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危機

海岸危機

圖中沿海淺色部分,是中國黃海渤海地區海拔小於10米的區域,點狀區域為城市。這些地區未必全都直接受到海平面上升等事件的影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岸危機
  • 源由:海平面上升等事件
  • 地區黃海渤海地區海拔小於10米的區域
  • 時間:。90年代
海岸危機概述,沿海的風險,紐奧良的教訓,長遠之計,

海岸危機概述

長久以來,人們已經意識到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可能讓許多島嶼的居民面臨風險,科學家最新的研究表明,這種風險可能覆蓋到全世界1/10的人口。
說出世界上5個特大型城市的名字。例如曼谷、上海、香港、東京和紐約。然後想想這些城市的共同點:它們都是沿海城市。對於普通人,這可能是一個充滿誘惑力的特點。但是對於一些科學家,沿海意味著某種程度的風險。
科學家公布了他們對全世界沿海容易受災地區城市人口分布的估計,結果顯示全世界1/10的人口生活在低海拔沿海地區——這些海拔高度不超過10米的地區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劇烈的風暴潮和氣旋的襲擊。全世界人口超過500萬的大城市將近2/3都處於低海拔沿海地區。

沿海的風險

人們對海平面上升問題的擔憂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就開始考慮南極和北極地區的冰原如果消融會給全世界沿岸帶來什麼影響。90年代以來,科學家越來越確信人類活動導致的氣候變化(主要是全球平均溫度上升)的真實性。這種變暖首先使海水受熱膨脹,從而使海平面上升。
冰川的融化會進一步導致海平面上升。首當其衝的是島嶼。即便海水沒有完全淹沒島嶼,島嶼脆弱的生態系統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各種自然災害加劇。這也是各個小島國家早已聯合起來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問題談判的原因。海平面上升1米——儘管在本世紀內這不太可能發生——印度洋上的島國馬爾地夫就會面臨滅頂之災(這個由超過1000個小島組成的島國的大部分地區海拔高度不足1米)。
面臨這類風險的還不僅僅是小島國家。3月28日,來自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公布了一項最新的研究。他們發現全世界有約6.34億人生活在沿海的脆弱地區。“全世界1/10的人口,1/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海拔不超過10米的沿海地區,而這個數字正在增加。”英國國際環境與發展研究所的戈登·麥克格拉納罕(GordonMcGranahan)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城市大學的同事共同參與了這項研究。
麥克格拉納罕說,他們的研究首次在全球範圍估計了低海拔沿海地區的定居區域和人口。低海拔沿海地區是指海拔高度不超過10米的沿海地區。除了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這些區域還容易受到水災、風暴潮和氣旋的影響——氣候變化也會加劇這類事件。
儘管海拔低於10米並不意味著一定會被淹沒。但“人們聚集在這些區域還是令人擔心……即便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些區域的大部分不會直接受到海平面上升和風暴潮的影響”。麥克格拉納罕說,在這個區域生活的人們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考慮他們面臨何種風險。
利用太空梭雷達地形測繪的數據,這組科學家劃定了全世界沿海高程在10米以下的區域。為了確定城市定居區域,他們使用了衛星在夜晚拍攝的陸地燈光照片——儘管不是100%準確,照片上的燈光大致代表了城市的輪廓。最後,他們在地圖上疊加了人口密度的數據。結果發現超過180個國家擁有這樣的低海拔沿海地區,人數最多的十個國家依次是:中國(1.4億)、印度(0.63億)、孟加拉國(0.63億)、越南(0.43億)、印度尼西亞(0.42億)、日本(0.30億)、埃及(0.26億)、美國(0.23億)、泰國(0.16億)和菲律賓(0.13億)。
如果按照居住在低海拔沿海地區的人口比例計算,前十位的國家幾乎都是小島國家,包括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吐瓦魯等。此外,荷蘭、越南、孟加拉國和埃及也有相當多的人口生活在低海拔沿海地區。

紐奧良的教訓

按照麥克格拉納罕等人的估計,荷蘭有74%的人口生活在海拔不到10米的地區。而這個國家早就經歷了一場海水帶來的慘劇。1953年2月1日,風暴潮衝垮了攔海大堤,海水湧進了荷蘭的陸地(荷蘭有將近一半的土地位於海平面之下),侵入到海岸以內60多公里的地方,淹沒了約20萬公頃的農田,數千人在這次災難中喪生。荷蘭人由此痛定思痛,建立了世界上著名的最大規模攔海大堤。
半個世紀之後,類似的悲劇在美國南方的紐奧良重演。2005年8月底,颶風“卡特里娜”襲擊了墨西哥灣地區,風暴潮把大量的水注入了紐奧良城區北部的龐恰特雷恩湖,隨後堤壩決口,整個紐奧良市區被水淹沒。
科學家很早之前就知道紐奧良面臨著水災的風險。這個有近300年歷史的城市的前身是一片沼澤,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紐奧良的陸地不斷下沉,時至今日,它的平均高度已經低于海平面2.4米。在紐奧良的南北兩側分別是密西西比河的河道和龐恰特雷恩湖,這讓城區處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加之人類活動的影響,紐奧良外圍已經喪失了相當數量的濕地,而濕地本身可以減輕風暴潮的衝擊。
“沿海區域的城市發展帶來了多重的風險。它讓人們暴露在了風暴、洪水和氣旋的風險面前,會損害敏感的生態系統,包括那些保護海岸的紅樹林。”麥克格拉納罕說,“紐奧良證明了已開發國家也面臨著風險,它們的貧困群體面臨的風險特別大。”
麥克格拉納罕等人的研究還發現,開發中國家生活在低海拔沿海地區的人口比例多於已開發國家相應的數字。如果只計算其中的城市人口比例,開發中國家的數字更高。
他解釋說:“人們生活在沿海定居點有很多原因,對於城區,港口很重要,而貿易可以把人們吸引到沿海。對於農村定居點,生活在沿海低地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是肥沃的三角洲提供了良好的農田。對於亞洲,這些三角洲是特別重要的沿海人口區域。”
根據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計畫的統計,從1994年到2004年間,全世界共發生了1562次水災,其中大約1/3發生在亞洲。根據麥克格拉納罕等人的估計,生活在低海拔沿海地區的居民的75%是在亞洲。
孟加拉國和中國也是這項研究的一個重點。孟加拉國位於恆河三角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河流三角洲之一。科學家發現,在1990年到2000年期間,孟加拉國和中國海拔0到10米的地區的人口增長率是其全國人口增長率的兩倍多。他們認為“通過經濟特區增強沿海定居區域的優勢,中國不僅吸引了更多的人們來到沿海地區,還建立了一種城市結構,在未來還將吸引人們來到沿海地區。”相比之下,孟加拉國面臨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可能更大,這個國家40%的面積處於低海拔沿海地區,而且本來就面臨著嚴重的水災問題。
在本周的晚些時候(4月6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將發布氣候變化第四次評估報告中關於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性和脆弱性的報告。據一些提前獲得了報告草稿的媒體報導,該報告認為,到2080年,每年可能將有大約1億人遭遇水災的襲擊。在最壞的情況下,到2090年,百年一遇的大型水災可能每3~4年就會襲擊北美洲一次。麥克格拉納罕認為,IPCC的報告和他的研究成果是相互補充的。

長遠之計

根據今年2月IPCC公布的報告,即便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下來,由於氣候過程和反饋的時間跨度,人類活動造成的變暖和海平面上升仍將延續數個世紀。到本世紀末,全球海平面將上升18~59厘米。
麥克格拉納罕認為,解決沿海地區面臨風險的問題需要從地區和國家層面磋商。重要的是現在開始行動,而不是向那些在未來會增加風險的定居模式投資。一個可能的步驟是給不那么脆弱的地區同樣的甚至是更大的鼓勵。這也有助於減少中國的區域不平衡。
可能“其他國家看上去更加脆弱,但是中國的城市化特別迅速,而當前(中國)的城市化包括了一種強有力的向沿海運動的趨勢。所以這是中國的關鍵時刻,它將決定中國在未來是否會變得特別脆弱”。麥克格拉納罕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