棲有害藻華相關聯,並且威害珊瑚礁生態系統。現時,我們對底棲甲藻的認識還很不足,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情況下,它們是否會加劇對於人類健康和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危害。在本項目研究中,我們將會從毒性和轉錄組這兩個方面對不同毒性的綱比甲藻藻株(高毒性藻株與低毒性藻株)進行綜合研究,用以揭示在不同pH和溫度下不同毒性藻株的毒性機制,評估海洋酸化和海洋暖化對綱比甲藻的影響。本項目的研究成果不僅可以增加我們對綱比甲藻的了解,突破國內外在這方面的研究瓶頸,為研究有毒藻類的形成機制提供範例,還可以通過建立比較轉錄組資料庫來豐富綱比甲藻屬的分子信息,為進一步分子機制的研究提供堅實基礎。同時,在對有毒底棲甲藻區域的預測預報及水產品安全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潛在套用前景。
結題摘要
有毒底棲甲藻廣泛分布於全球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多見於珊瑚礁生態系統,如大型海藻、海草、珊瑚、沙石以及其他海底附著基質等生境的表面。有毒底棲甲藻與底棲有害藻華發生相關聯,此外,其產生的毒素可沿著食物鏈累積,最終可導致人類的疾病,因此,有毒底棲甲藻是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潛在威脅。在全球氣候變化的情況下,人們對環境因素的改變,例如海洋酸化和海水溫度變化對有毒底棲甲藻的生長特徵、毒性變化以及其分子調控機制的認識還很有限。本項目旨在研究我國南海海域的有毒甲藻在海洋酸化和不同海水溫度處理後,其生長特徵,生理特徵,產毒特徵的變化,並獲得轉錄組資料庫,分析相應特徵變化內在的分子調控機制。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1)首次報導Fukuyoa(之前被歸類為綱比甲藻,本項目研究過程中重新劃分分類標準)和Coolia屬在香港海域的分布和並將其鑑定到種的分類階元;(2)通過微藻有毒成分的提取以及藻株的毒性特徵篩查,篩選到毒性差異明顯的三個底棲甲藻品種作為後續實驗的主要材料;(3)在其中兩個毒性明顯較強的品種中檢測到毒素44-methylgambierone;(4)發現不同底棲甲藻的特徵;(5)不同微藻的生長適宜溫度不同,但都發現隨著海水溫度升,有毒甲藻的毒性增強;(6)在海洋酸化條件下,有毒甲藻的生長較快;(7)轉錄組數據顯示,在不同溫度處理下,基因的表達差異顯著。本研究的成果豐富了人們對有毒底棲甲藻的認識,通過大量實驗數據從多角度驗證了海洋酸化和海水溫度上升這兩種大的環境變化趨勢可加劇有毒微藻的潛在威脅,本課題研究結果為後續研究提供基礎數據和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