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三塔

海城三塔

海城三塔是指坐落在遼寧省海城市境內的三座遼金時期的古塔,分別叫做“金塔”、“銀塔”和“鐵塔”,它們是海城市乃至鞍山地區目前尚存最早、最多的古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城三塔
  • 出土地點:鞍山
  • 館藏地點:海城市
  • 所屬年代:遼金
海城三塔簡介,海城金塔,海城銀塔,海城鐵塔,

海城三塔簡介

海城金塔位於海城市析木鎮西北2.5公里的羊角峪西山腰上。塔北原有塔寺,名為“金塔大禪寶林寺”,又稱金塔寺,這卒寺院原來規模較大,始建於遼代明代重修。根據金塔的整體形制,技藝手法及塔座人像的契丹裝束等特徵,該塔被認定為遼代建築。1963年9月,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金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遼寧省文化廳撥專款對金塔基座進行了維修,使這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海城銀塔位於海城市東南25.5公里接文鄉西塔子 溝村北山上,建於金代,1953年進行修補。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城鐵塔位於海城市東南20公里析木鎮西北角,建於金代,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海城金塔

金塔位於海城市析木鎮西北2.5公里的羊角峪西山腰上。塔北原有塔寺,名為“金塔大禪寶林寺”,又稱金塔寺,這卒寺院原來規模較大,始建於遼代,明代重修,寺內有萬曆年間的碑刻兩甬,記載了其修建經過。金塔為實心八角密檐的磚結構,13級、地面高度13.5米,迭澀內收的塔基是用18層青雕刻技藝別致,可謂獨具匠心。塔座設計的美觀大方,兩層須彌座,每邊長4.1米。第二層須彌座上施兩層重瓣蓮以承塔身。各面均雕樂伎、舞蹈人物、半身獅子。人物姿態優美,動物神態生動。八個角有磚砌圓柱。每面有一拱龕,龕內雕有坐佛一尊,神情端莊,兩旁立脅侍。脅待人物栩栩如生,披戴瓔珞,腳踏蓮花。龕頂上雕有小寶蓋,龕門上方雕有四垂大寶蓋、蓋上是飛天,飛天形體秀美,體態輕盈活潑,各種圖案布局合理,構思和諧。13級塔檐變化較大,第一層檐下有斗拱。金塔飽閱人間滄桑,經多年風吹雨打,遭剝蝕較嚴重,上頂頹破,塔剎不存。金塔寺在“文革”初期被拆毀,現已蕩然無存。根據金塔的整體形制,技藝手法及塔座人像的契丹裝束等特徵,該塔被認定為遼代建築。
金塔的雕塑藝術,建築手法十分優秀,對於研究遼代建築藝術和民俗風情有較高的參考價值。1963年9月,遼寧省人民政府公布金塔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遼寧省文化廳撥專款對金塔基座進行了維修,使這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閃爍出耀眼的光芒。
海城金塔海城金塔

海城銀塔

銀塔位於海城市東南25.5公里接文鄉西塔子 溝村北山上,建於金代,1953年進行修補。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銀塔高約20餘米,造型秀美挺拔。塔為六面九級實心密檐磚塔,塔基須彌座每面長2.8米,有磚砌仿木圍欄,欄板雕有花紋,還有鷺鶿、虎、荷葉、水草等花紋。
銀塔座與塔身之間雕仰復蓮瓣花紋。第一級塔身六角有磚砌仿木方形柱,上有柱頭,補間四鋪作斗拱,每面龕內有座佛一尊,兩側有脅侍,上有寶蓋和飛天,塔頂砌有蓮瓣寶瓶。塔下原有銀塔寺,坐北向南,有大殿兩層,為硬山式建築。銀塔寺有東西配房,山門兩側有鐘鼓二樓,歇山頂。寺內原有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雍正三年(1725年)、乾隆五十年(1785年)及道光四年(1824年)的石碑,銀塔寺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全部被毀。
海城銀塔海城銀塔

海城鐵塔

鐵塔位於海城市東南20公里析木鎮西北角,建於金代,系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塔造型較小,高約10餘米,為六面七級實心密檐磚塔,塔基須彌座早已破壞,座上雕仰復蓮瓣花紋。塔身六角有磚砌仿木圓形柱,有柱頭,補間四鋪作斗拱,每面有磚雕立佛一尊,高約1.5米,上有寶蓋。
第二層塔身較矮,每面有磚雕小坐佛兩尊,形態各異,其上各層密檐用磚疊砌, 略有收度,塔頂為覆缽式,鐵剎桿插於其上。鐵塔雕工粗糙且破壞嚴重,1954年對塔基進行了修復,1975年地震後又進行了基礎加固。塔後原建有鐵塔寺一座,據道光九年(1892年)鐵塔碑記,可知寺建較早,但現已不復存在。
海城三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