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南省國營保國農場
- 地理位置:海南島樂東縣與三亞市交界處
- 建場時間:1960年
經過38年的艱苦奮鬥,已在昔日的荒山峻岭種植橡膠4。5萬畝,造林及其它熱帶作物1。5萬畝,建場四十多年來,累計上繳國家利潤6084萬元,投資回收率已達178%;同時還支援了地方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為國家建設和海南開發作出了貢獻。
本場地處樂東黎族自治縣東南部的山地丘陵區,四周有海拔600-800米的低山屏護。場區地勢北高南低,場部海拔高度210米,最高的是北部的保卡山,海拔高度834.1米。場部地形屬盆地平原,盆底開闊。場部西南部地形欺負較大,坡度在
15°~30°之間,東北部較平緩,坡度多在10°以下。國營保國農場場區河流水系,水流均自西向東南匯集。境內有8條小河,匯集成南文河後,注入東南場界上的寧遠河。南文河在旱季仍保持一定的流量。1985年2月農場在其上游建立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1260千瓦,年發電量135萬千瓦/小時。寧遠河雖然流量較大,但由於地理位置偏差,地勢較低,不便利用。
農場土壤類型,據海南省農墾總局1985年土壤普查統計,多為花崗岩發育的磚紅壤,表土為壤質土,土層深100厘米左右。打什一帶有砂頁岩風化發育成的磚紅壤。在磚紅壤中,花崗岩磚紅壤面積占33.8%,砂頁岩紅壤占11.5%。建場時,的原生植被主要是次生雜木林地。喬木主要樹種有麻櫟、烏墨厚皮、青崗等,樹高達7米。農場所有土地經40年的墾荒耕耘,約45.83%的面積已被膠園所代替,一些屢遭破壞的地方,幾乎被人工造林、熱作及農田種植所覆蓋,占有極少數的植被已經演變成稀樹灌木或高草落群。稀樹灌木主要有山黃麻、角木等;高草則以飛機草居多。
四十多年來,保果人堅持和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拓荒牛"精神。克服重重困難,突破舊的經營模式,改變了單一經營的經濟格局,尤其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實現了由計畫產品經濟向市場商品經濟的轉變。橡膠穩步發展;熱帶作物和養殖業初具規模。職工的文化、物質生活逐年改善提高。保國農場的歷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創業史,它傾注著大批南下幹部、退伍軍人和來自全國各地知識分子及城鎮知識青年的艱辛和熱血,也凝聚著保國人的指揮和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