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前期哲學中的身體問題

《海德格爾前期哲學中的身體問題》是由作者王鈺在北京大學的博士論文,由張祥龍老師指導,研究方向:存在論、哲學思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德格爾前期哲學中的身體問題
  • 導師:張祥龍
  • 學校:北京大學
  • 學位:博士
  • 研究方向:存在論 哲學思想
基本簡介,目錄,

基本簡介

《海德格爾前期哲學中的身體問題》試圖澄清對海德格爾的存在論缺乏身體論述的指責,指出海德格爾不僅確實有關於人的身體性存在方式的獨到見解,並且該洞見對其哲學結構影響深遠。針對“缺失”的指責,本文將深入到海德格爾哲學結構的內部,而指出身體問題在基礎存在論中確實有一種本質性的“缺失”.但這種缺失並非是純粹否定意義上的,它毋寧說是基礎存在論的隱蔽的前提。當基礎存在論明確意識到自身對這一前提的依賴時,現象學方法也就從一種純粹的光明轉入到光明與黑暗、揭蔽與遮蔽的雙重運作中,一種轉向的要求正是從這裡發端的。

目錄

本文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將以1919年的《朝向哲學的規定》講座為切入點,展示海德格爾如何在其哲學的開端就已經陷入與身體性相關的雙重路線中。1919年的講座是海德格爾思想的起點,其重要性是怎么估量都不過分的。然而正是在這個地方,身體性從一開始就作為某種不協調的因素隱含在其哲學計畫中,這是一件意義極其重大的事情,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預示了他哲學後來的發展。
第二章將分析《存在與時間》的結構,為解釋《存在與時間》中的身體問題的缺失作鋪墊。《存在與時間》的整個計畫(包括未發表部分)都是行進在先驗路線中的,這是一條從形式顯示(這在1919年的講座已萌芽)到基礎存在論一再到作為先驗科學的存在論的道路,一條純粹性不斷加強的、單向遞進的道路。
第三章中,我們將通過比較Dasein式的“超越”與胡塞爾式的還原,揭示出他們共同接受的還原的方法前提。兩位現象學家在某種程度上都認定,只有首先通過抽身於構造活動之外的主體的還原,才能開啟出理解的視野來,這要求區分出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構造者與被構造者、揭示者與被揭示者,並使之保持在截然不同的存在層次上。然而,身體本質上卻是一種模稜兩可的存在,這種性質自然會使它成為維持先驗路線純粹性的犧牲品,成為被壓抑的部分。這就是為什麼《存在與時間》中身體現象不能如其所是地自由顯現出來的因為。本章就試圖從還原方法的視角上對“《存在與時間》身體問題的缺失”這一經典問題作一個徹底的、而又有新意的回答。
第四章分析身體性在《存在與時間》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某種意義上,身體件性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先驗路線的一個隱蔽的前提和根據。身體現象在先驗路線中處於一個被壓抑的位置,比如在《存在與時間》中,它是被放在空間性與非本真存在的層次上加以處理的,而且海德格爾總是試圖用時間性來整合空間性,用本真存在來整合非本真存在,試圖以前者消弭後者的獨立性,或者說,將身體性維度作為一個輔助的部分徹底馴化在先驗路線中。但《存在與時間》的這個努力是徹底失敗的,海德格爾後來唯一明確否定過的《存在與時間》中的觀點就是,這種將空間性歸結到時間性中的企圖。在這一章中我們將證明這種錯誤的後果是重大的,直接導致了先驗路線的崩潰。正是不馴服的身體現象在先驗路線內部的作用導致了這種崩潰,由此促發了一種轉向的運動。我們將以空間性和實際性為切入點,來說明身體現象如何總是溢出先驗路線的結構,使《存在與時間》總處在可能的雙重(存在論的與存在者狀態上的)解讀的分裂中。
第五章探討的主要是1928年的邏輯學講座,1928年的講座的特殊之處在於,它引入一種以可能的存在者整體為主題的超存在論(Metontlolgie),並以之為存在論從中出發而又向之復歸的存在者層次上的基礎,並且Dasein正是憑其身體性存在而得以植根於這一更源初的存在者層次上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海德格爾開始認識到,在存在論中總已經實行了一種轉向,向超存在論的轉向。換言之,身體性成為海德格爾第一次談及轉向的場所。在這一章我們將通過追尋超存在論的形態,來澄清身體性在海德格爾哲學結構中的地位和意義。我們將看到,超存在論與基礎存在論的相互歸屬共同給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存在者存在,而不是無?”這個形上學的基本問題將證明自己是進入存在的自身緣構發生(Ereignis)的入口,身體性也就表明自身為存在理解與存在的緣發生之間的一個隱秘的傳遞(Zuspiel)。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