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學宮

海康學宮

海康學宮 創建於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經歷代拓建修葺,規模宏大,設有大成殿、明倫堂、兩廡、兩齋、名宦祠鄉賢祠等。現遺“大成殿”、東西廡及清康熙年間陳璸撰的《重修縣聖宮碑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康學宮
  • 創建於:元至順三年
  • 詞性:名詞
  • 類型:學宮
簡介,用途,歷史,建築特色,

簡介

海康學宮又稱東聖宮,位於廣東省湛江雷州市雷城一小內,創建於元至順三年(1332年),縣教諭凌光謙興建。宋以前,“海康生徒就遂溪文明書院為學,儒籍則附諸府。”始建時,原址在雷城迎恩訪,後三易其址。成化十四年(1479年),遷建於府學之西。弘治九年(1497年)復遷於舊址,十七年(1505年)遷於今址(現雷城鎮第一國小)。以後續有擴建,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遷於珠地公館。嘉靖三年(1525年)復遷今址。清以後,多次擴建修葺。

用途

海康學宮原先是封建時代海康士子習文演武之場所,後來成為雷州人紀念古代儒學始祖孔子的地方。海康學宮創建的時間雖比鄰縣學宮短,然而經數百年的增建修尊,其規模之宏大,居現湛江市所屬各市縣學宮之首。

歷史

原初海康學宮建築體制由魁星門、泮池、戟門、名宦祠、鄉賢祠、東西兩廡、大成殿、明倫堂、訓導署、教諭署、崇聖洞等部分構成。這些建築物沿中軸線布置,步步升高,形成一組雄偉壯觀的建築群。但由於諸多歷史和自然原因,海康學宮自清同治二年(1864年)重修後,漸次冷落頹記。至1995年,大部分建築已拆除改建,只有大成殿及兩廡尚存,然亦已腐朽殘破,岌岌可危了。為了及時搶救和保護好這一古建築,湛江市把之列為重要文物保護單位。1995至1997年,在各級政府支持和社會人士捐助下,雷州市共耗資87萬元,完成了海康學宮的修繕工作。修耷後的海康學宮終於重放光彩,顯得更加巍峨壯觀,美輪美奐,成了雷州城難得的一處古建築景觀。

建築特色

現存留下來的海康學宮,由大成殿和露天祭台組成。沿著正面的石階踏上祭台,祭台欄桿上雕刻著古樸典雅的龍鳳獅象和鯉游龍門石浮雕圖案,其刀法不作精雕細刻,只注重粗礦流利之整體效果。祭台北面是與大殿抱為一體的月台和拜亭,亭上懸掛著“海康學宮”四個大字牌匾。據說系原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朱森林所題。進入大殿,首先看到的是孔子的巨型立姿塑像。像上懸掛有瘦金體的金字牌匾“萬世師表”。兩側有聯云:“不頹魯壁尊師崇聖哲,長設杏壇重教育英才。”四壁高大空曠,沒有絲毫紋飾,更顯得樸素大方。大殿橫樑上刻著有雙龍戲珠、雙鳳朝陽的浮雕,殿身墊木上雕有龍鳳、鯉魚、花草、波浪、努龍等圖案,色彩明麗,對比強烈,給人一種莊嚴肅穆之感。海康學宮雖久經風雨,但整體上依然氣勢恢宏,彰顯了古建築的大度風範,為校園增添了難得的古色古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