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簡介,創建人,創建目的,宗旨,口號,理論成果,理論依據,文化背景,政治背景,知人善任,知人論世,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學以立德,學以致富,論壇的活動形式,論壇座落地,論壇經典篇目,
論壇簡介
2013年初,中央黨校政策研究室主任崔振椿本著“統一大業,人人有責”、“把握機先,恥於人後”的原則,對“海峽兩岸交流論壇”的成立提出動議,由中央黨校資深博士生、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網資深編輯李曉、致力於文獻整理、時事批判、理論研究的新青年學社社長趙丹陽著力普及宣傳、結交有識之士,在網上組成了為數百人的精英團隊。
創建人
崔振椿、李曉、趙丹陽
創建目的
以民間力量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合作,為和平統一台灣提供合理的體制構架。
宗旨
深化“九二”共識,踐行“知學主義”,共建憲政理念。
口號
“各美其美,天下大同”、“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侮”。
理論成果
致力於文獻整理、時事批判、理論研究的新青年學社社長趙丹陽,在中央黨校資深博士生、中國思想政治工作網資深編輯李曉、中央黨校政策研究室主任崔振椿的大力支持及智力鼓舞下,整理出對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合作,尤其是後期的發展與統一,有著紐帶作用的“知學主義”。隨後,李曉、趙丹陽二人在2013年“全國兩會”與及民間智力平台“百家講壇”、“時事直通車”的啟發下,又撰寫了有利於對兩岸三地的人才選拔去蕪存菁的《三禁四不納》、《五圖四不謀》、《八觀六驗修繕版》;對權力泛濫有效制約的《新青年學社眼中的“中國史”》、《打造新青年學社成為“網路大學”的理念》、《七正九不善》、《六義七不振》。其間,崔振樁同志及廣大論壇精英著重肯定了李曉博士、趙丹陽社長所提出的“不求全備,不看門第,不計仇怨,唯才是舉,量才錄用,但凡有心為我兩岸交流統一多方建樹者,皆可為用”的組織原則。
理論依據
文化背景
隨著應試教育體制的逐步深化,求同排異、力求統一、行政化、官僚化的傾向在各大初、高、大學愈演愈烈,導致學生、老師、家長三方的壓力空前加大,並產生極大的對抗性情緒。在以“帝王之術”為指導前提,霸控人心為目的,專注於牛毛繭絲、象徵意義、不切實際為內容的應試教育下,老師無法大展駿足,寓教於樂(因為考學要看成績,學校要看升學率,因此老師只能服務於應試,否則則要丟掉飯碗)父子母女之間無法敞開心扉,互相諒解(父母大都一心想令子女考上好學校,來符合學歷制社會的需求,而子女另有思想,欲圖另闢蹊徑,雙方的溝通因子女成績不高而出產生壁壘,難以進行)。更有甚者,部分學生因壓力過大,進而走向仇殺鬥毆、浸淫網路、盲目早戀的不歸之路。為全面貫徹“錢學森之問”的破解之道,摒棄各大高校著重比拼論文數量、考試成績的歪風邪氣,一改校園中惟上是從、不能學以致用的狀況,新青年學社社長趙丹陽、秘書長徐東特提出逐步促進教育體制改革、轉變師生讀書理念的“知學主義”,以期先行治標,徐圖治本。
政治背景
古來就有“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的說法,詩人曹松在《乙亥歲》中也說:“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二者所述的現象,於今為烈。為了警惕撬箱子、掏口袋、開柜子的小賊所做的防守戒備,就是應捆緊繩索,關緊絞鈕,這是世俗上所說的聰明。但是大盜一來,便背著柜子、扛起箱子、挑上口袋而走,唯恐繩索、絞鈕不牢固呢。以前認為的聰明在大盜面前不是顯得很愚蠢嗎?如此看來,一家獨大的統治,有不替奸賊大盜做積蓄的嗎?如果為了黨派利益,罔顧百姓困苦,憑著高壓手段與輿論導向,顛倒黑白、混淆美醜、指鹿為馬,任何一個政權都不會長久。惟有民主理念與共和理念的貫徹與實施,才能保證政權對國家的長治久安。
在東西方官方政治經濟學理論均已固步自封、山窮水盡,治亂周期與金融危機已成為雙方舌橋不下的階段性災難之時,迫切需要我們面向世界,博採眾長,以古鑒今,科學發展。實行王道德化的統治,適合於全局性、長遠性的治理,用來處理具體事務就顯得疏闊;講究權謀的統治,適合於扶危救難,在安定太平的時局下就不會有顯著的效果;匡正時弊的統治,適合於糾正奢侈墮落的風氣,靠它來治理已經病入膏肓的國家只會越弄越糟;苛刻寡恩的統治,適用於糾正朝廷里的邪惡勢力,靠它來治理中央機關之外的不正之風就容易失去民眾;威猛暴烈的統治,適合於討伐內亂,靠它來管理和平時期的老百姓就未免大殘暴了;注重技能的統治,宜於發展經濟,富國強民,用來解決貧窮衰弱,只能勞民傷財,給民眾增加困苦。
以上種種,都是針對某種流弊而採取的一時之計,對治理天下都不是長遠的方略。如此看來,若想使天下得到治理,就必須要堅持實踐第一,求真務實的方法論,即弘思遠益,應權通變。古今中外的任何學說,只能成為適應當時的、救弊治殘的一家之言,不足以長久的統御天下。
東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理論可以兼收並蓄、求同存異,但同時必須以本國的人文、地理、歷史、自然因素為基礎,移風易俗、因地制宜的進行發展。生搬硬套往往適得其反。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各種有關政治經濟文化學說的建立,必須以尊重本國的歷史和國情為原則。具體體現是,對於政權的存亡之機、得失之要,作為歷時尚短、勵精圖治的西方國家,可以適當以東方的權變理論為鑑,但同時不能忽視自身固有並延續至今的自由、博愛、民主、平等,尤其注意的是對於東方的文化糟粕(厚黑權謀)要去蕪存菁,從而做到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絕其源,轉禍以為福;作為歷史悠久、依文奉法的東方國家,同樣可以以西方的學說為參教,虛心盡意,日進善道,將順其美,匡救其惡。但絕不能將西方的主義,根植於本國的立政之基,否則便是塞流求源、伐根求茂。更不能對西方(泛指英國、美國、約旦、摩洛哥、德國等國家)已故之人的學說不加權變,來非難今人撥亂反正的改革觀念。中華民族要有自己固有的一套政治經濟文化理論,這種文化理論必須以“以華治華”為核心,即以華人的思想治理華人。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馬克思、亞里士多德、列寧、史達林是西方的政治文藝理論巨匠,可他們之間不但有區別,而且理論根源也不一樣,糾正前代政制流弊的方式雖大相逕庭,然而他們都有振興國家、普濟眾生的願望。不容置喙的卻是,他們所提出的至理明哲,都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與階級局限性。
如今,有的人以他們之中某個人的觀點來斷章取義,譏諷東方國家成為民主國家的政治措施,不顧時代的變遷,而用所謂不變之法、不易之理來為自己的學說辯護。因此,對民主變革反對的意見,紛紛出籠。措詞虛偽,還要詭辨,附會荒謬的觀點,仿佛也能自圓其說。凡此種種,都是歷史的罪人啊!因此,有道德有頭腦的人要起來制止這種做法。“法宜其事則理,事適其務故有功。”——就是對權變理論的最簡明的概括。
實際上,權變理論無論對國家領導人還是企業管理者,都是一個必須遵循的原則,因為任何組織——國家也好,公司也罷,都是一個開放系統,由於各種因素間相互關係的動態特性,實際上不可能存在某種能適用於任何時候、任何地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因而,管理要隨組織所處的內外環境條件和形勢的變化而隨機應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領導和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任何開放系統,因其變數受組織內外環境自變數的制約。因此,作為一個領導者,在任何一個新形勢下,他都必須儘量考慮到各種有關的變動因素來選擇不同的領導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領導藝術是一種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處事技能。不同層次、不同行業的領導者,往往表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和技巧。就是在同一個人身上,由於時間、地點、條件的變化,其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也必須隨之改變。在動態的領導過程中,領導藝術的發揮集中於領導人對情境的控制和影響上,從這個意義上講,領導藝術就是權變控制的藝術。理論內涵知學主義內涵廣袤,所涉及的領域包括政治、文化、教育三個方面。首先是對施教人員及政府部門提出要求,令其通過對《八觀六驗》、《三禁四不納》、《五圖四不謀》、《七正九不善》、《六義七不振》及“不求全備,不看門第,不計仇怨,量才授課,因人而異”的理論的學習,循序漸進的達到“知人善任”、“知人論世”的水平,在教育教學中,要時刻以“知行合一”為第一要務。“知學主義”首次把“知人善任”、“知人論世”、“知行合一”三種政學理念與“學以致用”、“學以立德”、“學以致富”三種經世致用的讀書哲學加以融合,這在提法和內容上,都是第一次。
知人善任
這四個字,源出於“子產從政”之事,據說鄭國大夫子產參與執政,選擇賢能的人來任用他。馮簡子能夠決斷國家大事;子大叔貌美俊秀而有文采;公孫揮能夠知道四周鄰國諸侯的行動,還能辨別它們大夫的種族姓氏、官職高低、尊貴卑賤、賢愚與否,並且還善於做外交辭令;裨諶善於謀劃計略,在野外謀劃就能獲得成功,在城邑內謀劃就會失敗。每當鄭國要有諸侯之間的外交事宜的時候,子產便向子羽詢問四周鄰國的情況,並且讓他跟他們多做一些外交辭令。之後便與裨諶駕車來到野外,讓他看謀劃計略是否可行。等到回去再告訴馮簡子,讓他來作出決斷。如果決定這件事可行,子產就會把任務分配給子大叔讓他去執行命令,來應酬對付各諸侯派來的賓客。因此子產執政時很少有失敗的事情發生。以古鑒今,對教育人員的選拔與任用也需要知人善任,在崗位上尸位素餐、蠅營狗苟的人不應委以“教師”之重責,為人師者,應該盡到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應該具有“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柱長天”的理想,更應具備寓教於樂的文化素養,而不應以貫徹“照本宣科”、“形式主義”為能事。更不能以自身急功近利的態度,促使教育產業化。
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的《萬章章句下》。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土,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譯文:孟子對萬章說:“一個鄉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鄉的優秀人物交朋友,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優秀人物就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認為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還不夠,便又上溯古代的優秀人物。吟詠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這就是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
知行合一
1、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上看,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於個體的自覺行動。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2、 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學以致用
即提倡為了為了實際套用而學習。
學以立德
學以立德,就是要求仁人志士通過學習,進一步提升思想理論素養、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平,堅定理想信念,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增強為民主大業不懈奮鬥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學以致富
源出西方彼得·林奇、約翰·羅斯查得的《學以致富》,這與梁啓超《少年中國說》中那段慷慨激昂的文字:“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中“少年富則國富”的思想特別吻合。讀書是為了富國強民。而富國強民的首要條件,即是要通過讀書來達到自身的富裕。這其中,學以致用是安身立命、報效國家的前提,學以立德則強調自身發展的手段與途徑,學以致富則是最終目的,即通過讀書來利己富國,完成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三者一以貫之,缺一不可。(二級目錄)知學主義的意義:知學主義以“反經”、“宋明理學”、“明夷待訪錄”、“世要論”等89部中國古典文化書籍為理論基礎,以“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民主共和制”、“精英人才代表大會制”為事實依據,是一種因事制宜,以變應變的政治文藝理論。它的強大生命力在於“授人以漁”,引導國家、企業、個人因時制變的發展適合自身的救弊長策。知學主義是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古為今用,與時俱進,科學發展,也是對西方文化的合理借鑑,兼收並蓄。在政治和哲學路線上,做到了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論壇的活動形式
論壇的召開,一般設有“網上徵文、網上評議、實體會議、名師總結、會長頒獎”五個環節,為回響政府“為海峽兩岸的民主交流建言獻策,這是每一位大學生不容置喙、不容推卻的歷史使命”的政治號召,論壇除了從網上徵集一些“恢宏正氣,切中時弊”、“倡導和諧,力求統一”的文章外,還擬有條不紊、循序漸進的在各大高校召開實體會議,並設定“胸懷天下,鐵骨諍言”、“開拓創新,獨樹一幟”、“理性建言,高瞻遠矚”、“中正仁和,腹有韜略”四個獎項。以期鼓勵廣大師生急公好義,以積極踴躍的姿態投入海峽兩岸事務的交流與合作當中,為華夏統一大業竭盡所能。
論壇座落地
第一屆海峽兩岸交流論壇成功在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和平鎮大學城舉行,受到了當地學生幹部、老師民眾、政工領導的廣泛關注和大力支持,此次論壇的召開,共徵集合理建議311篇,其中關注大陸醫療體制改革的文章112篇,教育改革方面的文章123篇,台灣及大陸各自製度優勢方面的文章60餘篇,和平統一台灣之前的大陸體制構想方面的文章10餘篇,與會人數總計509人。(其中學生300人,老師100人,局級幹部9人,下崗工人再就業團隊50人,當地熱心民眾50人)。
海峽兩岸交流論壇的理事長趙丹陽表示:“丹陽以駑鈍的材質、淺薄的德行,卻受到了超越限度的賞識和過分的提拔,因此殫精竭慮、夙興夜寐,唯恐託付不效,會傷害到中央黨校的用人之明。幸而,甘肅同胞參與台海兩岸事務的熱情無比高漲,各大高校也紛紛秉持‘獨立之靈魂,自由之學術’的精神,積極提出構想,建言獻策,遂使本次會議的召開取得了令人較為滿意的結果。丹陽將一如既往的貫徹‘海峽兩岸交流論壇’以民間力量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與合作,為和平統一台灣提供合理的體制構架的目的;以促進兩岸交流,深化‘九二’共識,踐行‘知學主義’,共建憲政理念為宗旨;以‘各美其美,天下大同’、‘兄弟鬩於牆,而外御其侮’為口號,為我國的統一大業、民主大業不遺餘力。”
論壇經典篇目
《多元共和》、《中國歷史上的兩次社會大轉型》、《利用網路平台進行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加強政府誠信建設初探》、《改善國人道德困境的幾點建議》、《如何對諸子百家的思想去蕪存菁》、《理民之術與治吏之法》、《法治與德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