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莢蒾

海南莢蒾

海南莢蒾為常綠灌木,高達3米;小枝、葉下面和花序均有黑色或栗褐色微細腺點;當年少枝四方形,連同葉柄和花序均被由黃褐色簇狀毛組成的絨毛,去年小枝紫褐魚或灰褐色,圓筒狀,無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南莢蒾
  • 學名:Viburnum hainanense Merr. et Chun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茜草目 Rubiales
  •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 :莢蒾族 Viburneae
  • :莢蒾屬 Viburnum
  • :齒葉組 Sect. Odontotinus
  • :海南莢蒾
  • 分布區域:中國海南、廣西及越南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達3米;小枝、葉下面和花序均有黑色或栗褐色微細腺點;當年少枝四方形,連同葉柄和花序均被由黃褐色簇狀毛組成的絨毛,去年小枝紫褐魚或灰褐色,圓筒狀,無毛。
葉亞革質,矩圓形、寬矩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長3.5~7 (~10) 厘米,頂端短漸尖或尖,基部寬楔形或有時圓形,全緣或中部以上具2~3對疏離的小齒,上面稍光亮,兩面無毛或下面中脈及側脈被疏或密的簇狀毛,有黑色或栗褐色腺點,側脈4~5對,上面凹陷,弧形,近緣前互相網結,基部一對伸長而作離基三出脈狀,小脈近橫列,上面顯著;葉柄長3~6 (~10) 毫米。
復傘形式聚傘花序頂生,直徑2~4厘米,總花梗長4~10毫米或幾無,第一級輻射枝 (3~) 4~5條,長約1厘米,果時稍伸長,花芳香,生於第二至第三級輻射枝上,有短梗;萼筒長約1毫米,疏生簇狀短毛,萼齒極短,寬卵形,頂鈍形,略有緣毛;花冠白色,輻狀,直徑約4毫米,無毛,筒長約1毫米,裂片近圓形,反曲,長約等於筒;雄蕊直立,高出花冠,花葯寬橢圓形,長約1毫米,無毛;花柱圓錐狀,柱頭頭狀,高出萼齒。
果實紅色,扁,卵圓形,直徑約6毫米,頂端細尖;核扁圓形,背面凸起,腹面深凹,其形如杓,無縱溝。花期4~7月,果熟期8~12月。

分布範圍

生於灌叢或叢林中,海拔600~1400米。
產廣東南部、海南和廣西南部。生於灌叢或叢林中,海拔600-1400米。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海南保亭。

主要價值

根、葉:用於跌打損傷,風濕骨痛,蛇咬傷,泄瀉,小便淋痛,蛔蟲病。
來源:《中國中藥資源志要》,中國藥材公司,科學出版社,1994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忍冬科植物海南莢蒾的根、葉。
【功效】: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主治】:用於痢疾、尿路感染、跌打損傷、風濕痹痛、蛔蟲病。
【性味歸經】:辛,溫。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9~15克,水煎服。
【別名】:油炸木、牛瘦鞭(廣西)
【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