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原創長篇精品:千秋遺恨

海峽原創長篇精品:千秋遺恨

《海峽原創長篇精品:千秋遺恨》是2013年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大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峽原創長篇精品:千秋遺恨
  •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 頁數:238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黃大銑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500082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海峽原創長篇精品:千秋遺恨》是長篇歷史小說,故事講述范仲淹因得罪權奸,多次被貶,但其心繫蒼生,雖屢召屢貶,仍鞠躬盡瘁。他的“慶曆新政”改革事業功虧一簣,留下千秋遺恨。這部小說的特色十分明顯。其一,作者是一位創作經驗豐富的老作家,其創作風格突出,文筆老道,語言順暢,故事情節張弛有度,讀來頗有快意。其二,故事的主人公為大家所熟悉,他的“先憂後樂”精神在當下亦有現實意義,尤其是對當代的年輕人有不可或缺的教育意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概括了范仲淹一生所追求的為人準則,是他憂國憂民思想的高度凝練。“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也已經熔鑄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影響了千千萬萬人,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

圖書目錄

第一回 抗西夏韓琦薦良材 整軍旅仲淹遣老卒
第二回 杜世昌狠駁宋公序 歐陽修小難范仲淹
第三回 王直院試探碰鼻子 范夫人婉勸動人心
第四回 一而再待制斥權宰 仆復繼直士護諍臣
第五回 道不同連襟難共處 性各異姐妹可相親
第六回 仰忠賢竟餞汴河岸 懷義憤爭購蔡襄詩
第七回 兩地情獨填銷魂詞 一棚鶻共議拯國計
第八回 扳夏竦群僚挾天子 陷富弼一相制懦臣
第九回 使遼邦不避風沙苦 回故國難了兒女情
第十回 責丈人富弼恥求全辱 兄邦宗真妄自大
第十一回 蔭病子仲淹心難定 引奸邪夷簡意不明
第十二回 薛綺霞勸夫走正道 歐陽修說友挽頹局
第十三回 保榮華苦守為官訣 慶聖德喜解頌士詩
第十四回 眾魑魅摩拳摒異己 諸志士擦掌振綱紀
第十五回 秉公心仲淹陳十事 耍詭計李淑訪一人
第十六回 王拱辰哄妻耍連襟 晏英蘭怨父罵丈夫
第十七回 行猥褻李淑食苦果 鬧朋黨仁宗懷忌心
第十八回 文德殿激言計得失 金明池胡話惹是非
第十九回 造偽書鼠輩張陷網 獻真賦剛士辯冤情
第二十回 假似真拱辰哄姻兄 真似假李淑誆朝廷
第二十一回 趙官家臨朝心已定 范仲淹望月憾難消(讀者續)

序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中國,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這句名言,也因而知道宋朝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范仲淹。
“先憂後樂”,正是范仲淹一生的寫照。他拋下家室鎮守陝西,率兵屢次擊退了西夏、契丹的侵擾,保衛了國家的安全;在那“長煙落日孤城閉”的荒山野嶺上,他也曾想家,沉吟過“濁酒一杯家萬里”的詩句,然而他想到“燕然未勒歸無計”,就在那裡餐風飲露度過了半輩子。是啊,“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呢?
本書正是關於一代名臣范仲淹的歷史傳奇,為我們展示了憂國憂民者的深廣憂憤,以及在歷史與人生的頓挫面前的奮力抗爭,作品將帶領我們穿越時光隧道,看宋朝那些事、那些人,聆聽歷史的脈動。
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與以前的朝代不同,宋王朝是通過軍事政變(陳橋兵變)而非武力攻奪建立的。趙匡胤曾為五代後周歸德節度使,駐節宋州。春秋時期宋州為宋國故地(今河南商丘一帶),故定國號為“宋”,定都開封,改元建隆。建隆元年(960),趙匡胤平定南北李筠、李重進兩叛軍。可能是因為擔心他的老部下重演“黃袍加身”的故事,聽從趙普的意見,於建隆二年(961)七月、開寶二年(969)十月,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將手握重兵的將軍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人和地方武將的軍事指揮權予以剝奪,委以虛職,改以文官治軍,並將軍權與財政大權全部集中到中央,宋朝因此得以避免唐時藩鎮割據的局面。這項國策影響深遠:一方面宋朝少有權臣豪強亂政,且工商業、科技發達,文化異常繁榮;另一方面,也導致宋朝建立之後武備積弱,頻頻不敵北方外患,對西夏、契丹用兵屢遭挫敗。統一各藩鎮後,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發動僅有的幾輪北伐負多勝少,此後,宋朝一直採取重內輕外的消極防守策略,很少對北方再興干戈。
宋朝又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相對發達的時代之一,北宋的年財政收入(歲入)最高曾達一億六千萬兩白銀(即使是半壁江山的南宋,最高也曾達一億兩白銀),這一數字遠超過漢唐盛世及宋後各朝,直到清末才達到。宋時成功發展了工商業,工商業極其繁榮,土地“不抑兼併”,農業社會出現了許多前工業社會的因素。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徭賦一向是諸朝統治的基礎,類似宋朝的情況實在絕無僅有。
宋朝的文化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唐宋八大家六位出自宋朝,儒學復興,社會上瀰漫尊師重道之風;科技亦突飛猛進,大到活字印刷術,小到諸種農具,都是在宋朝發明的,四大發明無論在使用方法上,還是在製作技術上,都有了極大的發展;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的三千兩百五十萬增至大觀四年(1110)的一億一千兩百七十多萬。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總之,宋朝似乎“極富”,然而,是不是“極弱”呢?歷史學家見仁見智,這不是我們要深究的問題。然而,邊患連年是確定無疑的,也因此有了像王安石、岳飛、陸游、辛棄疾、文天祥這樣的“憂患意識”的人,范仲淹自然是他們當中的突出一員。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舞台上,本書作者為我們上演了范仲淹的“千秋遺恨”。
范仲淹(字希文),宋端拱二年(989)生於蘇州,隔年(990)父親范墉不幸逝世,母親謝氏帶著范仲淹將范墉靈柩安葬於蘇州老家天平山范氏祖塋後,暫住附近的咒缽庵內,想要守靈三年。但因蘇州范氏家族不接納范仲淹母子,棄之不管,孤兒寡母,貧而無依。無奈之下,謝氏改嫁在平江府(今蘇州吳縣)任職的朱文翰。四歲時,范仲淹隨繼父和母親回到了山東長山縣河南村,此後范仲淹在長山縣讀書。范仲淹成年後得知自己身世,遂辭別母親,至睢陽應天府書院(今河南商丘睢陽區)讀書。仲淹讀書“晝夜不息。冬日憊甚,以水沃面,食不給,至以糜粥繼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每天只煮一鍋粥,涼了以後分成四塊,早晚取食兩塊,再切一些醃菜佐食。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登進士第,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司理參軍,掌管訟獄,此時,他迎回母親贍養,並回到蘇州要求重歸范氏家族,但遭到一些族人刁難,他堅持己見,聲稱只是恢復范姓,沒有其他企圖,方被允許。
此後,范仲淹相繼出任集慶軍節度推官、泰州海陵西溪鹽倉監官。泰州任內,他與已故參知政事李昌齡侄女李氏結成良緣,生三子。他倡議修海堤,被調任興化知縣,與好友滕宗諒協力修築通州、泰州、楚州、海州四周海堤,百姓感其功績,把海堰稱作“范公堤”。海堤修成後不久,天聖四年(1026),母親謝氏病故,范仲淹因母喪回應天府寧陵縣守喪三年。守孝期間,南京留守晏殊邀請他擔任應天府學的教授。
天聖六年(1028),范仲淹守喪期滿。經過晏殊的推薦,他被授予秘閣校理一職,成為皇帝的文學助理。天聖七年(1029),宋仁宗行郊祀大禮,下令將親率文武百官先至會慶殿為太后劉娥賀壽,再至天安殿受百官朝賀。范仲淹上書反對,以為有違君主之體,不合朝廷體制,並接連上書要求太后撤銷垂簾聽政,還政給天子。他兩度上書皆被宰執壓下,范仲淹乃自請出任地方,貶為河中府通判。
宋仁宗親政後,范仲淹被召回京師擔任言官右司諫一職。一次,郭皇后與宋仁宗爭吵時,誤傷宋仁宗之頸,仁宗大怒,決定下詔廢后。以范仲淹為首的朝臣們出於道義,不同意廢后,被貶出京為睦州知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鎮)。一年多後,1034年8月,改任蘇州知州,在蘇州他因為治水有功,深得百姓擁戴,又被調回京師,並獲得天章閣待制的榮銜並做了開封知府。
景祜三年(1036),范仲淹不滿於呂夷簡任用私人,給宋仁宗上一幅“百官圖”,指其次第日:“如此為序遷,如此為不次,如此則公,如此則私。況進退近臣,不宜全委之宰相。”加之,論“建都洛陽”之事,范仲淹又與呂夷簡發生激烈爭執,呂夷簡指范仲淹及其支持者為“朋黨”,北宋時期的“朋黨之爭”即由此始。最終呂夷簡遭罷職,范仲淹也再次被貶知饒州、再貶潤州,又貶知越州。
景秸五年(1038),西夏元昊叛亂,范仲淹被宋仁宗和官復原職的呂夷簡調到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協助主帥夏竦平定叛亂。范仲淹主張採取“屯田久守”方針,而韓琦則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夏竦採納了韓琦的主張。康定二年(1041)好水川之戰宋軍遇伏大敗,大將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餘人。韓琦、范仲淹受罰被貶。此後,宋軍採取范仲淹的防禦戰略,先在延北築城;後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築堡寨。淘汰老弱,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提拔狄青、種世衡等有才幹的將領;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採取懷柔策略,嚴立賞罰公約。西夏防線逐漸立起了一道堅固的屏障,最終迫使西夏與宋達成和議。
慶曆三年(1043)七月,宋仁宗將西線的三名統帥——夏竦、韓琦和范仲淹一同調回京師,分別任命為最高軍事機關的正副長官——樞密使和樞密副使,范仲淹以樞密副使取代王舉正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同年九月,范仲淹與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推恩信、重命令”等十項改革建議,就是史上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是當時所謂“慶曆新政”的推動者之一。慶曆四年(1044),因為遭到嫉恨朋黨的夏竦等人的反對,宋仁宗對於改革的興致逐漸失去興趣,范仲淹、富弼、石介只好請求外出巡察地方,慶曆五年(1045),宋仁宗下詔廢棄慶曆新政,范仲淹和富弼被撤去軍政要職,范仲淹被外貶為地方官,輾轉於邪州、鄧州、杭州、青州等地,皇祜四年(1052),范仲淹奉命從青州調任潁州途中,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
范仲淹死後,朝廷追贈其為兵部尚書,諡號“文正”。宋仁宗親書篆額“褒賢之碑”四字,神道碑碑文由曾支持他變法的文學泰斗歐陽修撰寫,同年12月,范仲淹的靈柩安葬於洛陽伊川萬安山南麓。
范仲淹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宋朝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曾使得北宋的政治局面煥然一新。受到改革衝擊的大批守舊派的官僚並不甘心失敗,他們羅織罪名,構陷范仲淹等人。曾慷慨激昂,想勵精圖治的宋仁宗也在守舊派夾擊下做了縮頭烏龜,他下詔廢棄一切改革措施,范仲淹等人或被撤去軍政要職,或遭貶謫。京師內外的達官顯貴及其子弟,依舊歌舞喧天。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詣,轉瞬間付之流水。
讀范仲淹,讓人有隱隱的痛感。他“先憂後樂”,不屈不撓,執著於革故鼎新,然政治主張,無法實現;軍事才華,難以施展……他的抱負耗盡他一生英氣。斯人逝矣,痼疾依舊,朝政的弊端依舊。范仲淹沉吟於文字,人在無形的外力面前是多么的弱小!多么的無奈!
人不怕失敗,不怕困難,不怕旅途的莉棘,甚至不怕上刀山下火海。人最怕的無非有二,一是在安逸的環境中磨滅了自己的鬥志,變得形容枯槁,雖生猶死,比如安於享樂、腐敗墮落的大人物,比如沒有夢想沒有目標人云亦云的小人物;二是滿腔熱血,壯懷激烈,然而報國無門,卻要受到權奸構陷,只能仰天長嘯,徒留千秋遺J限,比如范希文。
范仲淹出將入相、文武兼備,“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為官數十載,屢諫屢犯,屢犯屢諫。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面對官場上貪官污吏大行其道、良將遭陷、忠臣被貶的歷史宿命,人們心中還是有諸多假想的,倘若范仲淹一直被委以重任,倘若給他一個完完全全的用武之地來充分施展他的才華,是否能夠改變大宋王朝的命運?是否能挽狂瀾於既倒?這大約也只有天知道了。
流水載過的時光太過匆匆,惹上庸庸碌碌的塵埃,在國家政權皇權化,皇權私有化的專制帝國,哪裡有施展抱負的天地?誰能真切主宰自己的人生?大人物如范仲淹,不過是專制帝國可以使用的一個工具,需要時,似可治國安邦,不順眼時,棄之如同敞屣。范仲淹如此,更遑論芸芸眾生?
達則兼濟,窮則獨善。人生失意文始成。范仲淹工於詩詞散文,文辭秀美,氣度豁達,多蘊含其政治抱負與人生情懷。鎮守西北時,從前線巡視回營,此刻正是暮春季節,山問的野花剛剛開放。如果是在江南,早已百花爛漫了,他隨口吟起道:“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見花;將軍了邊事,春老未還家。”轉眼間,夏去秋來朔風起,遙望天空中南飛的大雁,他心中有無盡的感慨。深夜失眠,他便挑燈填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孤城落日的邊塞景象,白髮將軍和遠征戰士一面堅持抗敵、一面想念家鄉的矛盾心情,也透露了當時長期防禦戰爭的艱苦性,意境開闊,風格豪放。
上引詩詞,捨棄小家,獻身國家,還是“先憂後樂”的情懷。這種偉大情懷,可謂上承百代,下延千秋。兩千多年前,齊宣王在行宮接見孟子。齊宣王問道:“賢人也有這種快樂嗎?”孟子答道:“有。人們得不到這種快樂,就會埋怨他們的君主。得不到快樂就抱怨他們的君主,是不對的;可是,作為百姓的君主卻不與百姓同樂,也是不對的。君主把百姓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快樂當做自己的快樂;君主把百姓的憂愁當做自己的憂愁,百姓也就會把君主的憂愁當做自己的憂愁。樂,同天下人一起樂;憂,同天下人一起憂,這樣還不能稱王天下的,是從來沒有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激勵了無數的志士仁人為國捐軀。文天祥在元軍兵臨城下時,明知前去談判凶多吉少,考慮到“國事至此”,就“不得愛身”了。他置個人生死於度外,幾度掙脫元軍魔掌,以期重整旗鼓,為國雪恥。臨死時還一心要挽救國家於危難。他在《指南錄後序》中發誓:“生不能救國難,死猶為厲鬼以擊賊”,還在一首詩中發出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范仲淹的行動和思想,贏得國人永遠的敬仰,“先憂後樂”的思想,也已經熔鑄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影響了千千萬萬的人,成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永遠樹立在海內外炎黃子孫的心目中。
長篇歷史小說《千秋遺恨》主要講述范仲淹在生命的最後十幾年中,為北宋王朝、北宋各族人民所建立的歷史功勳。作品圍繞范仲淹鎮守西北、推動“慶曆新政”這兩條線展開故事情節,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史料翔實、引用適度,文筆古樸,語言順暢,故事情節張弛有度,讀來頗有快意。
本書作者是知名的歷史小說作家,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出版了長篇歷史小說《剷平王》,在讀書界造成一定的反響。另有長篇歷史小說《拔劍起蒿萊》《狼筅》《白衣卿相》《劉家“父子兵”》等行世。
此外,我們要告訴讀者的是,這是一部“遺憾之作”。本書原有二十一回,在寄給某出版社時遺失了最後一回。那家出版社本已經將此書列入了出版計畫,但因為征訂方面的問題,終未能出版,退回時,卻少了最後一回。不久,老先生病逝,這最後一回就成了最後的缺憾了。好在這似乎不影響讀者的閱讀,也許還能為讀者留下一些想像的空間。我們現在出版此書,突然有了“奇想”,出版者誠邀熱心讀者來為原作續寫最後一回。凡有意者,可在本書後面所附的方格紙上續寫(所附方格紙不夠用時可複印),然後,將所續文章沿虛線裁下訂好,寄福州市東水路76號海峽文藝出版社總編辦收。出版者將組織專家對所有續寫作品進行評選,評出一、二、三等獎若干名。被評為一等獎的作品將在本書重版時予以採用,稿酬從優;二、三等獎發給獎金或獲獎紀念品。
我們期待大家的參與!
2013.10.20於福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