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砂仁(姜目姜科植物)

海南砂仁(姜目姜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海南砂仁,直立草本,高1—1.5米,具匍匐根莖。其果實藥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海南砂仁
  • 二名法:LongiligulateAmomumFruit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 :單子葉植物綱(Liliopsida)
  • 亞綱:姜亞綱(Zingiberidae)
  • :姜目(Zingiberales)
  • :姜科(Zingiberaceae)
  • 亞科:姜亞科
  • :姜族(Trib. Zingibereae)
  • :豆蔻屬(Amomum Roxb)
  • :海南砂仁
  • 分布區域:廣東、海南,產廣東海南,徐聞、遂溪等地亦有引種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直立草本,高1—1.5米,具匍匐根莖。葉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20—30厘米,寬2.5—3厘米,先端尾狀細尖,基部漸狹,兩面無毛;葉柄長約5毫米;葉舌披針形,長2—4.5厘米,膜質,無毛。花序梗長1—3厘米,被長約5毫米的宿存鱗片;苞片披針形,長2—2.5厘米,褐色;小苞片長約2厘米,包住萼管;花白色,萼管長2—2.2厘米,先端具3齒;花冠管稍長於花萼,裂片長圓形,長約1.5厘米,唇瓣圓匙形,長與寬約2厘米,白色,先端突出2裂的黃色短尖頭,中脈隆起,紫色;雄蕊長約1厘米,藥隔附屬體3裂,中裂片半圓形,兩側裂片近圓形。蒴果卵圓形,具鈍三棱,長1.5—2.2厘米,寬0.8—1.2厘米,被片狀分裂的柔刺,刺長不過1毫米;種子紫褐色,被淡棕色、膜質假種皮。花期4—6月,果期6—9月。

分布範圍

分布及生境:西雙版納有引種;廣東、海南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廣東崖縣。

主要價值

植物的用途及功能:果實藥用,功效同砂仁。
【藥 名】:海南砂仁
【拼 音】:HAINANSHAREN
【來 源】:為單子葉植物藥姜科砂仁屬植物海南砂仁的果實。
【功 效】:理氣開胃、醒脾消食。
【主 治】:治脾虛運化失常、脘腹脹滿、飲食不香、納呆食少、食積於胃、消化不良、不欲飲食、面黃肌瘦等。
【性味歸經】:辛,溫,脾、胃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一20克。
【別 名】:土砂仁(海南島)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於海南島地區。
【拉丁名】:海南砂仁Amomum longiligular T. L. Wu
【考 證】:始載於《海南植物志》。
【中藥化學成分】:果實含揮髮油,油中的成分有a一和B一蒎烯、蒈烯一3、檸檬烯、桉油素、p一聚傘花烴、芳樟醇、樟腦、乙酸龍腦酯、a一胡椒烯、反一B一含合歡烯、白菖烯、畢澄茄烯、橙花叔醇、愈創木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