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40厘米;樹幹通直,樹皮灰色至深灰褐色,內皮深褐色;小枝具棱,且有明顯的皮孔。葉片紙質或近革質,長圓形、橢圓形至卵形,長5-9厘米,寬2-4厘米,頂端鈍,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兩側略不等,
全緣;側脈每邊8-10條,網脈密而明顯;葉柄長8-10毫米,乾後常有橫皺紋。
雄花常多朵簇生於葉腋;花梗長約4毫米;萼片4,膜質,卵形或近圓形,長6-8毫米,大小不等,略內凹,外面被微柔毛;雄蕊約18枚,
花絲寬而扁,花葯長圓形,長約2毫米;
花盤環狀;雌花:萼片和花盤與雄花的相同;子房卵形,2室,每室有2顆胚珠。核果常單生於葉腋,圓球形,直徑2-2.5厘米,外面被褐色糠粉狀毛,外果皮革質,中果皮肉質,較厚,內果皮木質,較中果皮薄,2室,每室具1顆種子;種子近橢圓形,長1.2厘米;果梗短,長5毫米。花期2-4月,果期6-8月。
主要變種
長柄海南核果木(Drypetes hainanensisMerr. var.longistipitataP. T. Li)與原變種的不同,在於本變種的果梗較長,長1.5-2厘米。分布於中國海南西南部,生於海拔400米山地路旁或山腰密林中。
生長環境
常見於海南熱帶半落葉季雨林和常綠季雨林內。適生於海拔200-900米的山坡上。適生氣候為年平均氣溫23-25℃,年平均降水量1200-2500毫米。相對濕度75-85%。土壤為磚紅壤與磚紅壤性黃壤,對土壤肥力不苛,較能耐乾旱瘠薄。常與
孔雀豆、雞尖、光葉巴豆等樹種混生,林下木和地面植被物有雞屎豆、越南山柑子、小葉米仔蘭、甘草蕨等喜光樹種,正常立木多生於林緣稀林的隙地上,枝葉茂盛,樹冠寬大。幼年能耐適度蔭蔽。
分布範圍
分布於越南、泰國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海南省(瓊中、東方、白沙、三亞)和台灣等地。
生長習性
天然更新力強,林內常有幼苗及幼樹,生長正常,但自然生長緩慢,在中國海南東方海拔220米的開闊坡地林中,106年生樹高13.6米,胸徑僅27.3厘米;在政府海南霸王嶺林區海拔610米的坡地密林中,109年生樹高17米,胸徑僅24.1厘米。熱帶樹木園栽培的海南核果木,24年生樹高5米,胸徑僅4.7厘米。
繁殖方法
採種
2-3月開花,7-8月果實開始成熟,成熟時果實由灰綠色轉為黃色即可採集。採收後將其堆放在蔭涼處待其果肉軟化,後用水沖洗乾淨獲得種子,並置於通風處晾乾,種子千粒重440克左右。最好隨采隨播,要做好苗床的排水及遮蔭。若將種子用布袋或塑膠袋裝好,放置通風蔭涼處,可儲藏2-3個月,種子發芽力一般不會受影響。
育苗
苗圃應選擇在疏鬆、排水良好、近水源的地方。一般採用條播法播種,也可採用撒播法條播每隔15厘米開1條播種溝,溝寬5厘米,深3厘米,相隔3厘米播1粒;撒播即將種子按800-1000粒/平方米播於床面上,再用木板將種子輕輕壓入土中,播後覆土0.5-1厘米,蓋草保濕,早晚淋水,種子大部分發芽出土後,及時揭去蓋草,幼苗不耐強光,中午須適當遮蔭。當芽苗展開一對真葉時,即可分床,或移入容器中培育。用1年生苗出圃造林。
栽培技術
栽植
造林地宜選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的中下坡地帶,海南核果木對土壤要求不嚴般土層較深厚的採伐跡地等濕潤地帶即可海南造林季節以8-9月雨季為宜。林地要在造林前進行全面的清理,而後煉山、穴狀整地,植穴規格為50厘米×50厘米×40厘米,株行距3米×2米或2米×2米,栽前回表土滿穴。考慮中國海南雨季期間有時也有較長的乾旱日,幼林栽植後覆蓋雜草作穴內遮蔭,以保持表土的濕度,提高成活率。
撫育
生長緩慢,應加強撫育管理,提早鬱閉。定植後在當年雨季末期撫育1次,包括除草、擴穴、施追肥。以後3-4年內,每年在雨季前、後結合鬆土,進行全面砍雜、施肥,清除藤蔓,以免影響林木生長。
蟲害防治
苗期
蚜蟲啃吃萌芽、嫩葉,可用滅殺斃(21%增效氰馬乳油)6000倍液、50%馬拉硫磷1500倍液噴灑。
主要價值
海南核果木屬散孔材,木材紋理通直,結構密,材質硬而重,乾燥後少開裂,不變形,適於機械器具、運動器械、建築、家具、農具等用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