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海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海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是陳海鷹等創作的管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3年7月。

該書在廣泛吸收中國內外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海南生態省建設和國際旅遊島發展的戰略目標,以其他研究者對海南省內若干生態旅遊地的考察調研結果為依據,試圖從巨觀和微觀結合的視角,探尋海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路徑,為海南國際旅遊島生態旅遊業發展及生態省的建設實踐提供一定的啟示和指導意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海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 作者:陳海鷹等
  • 類別:管理學著作
  • 字數:228千字
  • 首版時間:2013年7月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

內容簡介

該書首先對中國內外生態旅遊研究和實踐現狀、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相關理論進行分析和總結。在此基礎上,進行海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SWOT分析。繼而,分別從巨觀和微觀層面探討海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路徑:巨觀層面包括提出海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觀、戰略目標和思路,以及開發投入、空間布局和行業管理基本模式等;微觀層面主要從生態旅遊景區可持續發展評價標準體系建立、生態旅遊產品開發和市場行銷策略、生態旅遊景區經營管理實踐經驗分析、生態旅遊社區參與模式等不同角度進行研究,以及針對海南生態旅遊的特色領域——農業生態旅遊的規劃發展若干問題進行分析等;最後,以三亞海濱自然保護地為例,對海南生態旅遊發展的補償機制構建進行有關探討。

作品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生態旅遊的概念和相關理論基礎
第三章 海南省生態旅遊發展的意義和SWOT分析
第四章 海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構建
第五章 海南生態旅遊產品開發和市場行銷
第六章 海南生態旅遊景區經營管理
第七章 海南生態旅遊發展的社區參與
第八章 海南農業生態旅遊規劃發展探析
第九章 海南生態旅遊發展的補償機制探討——以三亞海濱自然保護地為例
第十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創作背景

生態旅遊是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為指導,以達到經濟、社會和生態的綜合效益最大化,實現旅遊業與資源、環境、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的一種新型旅遊形式。作為具有環境保護、生態教育、經濟發展等多種功能的可持續旅遊方式,生態旅遊日益受到許多國家和地區旅遊學界和業界的重視,並逐漸風行於世界各地。與此同時,中國內外學界在生態旅遊的基礎理論和實踐套用方面已逐漸形成豐富的研究成果,為相關區域的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和方法基礎。海南作為中國唯一的熱帶海島型省份,其優越的生態環境質量以及海濱海島、熱帶雨林、黎苗風情、火山遺蹟、地熱溫泉、鄉村田園等豐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構成生態旅遊發展的獨特條件和吸引力。然而,海南的生態旅遊業仍處於初級發展階段,資源與環境的優勢遠未得到充分發揮。基於此,《海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①海南生態旅遊發展應立足海南本地實際及中國內外旅遊發展環境,採取政府主導、保護性開發、整體協調和重點發展等戰略;並遵循承載力控制、市場導向+供給導向、社區參與、低碳發展和生態補償等基本原則。在發展的模式方面,可採用多因素綜合開發投入模式、行業協調管理模式(CCME模式)和圈層互動的空間布局模式。
②海南生態旅遊市場可細分為生態觀光、生態度假、生態文化和生態科普旅遊市場等不同類別。在此基礎上,海南生態旅遊產品的開發應體現海南當地資源與環境的特色,注重精心規劃和科學管理,體現生態美原則、“三品性”原則、生態參與性和教育性原則,開發熱帶海洋、熱帶森林、熱帶農業、熱帶地質奇觀和溫泉康樂、歷史文化和黎苗風情等系列化生態旅遊產品,注重提升產品的文化品位。
③社區參與是生態旅遊發展的重要環節。該書以海南鄉村生態旅遊發展的典型案例——海口龍鱗村為例,基於生態旅遊利益相關者的視角和該村社區參與鄉村生態旅遊的問題診斷,探討構建鄉村生態旅遊社區參與的有效模式,提出建立各利益主體相互支持與配合的社區旅遊參與發展系統,充分調動各主體的參與積極性。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海南生態旅遊可持續發展路徑研究》
2013年7月
新華出版社
978-7-5166-0559-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