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三角洲沉積

三角洲是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而形成的沉積體,具有一定的平面沉積相組合和垂向沉積相序列。

對三角洲的認識最初始於其形態特徵。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totus)在描述尼羅河口地區沖積平原時,首次使用了希臘字母δ,形象地表示河口地區沖積而成的沉積體,後人用英語delta一詞表示之,在我國則將其譯成三角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洋三角洲沉積
  • 外文名:Marine delta deposition
  • 釋義: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形成的沉積體
  • 特點:平面沉積相組合和垂向沉積相序列
  • 創始:希羅多德(Herototus)
  • 名稱:delta
簡介,性質,

簡介

三角洲是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而形成的沉積體,具有一定的平面沉積相組合和垂向沉積相序列。
對三角洲的認識最初始於其形態特徵。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totus)在描述尼羅河口地區沖積平原時,首次使用了希臘字母δ,形象地表示河口地區沖積而成的沉積體,後人用英語delta一詞表示之,在我國則將其譯成三角洲。1832年,萊伊爾(Leyer)在其《地質學原理》一書中將三角洲作為地質學術語引人科學文獻,劃分為湖泊三角洲、內海三角洲和海洋三角洲,並舉例對三類三角洲分別進行描述(萊伊爾,1830,徐韋曼譯,2008),繼而在1853年又確定了三角洲的地質學定義。1885年,吉爾伯特(Gilbert)研究更新世淡水湖泊三角洲時,將其劃分為頂積層、前積層和底積層,這二劃分方案一致被沿用至今,之後又將頂積層進一步分為水上頂積層和水下頂積層。1912年,巴瑞爾(Barrell)把吉爾伯特三角洲的劃分方案套用於泥盆紀的古三角洲,進二步明確了三角洲的科學定義(Broussard,1975,Bhattacharya,2006)。在沉積學界,特別是在石油地質的研究中,通常將三角洲劃分為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緣相和前三角洲相(Broussard,1975)。該方案與吉爾伯特的劃分系統大體可以對應,即前積層大體與三角洲前緣相對應,底積層相當於前三角洲相;但又有所區別的是,三角洲平原相般情況下出露水面,基本與水上頂積層相對應。水下頂積層在現代三角洲地貌上相當明顯,但在古代沉積中卻難以辨認,礦產地質學上通常採用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前緣相和前三角洲相的劃分體系。

性質

三角洲位於海洋和湖泊的沿岸地帶,這裡通常富集油氣及其他沉積礦產,其中三角洲相沉積地層中儲集了約占全球30%的油、氣、煤等燃料資源(MapkoBcknii,1973;Bhattacharya,2006)。縱觀三角洲百餘年來的研究歷史,可見現代三角洲的研究推動了古三角洲的識別和判斷,為古三角洲地層格架的建立和勘探預測提供了依據,促進了其中沉積礦產資源的大量發現。如20世紀50年代以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為代表的現代三角洲沉積的深人研究,為60-70年代在古三角洲沉積中發現大油氣田奠定了基礎(Broussard,1975)。沉積礦產勘探的需求又促成現代三角洲沉積研究的熱潮,為現代三角洲沉積的研究指出了目標和方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