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坨鄉
- 所屬地區:吉林省大安市
- 電話區號:0436
- 面積:450平方公里
- 人口:16795
基本介紹,產業發展,養殖業為主,牧業的發展,特色產業,社會事業,黨建工作,切實加強農村基層幹部管理,創新工作機制,堅持實行村幹部“坐班制”。,地圖信息,
基本介紹
海坨鄉共轄13個行政村,36個自然屯,54個村民小組,共有4344戶,總人口16795人。全鄉共有黨支部20個,黨員525名,其中農民黨員362名。總面積45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748公頃(有效灌溉面積1660公頃),草原25722公頃,林地1037公頃,水域4879公頃。
海坨鄉共有農田機電井295眼(現在能利用的有281眼),自來水井23眼;11個行政村通上了柏油路或村村通等級路。海坨鄉鄉域內建有移動通訊基站2個,聯通接收基站2個;紅磚加工廠一座,年產紅磚1500萬塊;已修築完村村通水泥路26.6公里;海坨鄉13個村全部安裝上了程控電話;有4個村(9個自然屯)安裝了有線電視,22個自然屯吃上了自來水。海坨鄉境內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現有石油井68口,天然氣井1口。
產業發展
養殖業為主
海坨鄉的產業結構主要以農業和養殖業為主,境內葦原、草原連片,有洮兒河、霍林河兩大河流經過,適宜多種形式的種植、養殖開發;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適宜種植業發展。鄉黨委、鄉政府提出的“解放思想啟動,政府組織牽動,經濟能人拉動,利用典型帶動,優惠政策促動和落實責任催動等六輪驅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富鄉裕民,抓鄉帶村,抓村促鄉,以“六好”帶“五好”,以“五好”促“六好“,鄉村互助,整體推進的發展戰略,通過幹部包村、技術培訓、信息引導、資金扶持等措施,加大畜牧業、瓜果業、蔬菜業和水產業的開發力度,加大井旁高效農作物的種植,農業內部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全鄉民眾逐步走上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的道路。目前,有“月亮湖”牌小米、“月亮湖”牌黃米粉、“月亮湖”牌綠豆和海坨粉條等農產品均在省農展和農博會上獲獎;榆樹村和前進村的養貉基地已具規模,全鄉狐貉存欄數達12000隻。海坨鄉發展金塔辣椒和瓜果基地1500餘畝(其中香瓜850畝、辣椒600畝、西瓜50畝),正在籌備開發水面養魚工程,鄉的漁業資源將更加豐富。經濟作物中芝麻、綠豆、大蕘子、棉花等作物的種植面積逐年增加,將新打棉田井2眼,棉花種植面積達到20公頃。海坨鄉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的意識正在形成。海坨鄉生態環境在近年來得到極大改善,退耕還林面積達826公頃,環村環屯林達15公里,人工種草4000公頃,綜合開發河灘100公頃,綜合治理鹽鹼地初具成效,開發稻田4732畝,民眾生活,生產條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牧業的發展
特色產業
坨鄉認真組織廣大幹部民眾,緊密聯繫實際,重點圍繞長期堅持的基本經驗、指導思想、戰略構想、經濟目標、構建和諧新大安、加強黨的建設主題開展討論。通過學習討論激發起全鄉民眾的創業熱情,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增強創造活力。加強城鄉一體化進程,切實關心民眾利益,努力解決社會民生問題。全面創建“發展型”領導班子,積極營造謀發展、論貢獻的工作氛圍,堅持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訪民情、聽民意、幫民富、保民安,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不斷開創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的新局面。這個鄉緊緊圍繞市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牧業富市”戰略部署,著力打造狐貉養殖品牌。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養殖業,始終把狐貉養殖作為振興全鄉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點產業來抓。現有基礎母貉27000隻,建立了前進、榆樹2個專業村,宋圍子、劉圍子、榆樹、太平川、高窩堡等6個專業屯。專業大戶基礎母貉存欄50隻以上的86戶。2008年可出欄狐貉8萬餘只,創產值2500萬元,人均純收入可達800元。
社會事業
社會各項事也得到全面發展,社會治安和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社會治安良好,社會風氣明顯好轉,教學條件逐步改善,全鄉有中學1所、國小12所,國中教師41人,在校學生257人,國小教師141人,在校學生773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10077人,農民的參合率達到60%。海坨鄉2005年全鄉國民生產總值由2004年的5100萬元增加到5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4年1900元增加到2350元。
黨建工作
切實加強農村基層幹部管理,創新工作機制
海坨鄉團結村村黨支部、村委推行“坐班”制,村幹部輪流值勤坐班,處理村內日常事務,為民眾提供各種服務,從根本上杜絕了“民眾有事找不著幹部,幹部有事找不著民眾”的局面。受到當地民眾一致好評,對農村各項事業也有了很大促進。在村里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民眾辦事難、村幹部工作互相推諉等現象,就連有時上級部門來訪也要吃“閉門羹”。實行村幹部輪流執勤坐班,首先可以使值班幹部可以靜下心來,總結前段工作,安排下步工作,學習黨的方針政策,豐富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質,提升服務民眾的能力。其次從鍛鍊培養幹部的角度可以培養鍛鍊村幹部處理應急突發事件的能力,提升幹部在民眾中的威信。再次,通過輪流值班,能夠進一步了解民眾,服務民眾,增加責任心,密切幹群關係。基於這些因素,2007年團結村換屆新班子上任後實行了村幹部“坐班制”,村幹部輪流值班坐班。
堅持實行村幹部“坐班制”。
凡事享有工資待遇的兩委成員和村民小組長,輪流值班。村幹部坐班“定人、定點、定時、定責”,處理事務“有記錄、有答覆、有反饋、有簽名”,每天至少有一名村幹部值班,負責接待和辦理民眾詢事、辦事和上訪,並將值班情況和辦理情況記錄在冊,做到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加強督查落實。村里成立了以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組成檢查組,發現缺崗、漏崗的扣發日平均工資的3倍,並作出書面檢查。同時向村民發放調查問卷,對民眾滿意率高、工作出色、兌現承諾的村幹部予以精神和物質獎勵。建立坐班制長效機制。堅持做到管理與考核並重,抓實抓好村幹部坐班制度的落實。將坐班者工作情況與年終考核相掛鈎,對不負責任者實行通報批評。村幹部坐班制度的實施,一方面方便了民眾辦事,使廣大民眾話有處說、難有處解、事有處辦、怨有處訴;另一方面,使幹部置於廣大民眾的監督下,消除了不必要的誤會和誤解。村幹部的工作作風得到根本轉變,較好地促進了各項工作的開展,使村部成為社情民意的“蒐集站”,上級黨組織能夠及時了解民眾的呼聲反應,及時採取對應措施,化解農村各類矛盾;使村部成為鄰里糾紛的“調解站”,及時化解鄰里糾紛家庭矛盾,構建和諧農村;使村部成為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宣傳站”,通過廣播、板報等形式及時向民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使村部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服務站”,及時做好外地客商的農產品收購、農業生產資料銷售,為民眾搞好農業生產服務;使村部成為農民提高致富技能的“培訓站”,及時組織民眾進行實用技術培訓,發布農業新技術、新品種信息和致富信息。為提高基層辦事效率,進一步惠民便民,切實增強農村基層幹部責任意識、自律意識和服務意識,促進農村基層黨風政風進一步轉變,密切黨群、幹群關係。
地圖信息
地址:白城市大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