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樽綱

海樽綱

尾索動物亞門的1綱,全系海洋性浮遊動物,身體形狀因種類而有不同。體壁最外是被囊層,其內層是外套膜。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樽綱
  • :動物界
  • 亞門:尾索動物亞門
  • 特徵:全系海洋性浮遊動物
基本信息,分類,全肌目,半肌目,磷海樽,構造特點,繁殖特點,

基本信息

尾索動物亞門的1綱。全系海洋性浮遊動物。身體形狀因種類而有不同。體一般呈桶狀,體壁最外是被囊層,其內層是外套膜。被囊層下有8~9條肌帶環繞著體軀,由於肌帶有節湊地從前到後的伸縮,使身體產生運動,同時也使水進出循環,而進行呼吸和攝取食物。
口開於前端,排泄孔在後端。咽占身體的前半部,排泄腔占身體的後半部,兩腔間由鰓孔相通。消化管由食道、胃、腸所組成。本類動物腸極短,盤曲成塊狀,整個稱為體核,位於身體的後部。
生活史中有世代交替現象,有性生殖的胚胎髮育要經過有尾幼蟲的階段,此時尾部具有脊索;無性生殖靠芽莖繁殖。

分類

海樽綱分3個目:

全肌目

身體桶狀,被囊層下的肌帶環繞著體軀,如海樽。

半肌目

身體圓筒狀或紡錘狀,被囊層下的肌帶不完全環繞著體軀,而在腹部間斷,如紐鰓樽。

磷海樽

整個群體成圓筒狀,群體有一個共同的排泄孔,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有1個發光器,如磷海樽。

構造特點

有性個體生殖體桶狀,前端為入水孔,後端為排泄孔,兩孔周圍都有緣膜,第1條和最後一條肌帶為入水孔和排泄孔的括約肌。體壁和被囊都較薄,每一條肌帶完全圍繞著體軀。咽寬大,占身體的前半部,腹面正中線有一條直的內柱,咽內壁環生纖毛帶,稱為圍咽纖毛帶,從內柱的前端與內柱溝的纖毛相連。排泄腔占身體後半部,鰓裂位於咽部,左右兩排列生很多鰓孔。鰓裂的位置和數量是分類的根據之一。
消化道起於咽後端的腹面,肛門開口於排泄腔內,消化道的位置和形狀是分類的根據。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節,位於咽的背面第3肌帶的後緣。由神經節分出神經,1對伸到口周圍,1對伸到排泄孔周圍。在神經節的腹面有神經下腺(腦下腺)。心臟由圍心囊包裹,位於胃的前下方。有性個體內各有1個精巢和卵巢,位於消化管的腹面。精巢一般為長筒狀,卵巢為圓形。精巢和卵巢的形狀、位置、大小是分類的根據。

繁殖特點

受精卵發育成為有尾幼蟲,尾部有明顯的脊索,發育到成體時開始逆行變態,其尾部(包括尾部的肌肉、脊索和大部的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殆盡,而成為無性世代的保育體(無性體)。這種個體形態與有性個體相似,所不同的是有9條肌帶,咽的左側有1個聽囊,無生殖腺等。它的顯著特點是在身體後端背面有1突出物,稱為背芽莖,在腹面心臟的附近有1短的突起伸出體外,稱為芽莖生殖根。
由生殖根產生的芽體稱為前芽體。前芽體沿保育體右側體壁成行匐行到背芽莖的基部,然後分裂成行,而附著於背芽莖基部的背面左右,進而逐漸送到芽莖的前方,從生殖根陸續來的芽體附著於背芽基部的一邊。
這些芽體在背芽莖背面排列成4行,在兩側的稱為側芽,中央2行為中央芽。側芽所發育形成的小海樽有1短柄附著於背芽莖上,始終不離保育個員,稱為營養個員,專門負責攝取食物,以供養保育個員和其他個員。發育到這個階段,保育個員的咽、消化管等完全消失,除神經、心臟殘留外,僅存體壁,只作為游泳器官而已。這時的營養供給就依賴於營養個員。中央芽體發育成為第2次的保育個員或營養個員由較長的柄附著於背芽上,營養個員發育完全時,離開保育個員的背芽而自由生活。由營養個員逐漸發育成為真正的生殖體。營養個員、保育個員和生殖個員的 3個型體都是由保育個員的腹芽所產,因此可看作為有性世代的多態型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