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村志》是李子勛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海口村志
- 作者:李子勛
- 出版社:黃河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04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融思想性、資料性、科學性於一體,全面反映海中村發展的歷史和現狀。
作品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 村莊建制及自然環境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二章 村莊及宅院
第一節 村莊概況
第二節 老村
第三章 自然環境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土壤及植被
第三節 資源
第四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特點
第二節 物候
第五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旱災
第二節 澇災
第三節 雹災
第四節 霜災
第五節 風災
第六節 蟲災
第七節 地震
第六章 黃河治理
第一節 築堤防汛搶險
第二節 分洪溢洪
第三節 決溢
第二篇 居民
第一章 姓氏人口
第一節 姓氏溯源
第二節 人口構成
第三節 人口變化
第二章 婚姻家庭
第一節 婚姻
第二節 家庭規模
第三節 家庭文明
第三章 生育 節育
第一節 生育概況
第二節 婚育概況
第三節 計生工作
第四節 人口理論學校
第四章 宗祠譜牒
第一節 苟氏祠堂
第二節 族譜
第五章 村民生活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消費
第三篇 工農共建
第一章 油田用地
第一節 用地概況
第二節 境內油田重點單位
第三節 油田重要設施
第二章 征地補償
第一節 征地政策
第二節 征地補償
第三章 工農共建
第一節 工農一家
第二節 康部長勾畫藍圖
第四章 大慶加大寨
第一節 亦工亦農採油隊
第二節 新農村建設
第三節 油田防護與農田水利
第四節 科學種田
第五節 互相支援
第六節 “大慶加大寨”夭折
第五章 油地雙贏
第一節 生活安置
第二節 依託油田謀發展
第四篇 農業
第一章 土地所有制
第一節 封建剝削關係
第二節 減租減息及土地改革
第二章 農業管理體制
第一節 小農經濟
第二節 農業生產
第三節 人民公社
第四節 農村改革
第三章 種植業
第一節 耕地分布與利用
第二節 耕作方式
第三節 糧食作物種植
第四節 經濟作物種植
第五節 蔬菜 瓜類
第六節 肥料 農藥
第四章 生產機具
第一節 耕作機具
第二節 中耕工具
第三節 收割工具
第四節 場間工具
第五節 排灌機械
第六節 運輸機具
第七節 農副產品加工具
第八節 其他生產生活用具
第五章 農業基礎設施
第一節 農田水利建設
第二節 蓄水工程
第三節 橋涵閘井
第六章 林業
第一節 木材樹
第二節 果樹
第七章 畜牧業
第一節 大牲畜
第二節 家畜
第三節 家禽
第四節 畜禽疾病防治
第八章 水產
第九章 收益分配
第五篇 企業商貿
第一章 手工業及小商業
第一節 手工業
第二節 商業 飲食服務業
第二章 集體企業
第一節 磚窯場
第二節 運輸
第三節 紅爐 掛掌
第四節 落地原油資源回收筒
第五節 建安公司
第三章 民營企業
第一節 土煉油
第二節 個體運輸業
第三節 民營企業
第四章 商業貿易
第一節 供銷合作社
第二節 集市貿易
第三節 農貿市場
第六篇 黨群組織
第一章 黨組織
第一節 組織沿革
第二節 黨員
第三節 黨員學習
第四節 黨的活動
第二章 農民組織
第一節 農救會
第二節 貧下中農協會
第三章 青少年組織
第一節 青救會
第二節 共青團
第三節 少年兒童組織
第四章 民兵組織
第一節 民兵 自衛團
第二節 志願兵與義務兵
第五章 婦女團體
第一節 婦救會
第二節 婦女聯合會
第七篇 村政
第一章 村政機構
第一節 政權演變
第二節 村政機構及村民大會
第三節 村民小組的演變
第二章 村政工作
第一節 民國時期
第二節 初級農業合作社
第三節 新民高級社
第四節 管理區
第五節 生產大隊
第六節 村委會的工作
第七節 人民代表 政協委員
第八節 村民自治
第三章 治保會
第四章 人民調解
第八篇 教育
第一章 學前教育
第二章 學校教育
第一節 國小簡介
第二節 國小教育
第三節 國中教育
第四節 考試制度
第五節 教師
第三章 少先大隊
第四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掃盲教育
第二節 科技教育
第九篇 文化體育衛生
第一章 文化活動
第一節 兒童文體活動
第二節 民間文藝活動
第三節 文物古蹟
第四節 電影
第五節 廣播 電視 電腦 通訊
第六節 文學創作
第七節 文物收藏
第八節 書畫篆刻
第二章 體育活動
第一節 民眾體育
第二節 體育競賽
第三節 體育設施
第四節 學校體育
第三章 衛生
第一節 私人藥鋪
第二節 診所 衛生室
第三節 社隊合作醫療
第四節 社區合作醫療
第五節 疾病防治
第六節 愛國衛生運動
第十篇 村莊建設
第一章 村莊概況
第二章 村莊規劃
第一節 老村改造
第二節 新村規劃
第三章 住宅建設
第一節 老村住宅建設
第二節 新村建設
第三節 新村周邊環境
第四章 村區建設
第一節 村委辦公場所
第二節 村區道路
第三節 橋涵
第四節 供水
第五節 供電
第六節 環境衛生
第七節 村莊綠化
第八節 文化區建設
第九節 村碑
第十節 牌坊
第五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國家建設占地
第二節 民營企業占地
第三節 宅基地
第十一篇 精神文明建設
第一章 組織領導
第二章 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第一節 “五講四美三熱愛”
第二節 文明村戶創建活動
第三節 創“十星”級文明戶
第四節 誠信教育
第五節 “好婆婆”“好媳婦”評選
第三章 文明新風
第一節 移風易俗
第二節 尊老愛幼
第三節 扶貧濟困
第十二篇 村民風俗
第一章 節日禮俗
第一節 傳統節日
第二節 法定節日
第三節 婚嫁禮俗
第四節 喪葬禮俗
第五節 交際禮儀
第六節 歷史陋習
第二章 生活習俗
第三章 宗教信仰
第四章 諺語 歇後語 民謠
第一節 諺語
第二節 歇後語
第三節 民謠
第五章 方言
第十三篇 人物
第一章 革命烈士
孫學禮
苟福祥
苟汝春
苟玉范
苟桂華
第二章 人物傳略
苟珍
苟統元
苟錦堂
苟九澤
苟兆祥
秦安祥
苟玉香
苟美光
苟寶光
苟春祥
苟餘慶
苟榮魁
吳影
李錫成
薛培昌
苟玉貴
巴安禮
苟溫光
黃蘭生
王雲慶
李子平
苟德昌
苟玉亭
苟祥存
苟祥安(周祥安)
苟玉華
苟華林
張樹田
苟呈祥
巴安義
苟玉新
苟增花
苟森林
苟道長
尚勇
苟安勛
秦安起
苟玉榮
苟光華
張學海
第三章 人物簡介
苟春光
苟志遠
左長平
李子勛
苟繁榮
張愛然
苟志和
苟長亮
苟冬梅
苟增祥
秦光軍
苟志金
苟志鋒
苟春生
尚文霞
苟結合
周新海
第四章 鄉人萍蹤
黃祥靄
苟光興
苟迎春
苟迎海
苟迎江
苟禎祥
左世英
苟春生
苟和祥
苟澤祥
苟福臣
苟山松
苟山岩
苟山麗
苟山霞
苟志民
周敬
董樹文
秦光亭
苟榮學
苟增鳳
苟海榮
董紹芝
苟增平
苟大慶
苟士林
苟榮美
苟榮春
苟德林
苟凱蘭
苟建軍
苟海軍
苟科祥
王岩松
朱麗雲
張光先
張燕
張震
苟志安
苟衛東
苟華東
苟福英
苟志林
苟鴻雲
苟忠祥
苟學武
苟學文
苟學敬
苟玉芬
苟秀榮
苟升祥
王新玲
苟艷艷
苟祿臣
董樹海
周建
苟新祥
苟學敏
薛官英
苟偉
苟敬民
楊成千
楊傑
楊亮
苟賢芝
苟清華
周明
苟學起
苟鐵民
苟志琴
苟振璐
苟振潔
董紹勛
董雪
秦光生
秦艷芳
苟秀炯
苟建英
吳玉萍
周毅
苟光秀
苟春勝
苟艷輝
苟君光
張光英
苟炳祥
苟增民
苟松祥
周紹華
周俊
苟小娥
苟堂林
苟江濤
苟志忠
苟志穩
張合遠
苟志強
苟祥臣
苟曉
苟志銘
吳玉林
苟英民
周真
吳玉枝
張光鳳
尚美雲
苟祥玉
苟秀雲
左學勇
吳玉英
尚勝利
苟民臣
苟建設
苟瑞祥
苟志香
尚玲玲
苟常征
苟愛紅
苟連廠
苟常備
苟小芹
尚美江
李建防
苟海祥
苟增泉
苟建元
苟蓬勃
董金光
苟國防
周新忠
李霞
苟建國
苟海峰
苟前進
李曉莉
苟海波
苟傑峰
巴紅艷
苟登松
周俊艷
李曉波
苟運生
苟增亮
苟小剛
李群防
王小強
周雲峰
苟小燕
苟金銘
苟高占
苟江波
秦林志
苟雲鵬
苟祥輝
苟振興
苟朋
苟學勇
第五章 外村籍教師
張子明
苟炳榮
苟宗訓
苟旭松
苟方元
薛德蘭
劉鴻泉
苟增忠
尚興榮
尚德芬
張學英
張良梅
王蘇霞
薛國防
馬樹山
王小娥
秦海鋒
張靜
萬雪燕
路遙
張燕燕
李芹
王會娟
苟炳紅
張乃玲
第十四篇 榮譽
(一)集體榮譽
(二)企業榮譽
(三)個人榮譽
第十五篇 村民檔案
附錄
(一)村規民約
(二)回憶文章
(三)經典民謠
跋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