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尾村委會

海尾村委會隸屬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甸沙鄉,地處甸沙鄉南邊,距甸沙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甸沙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尋甸縣25公里。東鄰金所鄉小多姑村,南鄰金所鄉麥沖村,西鄰甸沙鄉魯六村委會,北鄰甸沙鄉甸沙村委會。轄海尾一組、海尾二組、海尾三組、海尾四組、海尾五組、海尾六組、硯瓦地、大清河、小清河、石碑、爛泥箐、大彎田、大海尾、龍潭溝、水泡地等15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635戶,有鄉村人口2357人,其中農業人口2357人,勞動力1745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05人。

全村國土面積38.44平方公里,海拔2173米,年平均氣溫 12.3 ℃,年降水量 1100 毫米,適合種植烤菸、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3240畝,人均耕地1.38 畝,林地21029畝。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05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尾村委會
  • 人口:2357人
  • 海拔:2173米
  • 耕地面積:3240畝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人文地理,發展規劃,村莊規劃,村莊規劃原則,目標,內容,產業規劃,產業規劃原則,目標,內容,培育新農民規劃,原則,目標,內容,文明新風規劃,原則,目標,內容,好班子建設規劃,原則,目標,內容,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240畝(其中:田274.95 畝,地 2965.05 畝),人均耕地 1.38 畝,主要種植包穀、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 21029 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0.5 畝,人均經濟林果地 0.07 畝,主要種植板栗、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 4923 畝,其他面積28468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村有 310 戶通自來水,有 63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63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546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3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3戶(分別占總數的27%和 74 %)。
該村到鄉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硬化;距離最近的車站8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8輛,機車119 輛。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1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4戶。全村有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2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28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63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3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9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66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480萬元,占總收入的 72.7 %;畜牧業收入 46 萬元,占總收入的7 %(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185 頭,肉牛 392 頭,肉羊 682 頭);林業收入 13萬元,占總收入的2%;第二、三產業收入 115 萬元,占總收入的17.4%;工資性收入 9.7 萬元,占總收入的1.5 %。農民人均純收入 1105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9.7 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 97人(占勞動力的6 %),在省內務工79人,到省外務工18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種植業-烤菸,主要銷售往縣內。2007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15.5 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7.5%。該村目前正在發展核桃特色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農戶635戶,共有鄉村人口2357人,其中男性1218人,女性1139人。其中農業人口2357人,勞動力 174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苗族混居地),其中:苗族30人,漢族2327人。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人,占人口總數的0.5%;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57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39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8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8 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 92 戶,占農戶總數的14.5%。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 9600平方米,擁有教師14人,在校學生430人,距離鄉中學8 公里。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30人,其中小學生269人,中學生161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 53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406.3 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勞 631 個。有固定資產 555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主要以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政務、財務等方面。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10個黨小組,共有黨員84人,少數民族黨員1人,其中男黨員13人、女黨員13 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15 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 1 個,共有團員 213人。

人文地理

該行政村隸屬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甸沙鄉,地處甸沙鄉南邊,因村居於清水海海尾,故名。距甸沙鄉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甸沙鄉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尋甸縣城25公里。東鄰金所鄉小多姑村,南鄰金所鄉麥沖村,西鄰魯六村委會,北鄰甸沙村委會。
這裡的人民,勤勞善良,誠實純樸,熱情好客,和睦相處,村風民風較好。
新農村建設
甸沙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計 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是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著眼長遠的歷史選擇,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建計畫如下:
一、指導思想
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依靠民眾,注重實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思路目標
以創建小康村、文明村、和諧村為目標,以農業特色優質化、道路房屋整潔化、村風民俗化和團結互助和諧化為途徑,進一步聚集力量、整合資源、發揮優勢、挖掘潛力、整體推進。
三、具體措施
(一)加強領導,成立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
組 長:梁 永(黨委書記)
副組長:張興才(副書記)
劉彥宏(副書記)
朱志強(紀委書記)
倪萬生(副鄉長)
王樹清(武裝部長)
馬連升(副鄉長)
袁德芳(副鄉長)
成 員:楊存留(黨政辦主任)
馬關才(政府文書)
楊紹萍(宣傳委員)
劉 恆(民政助理)
邱艷青(勞保站長)
楊天品(文廣站長)
馮正奎(計生站長)
張興傑(中學校長)
張成明(財政所長)
李榮貴(農科站長)
劉忠飛(畜牧站長)
馬衛平(水管站長)
周春平(規劃站長)
許國清(衛生院長)
(二)創建計畫
1.建設小康村
①做好試點村經濟建設發展規劃。
②把試點村的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擺在重要地位,通過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培植特色優質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增加民眾收入,提高民眾物質生活水平。
③從人民民眾最關心、最需要、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入手,改善制約農村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試點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籌措資金,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搞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進一步加強農村公路建設,積極推進沼氣等清潔能源技術。
2.建設文明村
④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充分認識新農村建設的必要性、艱巨性、長期性、複雜性和可行性,新農村建設是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同步發展、共同繁榮的系統工程。
⑤繼續抓好試點村"十星級文明戶"創評活動,在此基礎上完善文明村創建活動。
⑥進一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一是引導廣大農民樹立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文明意識,養成科學文明的生產方式;二是大力推進"講文明、樹新風、改陋習"活動,積極引導農民改水、改廁、改路、改灶、改陋習,清理柴堆、草堆、糞堆、垃圾堆,保持文明整潔的村容村貌。
3.建設和諧村
⑦健全保障制度,實施依法治村,化解各種矛盾,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讓農村社會環境更加和諧、村民更加安居樂業。
⑧與第三批保先教育活動相結合,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增強黨組織的戰鬥力、號召力和凝聚力。
⑨與"平安創建"活動相結合,營造和諧、安定、團結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
⑩進一步完善基層民主自治制度,讓廣大家民民眾實施民主決策、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監督。

發展規劃

堅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方針,以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改善村容村貌村風,培育和發展後續產業,提高農民素質,完善和創新管理機制為出發點,形成發展新產業、培育新農民、建設新村莊、形成新風尚、建立新機制的試點局面,達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從客觀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打好基礎,分步實施,逐步發展,整體推進。

村莊規劃

村莊規劃原則

村莊規劃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結合實際、適當超前;民眾參與、科學編制;堅持標準、逐步到位"的原則。

目標

1、改善民眾生產生活條件,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解決飲水困難問題。完成"一池三改"。
2、開展"四清四化",清除髒、亂、差現象,綠化、淨化、美化、亮化村莊。達到"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村貌美化"的基本標準。

內容

1、基礎設施建設
(1)道路建設
①村中幹道建設,新建村中硬化道路1條,總長1330m,寬3m。
②村中小路建設,新建村中硬化小路6段,總長290m,寬2.5m。
(2)安居工程及民房建設
堅持量力而行、各具風格、突出特色的基本要求,對70戶70間民房2100m2進行外牆粉刷。
2、生態建設
以推廣清潔能源、保護生態為基本目標,推廣沼氣池及配套設施建設,推進"一池三改"。
①沼氣池建設,新建沼氣池37個。
②衛生廁建設,新建衛生廁所72個。
3、電力、通訊、廣播電視建設
以提高村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現代文明為目標,加大麥地心村電力、通訊、廣播電視建設。繼續加大電網改造和建設力度,擴大電訊、廣播電視以及網際網路的覆蓋面。力爭電訊、廣播電視覆蓋率達80%以上。
4、"四清工作"
以"環境整治、道路通暢"為基本目標,在麥地心村全面展開"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人畜居舍混建"工作,整治髒、亂、差現象。垃圾基本實現集中處理。
5、村莊綠化美化
以農村"四旁"(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綠化為主,把村莊綠化和發展庭院經濟結合起來,鼓勵種植毛竹、常綠闊葉林等,綠化美化村莊,改善人居環境。按照"一戶一宅"的規定,對村莊內廢棄的舊房、豬牛欄、廁所和一戶多宅閒置的房屋進行全面清理、改造,部分予以拆除。

產業規劃

產業規劃原則


1、在產業發展中堅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以市場為導向,重點突破、整體推進。
2、按產業發展規律,以質取勝、科技推動、尊重農民意願的原則。
3、按照"撫優、扶強、扶大"和"誰有帶動能力就扶持誰"的原則。

目標

1、最佳化農業產業結構,初步形成合理的農業生產力布局。做大做強菸草等主導產業,扶持發展經濟林果業。
2、積極構建支持保護有力、服務扶持高效、監管規範有序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最佳化農業產業的發展環境。
3、初步建立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產業化體系,建設一個有帶動力的產業,培育一個農產品品牌,建立相應的農產品市場行銷體系。

內容

1、種植業。穩定現有210畝優質烤菸生產面積,結合科技培訓,逐步提質增效,使烤菸產值年均達24萬元以上。每年推廣種植100畝高產玉米,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平均畝產在600公斤以上。每年推廣100畝洋芋種植科技措施,重點示範推廣地膜覆蓋、整薯坑種等高產技術,適時播種,合理密植,提高單產,增加效益,平均畝產在2000公斤以上。
2、養殖業。結合各戶實際,逐步擴大養殖規模,加大畜種改良力度,提高養殖技術,戶均增加養殖收入1000元。
3、經濟林果業。積極扶持發展麥地心村經濟林果業,以核桃為主導,在麥地心煙點附近規劃種植核桃樹100畝,成為後續產業。
4、勞務經濟。通過加強培訓工作,提高麥地心村在勞動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促進麥地心村剩餘勞動力有序轉移,真正使勞務經濟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另一支柱。

培育新農民規劃

原則

堅持"服務產業、突出重點、分級培訓、分類施教、自主自願、注重實效"的原則。

目標

以實施"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為載體,以農村實用技術、職業技能、科學文化知識培訓為主,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增長農民實用職業技能,逐步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

內容

1、培訓體系建設。
以鄉建立一個職業培訓基地和一個主導產業培訓基地,選聘農科、林業、畜牧、獸醫等站所專業技術人員組成講師團到村授課。聘請市、縣科技人員到村授課。以農民為主體,挑選種養殖業和其他行業致富能手組織成立種植協會、養殖協會等協會組織,以種養殖經驗豐富的人員和致富能手為兼職教師,不定期組織村民學習討論。
2、培訓制度建設。
(1)在培訓內容上,一是重點抓住主導產業的生產技術和有特色、有市場、能形成規模的職業技能專業進行培訓。二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打造勞務品牌。職業技能培訓與促進勞動力轉移、打造勞務品牌、發展勞務經濟相結合。
(2)在培訓對象上,重點抓好農村科技示範戶和農業產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帶頭人,以點帶面;抓好農村未升學的高、國中畢業生的實用技術培訓,使他們能掌握1-2門實用技術。
(3)在培訓方法上,分類施教,農業技術以實用技術為主,結合生產周期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階段性與系統學習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系統培訓。
(4)在培訓時間上,每季度定期培訓1次,其餘採取不定期培訓。
3、具體內容
培訓麥地心村村民10期2760人次。
(1)農業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培訓5期1380人次;
(2)科技文化、道德、法律、精神文明建設培訓2期552人次;
(3)務工和三產服務技能培訓3期828人次。

文明新風規劃

原則

1、堅持立足於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2、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民眾,著力塑造農村新風貌。

目標

1、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農村建設相適應的農村思想建設體系,打造誠信農村,整治農村各種陳規陋習,形成健康、文明、進步的社會文明新風貌。
2、全面整治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建成基礎設施完善、環境整治優美、管理規範有序的生態型新農村。
3、加強農村科技、教育、文化、衛生事業建設,促進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教育水平、衛生保障水平和文化事業建設水平有新的提高。
4、建立健全農村村民自治組織,完善社區服務體系,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內容

1、在鄉黨委、村黨支部領導下,由村黨小組和村民小組組織,深入貫徹學習《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提高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廣泛開展道德、法律、文化、科普"四進農家"活動,大力宣傳"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20字基本道德規範,在村內顯要位置製作永久性標語懸掛。
2、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教育,結合新農民培訓,開展2期專題教育。
3、大力倡導文明新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反對鋪張浪費,革除賭博等陋習;堅決反對和有效抵制邪教、迷信活動等醜惡現象,培養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村內張貼宣傳畫,結合新農民培訓,開展2期專題教育。
4、廣泛開展創評"文明信用農戶"活動,由村黨小組組織評比上報村黨支部初核,鄉黨委授牌,每年創評1-3戶。
5、大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抓好村務和政務公開,村委會設立政務、村務公開欄,試點村設立村務公開欄,對村內的各項重大決策、財務開支、徵用土地審批、計畫生育指標、村幹部工作目標等重大問題做到定期公布。加強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會議制度、村民議事制度、年終總結報告制度、評議黨員幹部制度、財務管理公開監督制度等,完善村民監督機制,促進民主管理。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制訂和完善村民公約,增強農民民眾的法律意識、誠信意識,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保持社會和諧穩定。
6、大力開展"和諧平安村"主題教育活動,圍繞主題,緊密結合農村工作實際,開展1-2期宣講和實踐活動,大力倡導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新風,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通過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活動,構建平安、和諧新村。
7、穩步推進創建文明村活動,廣泛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文明新風戶創評活動。力爭2007年底創建為縣級文明村,並逐步爭創為市級、省級文明村。
8、加強宣傳文化陣地建設。以滿足農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為核心,積極發展民眾文化,新建鄉村文化活動中心 50 ㎡。充分發揮農村精神文明活動中心主陣地的作用,籌集1000冊以上存量科學文化書籍,指定專人管理,定期開放供村民閱覽。利用各種節慶、民族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各具特色、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豐富和活躍農民民眾的文化生活。
9、加強農村教育事業建設。切實保障農村中國小公用經費投入,加快中國小危房改造,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認真實施國家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兩免一補"的規定。重視在校中小學生輟學現象,輟學率年均控制在1%以內。採取切實措施,積極引導未升入高中、大學的農村學生進入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學習,推動農民知識化工程的持續穩定發展。
10、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推進農村醫療合作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特困民眾社會救助制度、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動員民眾積極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年參合率達99%以上。採取措施支持和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建立以利益為導向的計畫生育獎勵扶助機制。
11、成立道德公評公議會、"五老協會"、紅白喜事理事會、村民糾紛調解理事會,協會成員由黨員、村組幹部、威信高的村民代表5人組成,部分協會由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兼職。

好班子建設規劃

原則

堅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堅持分層管理、級級負責;堅持依靠民眾、尊重民眾;堅持強化能力、嚴格管理的原則。

目標

切實加強基層領導班子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提高工作能力,使村級班子達到"五個好"(即:領導班子也、黨員幹部隊伍好、工作機制好、小康建設業績好、農民民眾反映好)的基本要求。

內容

1、實施以村黨組織為主題的"堡壘工程",全面推行"兩推一選",進一步配齊配強村級班子,最佳化班子能力、年齡、文化結構;推行"兩強--加強"(民主評議黨員、民眾評議村幹部、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制度,建立村幹部監督管理機制;加大村幹部培訓力度,每年對村幹部進行輪訓1-2期;加大村級後備幹部的選拔、管理、培養力度,每年向村黨支部推薦1-2名入黨積極分子,解決好班子後繼乏人問題。
2、實施農村黨員"先鋒工程"。結合農村知識化工程的實施,對農村黨員開展農業科技培訓,新農民計畫培訓10期,農村黨員原則上必須參加,不斷提高農村黨員政治思想素質,全面提高農村黨員"雙帶"能力;建立困難黨員幫扶機制,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的吸引力;抓好農村流動黨員管理,積極探索農村黨員管理新途徑。
3、建立健全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民自治運行機制。理順村"兩委"關係,建立健全村"兩委"工作運行機制。村民自治是農村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組織載體。健全村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總結規範村民理事會的運作模式,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2006年以來,按照甸沙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大清河村新農村建設,總投資15萬元。建設內容主要是村間道路建設。

發展重點

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人畜飲水、道路交通建設等方面存在困難。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本村發展種植業特色產業;種植核桃面積220畝;板栗350畝;新品種柿花4500畝。養殖業發展豬1264頭,牛250頭,羊600頭,發展勞務經濟,輸出勞動力320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1105元增加到1400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