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加蘭

海因茨·加蘭

帝國安全總局(Reichssicherheitshauptamt;RSHA)國外政治情報處副官。1952年後供職於蓋倫組織,即德國聯邦情報局(Bundesnachrichtendienst;BND)前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因茨·加蘭
  • 外文名:Heinz Galland
  • 別名:美洲獅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Frankfurt am Main
  • 出生日期:1915年1月19日
  • 逝世日期:1956年12月24日
  • 職業:情報官
  • 畢業院校:海德堡大學
  • 主要成就:紅色將軍叛國案
    組建東線外軍處
    兩德國境密謀案
    交叉分析法
  • 代表作品:Aufzeichnungen aus der Haft
  • 父母:Franz Galland, Freda Galland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帝國安全總局,德國聯邦情報局,交叉分析法,奇聞軼事,

人物生平

海因茨·加蘭(1915年1月19日,法蘭克福——1956年12月24日,慕尼黑),帝國保全總局成員,1939年署理國防軍內部的一樁叛國案(紅色將軍案),其後因文洛事件獲得二級鐵十字勳章,時年24歲,是戰前獲得勳章的少數成員之一。1942年後負責該處與東線外軍處(Fremde Heere Ost ;FHO)的協調工作。戰後以反人道罪服刑於蘭斯貝格監獄,1952年保釋後加入蓋倫組織,其後參與組建聯邦情報局,並成為二處成員。1956年波匈事件後,與菲爾弗密謀解開放東西德邊境,事敗後不久車禍身亡。
海因茨·加蘭

早年經歷

海因茨·加蘭出生於法蘭克福的一戶中產階級家庭,父親Franz Galland是中學政治課教師;母親Freda是一名學者,1918年死於一戰後流行於歐洲的西班牙流感,由父親獨子撫養他成人。少年時加蘭就讀於一所寄宿制文理中學,1932年至1936年在海德堡大學學習套用化學,曾參與卡爾·博施巴斯夫(巴登苯胺蘇打廠;Badische Anilin-und-Soda-Fabrik;BASF)的實驗室工作。
卡爾·博施主攻的高壓化學可稱為二十世紀初德國的顯學。他參與發明的“哈伯-博施法”將空氣中的氮氣通過化學反應生成氨,這一反應法套用於農業的肥料生產,或進而生成硝酸用於軍工製造。弗里茨·哈伯卡爾·博施因此先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其後哈伯研製的芥子氣投入一戰戰場,造成近百萬人傷亡,博施在戰後成立法本公司,該公司研發的合成汽油為軍方提供燃料。
加蘭在卡爾·博施門下讀完本科,大學期間曾參加希特勒青年團活動,但根據他的同輩友人回憶,他收藏了不少“猶太物理學”(理論物理學界有不少學者是猶太人,因而被納粹稱為“猶太物理學”並遭到抵制)的著作。

帝國安全總局

1936年畢業於海德堡大學,其後加入警衛旗隊(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 ;LSSAH),參與了1938年鮮花戰爭。隨後調任帝國安全總局,隸屬四處E科(Gruppenleiter IV E ,署理反間諜事務),科長瓦爾特·施倫堡
1939年10月,國防軍上將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意圖在希特勒巡視齊格菲防線時將其拘留,聯同維茨勒本查封國社黨各機構,從而取締國社黨。但這一計畫被安全局發現,希特勒旋即取消巡查,哈默施泰因-埃克沃德被免職,即紅色將軍案。該案未取得國防軍要員叛國的有力證據,但加蘭通過大量的文書比對,列出軍方反國社黨組織“黑色樂隊”的名單,並偵知統帥部運輸處漢斯·萊曼中校是其線人,這是他的“交叉分析法”的初次實踐。瓦爾特·施倫堡根據這一線索,假扮萊曼的下屬夏梅爾,引出並拘捕了兩位英方駐歐洲的高級間諜,史稱文洛事件,加蘭亦因參與謀劃而獲得二級鐵十字勳章。
其後安全局意圖擴大在軍部的影響,先後與國防軍諜報局(Abwehr)、最高統帥部建立合作關係。1942年,萊因哈德·蓋倫出任統帥部東線外軍處處長,時任安全局國外政治情報處(六處)處長的施倫堡派加蘭擔任兩機構間的聯絡員。
加蘭的“交叉分析法”能有效分析零散信息,外軍處得以分為一科和二科,分別負責情報蒐集與分析工作,在極為精簡的人員構成下迅速開展情報活動。1942年蓋倫上任時,外軍處一半的情報信息來自安全局六處,但從1943年起,外軍處一直是德國乃至全歐洲掌握對蘇情報最多的機構。二戰結束後,蓋倫憑藉蘇聯軍事情報得到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倚重,成為其對蘇間諜活動在歐洲的代理人。

德國聯邦情報局

1945年4月,海因茨·加蘭被美軍逮捕,戰後於達豪集中營接受審判,因反人道罪和戰爭罪判處無期徒刑,其後服刑於蘭斯貝格監獄。這期間他撰寫了回憶錄Aufzeichnungen aus der Haft,涉及七二零事件紐倫堡審判等歷史事件,對二戰末期德軍高層人員組織、戰後美德情報關係、1956年前的冷戰格局等領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1952年2月保釋後,加蘭成為蓋倫組織成員,這個組織其後發展為西德的聯邦情報局,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在歐洲的眼線。二戰後冷戰格局逐漸成型,東西兩德成為美蘇陣營的橋頭堡。1956年,波匈事件以蘇軍進占匈牙利告終,蘇伊士運河事件亦以英法勢力敗北而結束,蘇聯在東歐與中東的力量進一步加強。就在這一年,兩德情治單位中的一些要員暗中交往,醞釀國境重開。但這一計畫被同屬聯邦情報局對蘇反諜處的海因茨·菲爾弗知曉,並向蓋倫告發,其後菲爾弗成為蓋倫親信,1956年12月24日,加蘭死於一場意外車禍。BND最新解密檔案中,有一份名為“兩個海因茨”的檔案詳及此事。

交叉分析法

交叉分析法是社會學調查所使用的一種分析方法,通常用於分析行變數和列變數之間的關係,因而在一般的情報分析工作中亦有使用。但此法無法用於反間諜工作,這是因為間諜的身份是隱蔽的,很難取得與之相關的直接情報。傳統的反諜活動通常以臥底或檔案泄密的方式展開,1939年瓦爾特·施倫堡假扮英方聯絡人,使英國駐歐洲情報蒐集組織陷入癱瘓的文洛事件,即為其中的經典案例。但反諜人員的危險性高,信息獲取途徑窄,讓反諜工作成為情報界一根難啃的硬骨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開始更頻繁的情報蒐集活動,大量的信息來不及分析的情況時有發生,因而各國皆致力於情報分析方法的發展。英國的阿蘭·圖靈在密碼破譯領域發明了圖靈機,極大提高了破譯速度,而情報工作相對落後的德國面對著信息零散滯後,與分析效率低下的雙重困境。帝國安全總局組建時,甚至要從報刊上蒐集信息,類似情況在東線外軍處亦時有出現。
怎樣在有限而零散的信息中找到關鍵情報?加蘭從一位師學中古史的朋友處得到啟發,創立了“交叉分析法”。其一,調查線索人物的政見主張、社會交往,擬定的人際網路圖,從而了解該人物所屬社群的利害關係;其二,調查其日常生活偏好、美學觀念,擬定日常信息與資源交流網路圖。最後將兩張圖交疊,就是可能存在的間諜情報傳遞網。這個方法廣泛使用於中世紀地域社會的歷史研究,但當時德國社會的階級分層相對固化,該法也十分便於偵查軍方高層的間諜行為。紅色將軍案中,加蘭即以此法推斷出“黑色樂隊”的主要成員,並且僅憑文書解讀而準確找到該組織的一名線人。
加蘭的“交叉分析法”與社會學的同名術語並無關係,據其上司施倫堡在《The labyrinth》中的回憶,它是為了讓工作報告顯得權威可信,由施倫堡隨意擷取的。這一辦法在反諜領域尤有建樹,但對一般的情報分析並無特殊功效。1942年國防軍東線外軍處重建時,施倫堡派遣加蘭作為兩個機構的聯絡人,加蘭以社會學的交叉分析法為蓋倫組建情報分析科,又以他所創的“交叉分析法”暗中進行對外軍處乃至最高統帥部的反諜活動。

奇聞軼事

加蘭在情報分析領域頗有建樹,在情報蒐集方面也有獨特的心得。他曾以“您是蘇聯間諜嗎?”問詢化名為施季里茨的瓦·吉洪諾夫,並得出此人正是蘇聯間諜的結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