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歷史建置沿革考》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南島歷史建置沿革考
- 作者:李勃
-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 定價:99 元
- ISBN:9787544326612
《海南島歷史建置沿革考》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勃。
《海南島歷史建置沿革考》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勃。...
海南島歷代建制沿革考 《海南島歷代建制沿革考》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勃著
《海南通史(宋元卷)》是2017年11月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偉民、唐玲玲。內容簡介 《海南通史(宋元卷)》在描述和闡釋海南島歷史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首先是作者結合了海南史料,以及考古和海南古代文化遺存考察的科研成果,對於海南島的文明的起源,諸如落筆洞人、祖先的樹皮布衣裳、燒土陶演變的熟食、兩性...
《海南島歷史上土地開發研究》是1987年11月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司徒尚紀。內容簡介 本書從海南島特殊的歷史的地理基礎出發,以歷代建置和政區沿革為經,以移民、人口、聚落、墾田、作物、水利等因素的發展和分布的變化為緯,追述大約三千年來土地開發的歷史過程,闡明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海南自然和人文...
《海南通史簡編》是2019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偉民、唐玲玲。內容簡介 《海南通史》是我國第一部關於海南的地方通史。本書是從5卷本的《海南通史》中精編而成,共分5編40萬字,內容從海南歷史的發端到民國時期,涵蓋了政治、經濟、軍事、民族與文化融合、教育與文化、宗教與民俗、自然災害和部分...
王佐的《瓊台外紀》為十二卷,分別記錄了海南的歷史沿革、風土人情、地理山川等,為人們了解海南的基本情況提供了鮮活的資料。王佐認為,建置沿革是志書的第一要義,編寫一個地方的志書,首先要實事求是地反映這個地方的來龍去脈。為此,他堅持漢儋耳、珠崖二郡是元鼎六年平越時“九郡同時內屬”;堅持從孝元罷棄...
《海南社會發展史研究(古代卷)》是海南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對海南古代與近現代社會發展進行研究的成果,分為古代卷和近現代卷兩個部分。古代卷部分對海南古代社會的起源、建置、行政區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人口、軍事、科技的歷史沿革等方面進行了探討,尤其是黎族先民的遷瓊時間、何時走進文明社會及歷代社會發...
《海南近現代社會圖史:基於羅斯文庫的研究》以“圖說海南”的形式敘述了1840一1945年間的百年海南社會史。書中選用的圖片大多來源於民國時期義大利駐華外交官、漢學家朱塞普·羅斯在華收集的中文圖書、資料和標本。用大量歷史圖表和檔案實物照片,揭示了海南近現代社會的發展和變遷。《海南近現代社會圖史:基於羅斯...
人文歷史 蒙古大軍締造的元代,是歷朝疆域最廣的帝國。偏居一隅的海南島,能受到皇帝如此垂青,實乃事出有因。從建置沿革看,南建州的設立,很有點橫空出世的味道。天曆二年(1329年),剛剛登基不久的元文宗圖帖睦爾(1328-1332年在位)對他的流放地念念不忘,為報禮遇之恩,下旨將隸屬海北海南道宣慰司的瓊州路...
建制沿革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於1959年3月24日在西沙的永興島上成立,隸屬於廣東省。1969年3月4日更名為“廣東省西、南、中沙群島革命委員會”。1981年10月22日再次恢復為“廣東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的縣級辦事機構。1984年10月1日海南行政區...
崖州古城由文明門、古城牆、少司徒牌坊、崖城學宮、廣場及兩側民居建築組成。崖州古城是中國最南端的古城,它不僅是一座按照古代傳統禮制規劃觀念建造的城池,也是一座融入了海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元素的城池,堪稱“中國傳統建築文化融合之典範”。歷史沿革 崖州古城歷史悠久,素有“兩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之所...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6月析瓊山縣南境置定安縣,以示安定本地區,以此得名。建制沿革 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縣境歸屬曋都縣,隸屬珠崖郡,治所駐地在今瓊山東潭(今鐵橋附近);初元三年(前46年),縣境歸屬朱盧縣,隸屬合浦郡。東漢建武十九年(43年),縣境歸屬珠崖縣,隸屬合浦...
2002年10月,國務院撤銷海南省瓊山市和海口市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以原瓊山市和海口市原秀英區、新華區、振東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海口市秀英區、龍華區、瓊山區、美蘭區。歷史沿革 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已有人類在此生息。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瓊山地屬珠崖郡曋都、玳瑁兩縣,時郡治在縣東南東潭都石陵...
2. 2010年11月6日—9日,參加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辦、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承辦“廣西歷史地理與華南邊疆開發——2010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再論漢唐間海南島的建置沿革》,收入《歷史·環境與邊疆——2010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刻印本,光緒十六年(1890)補刊。共44卷,卷首為郡縣沿革表,次第有輿地、建置、經政、海黎、職官、選舉、官師、人物、藝文、雜誌等諸目。對海南島歷代州縣建置、治理方略、農田水利、戶籍兵賦、人物列傳、社學詩文等等均有詳切記述,內中輯錄不少有關黎族資料,是研究海南島地方史及黎族歷史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描述、記載清代海南島黎族生活、習俗等情況的圖冊和文字應運而生。經過多方的資料蒐集、匯聚與考證,這些寶貴的圖文目前所知存世的有六件。它們分別是:美國國會圖書館藏《瓊郡輿地全圖》[1];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藏《瓊州黎族風俗圖說》;中國歷史博物館藏《瓊州海黎圖》;河南省新鄉市博物館...
中沙群島海域表層水溫27℃-30℃,海水鹽度為32.5-34;海水透明度35-38米。中沙群島是各種造礁珊瑚的地質產物,珊瑚礁及其周圍生長著各種海洋生物,組成了珊瑚礁生物部落,魚蝦蟹貝類資源豐富,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歷史沿革 先秦時代,海南島與南海諸島已內屬中原王朝。秦末全國戰亂,南海郡尉趙佗乘亂兼併3郡建南越...
瓊州府,海南省歷史行政區劃。隸屬於廣東省,主要是在明清時期。瓊州府,地居海洲中,東西廣九百里,南北袤一千一百四十里,綿亘三千餘里。自雷渡海,瓊為都會,居島之北陲,儋居西陲,崖居南陲,萬居東陲,內包黎峒,萬山峻拔,外匝大海,遠接諸番。東至萬州烏魚場海岸四百九十里,南至崖州小洞天海岸一千一百...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秀英區境內在歷史上曾有一村莊名為小英村,與相鄰的大英村並稱“二英”。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巡視海口時聞悉後,以小英不夠典雅而遂以諧音改名為秀英。建置沿革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始設秀英鄉,隸屬廣東省瓊山縣。1950年4月23日,海口解放。6月,成立秀英鄉,隸屬於...
1957年2月,又從臨高縣劃出和慶區,歸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那大辦事處管轄。1958年12月,那大縣被撤銷,行政區域劃歸儋縣,縣城定在那大。歷史沿革 1956年10月,中共海南島區委員會決定,劃出儋縣的第六、七區和臨高縣的第五區,成立廣東省海南行政公署那大辦事處,籌備那大縣。1957年2月15日,那大縣撤區並...
歷史簡介 先秦時期,郡之地於上古至秦末屬百越支系下的南越部落轄境。據《漢書·地理志》記載,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也就是從今江蘇南部沿著東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越南北部這一長達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內,是古越部落最集中的分布地區,《呂氏春秋》...
歷史沿革 崖州是海南歷史最悠久的城郡,是中央政府在海南設立最早的行政建制之一,歷史可追溯上千年。根據史載,最早使用“崖州”這個名稱可追溯至先秦時期,秦始皇設定南方三郡,崖州是象郡,而崖城(即古崖州城,崖州區的前身)是古崖州治所所在地;自南北朝起建制崖州,宋朝以來的州、郡、縣均設在此處。“...
歷史沿革 昌江縣是海南島建置較早的郡縣之一。唐虞,為南交。夏商周,為揚越之南裔。秦,為象郡之外徼。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置至來縣(轄區包括今東方市),屬儋耳郡轄。梁大同年間(535年—545年),廢儋耳郡地,置崖州,該縣境歸屬崖州轄。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崖州為珠崖郡,又析西南地置...
建置沿革 名稱由來 “博鰲”的含義是魚類豐(多)碩(大),用通俗語言表述就是“魚多魚肥”的意思。博鰲最早是作為一個“浦”的名稱,博鰲浦即魚類豐碩之浦。疍家人最基本的社會意識和願望,正是盼望有一個“魚多魚肥”的良好的疍民生存環境。歷史沿革 早在宋代,博鰲就有疍家人居住和繁衍生息。宋天聖元年(...
《昌江黎族自治縣史》是海南地方史研究叢書於2016年9月出版圖書。圖書信息 叢書名:海南地方史研究叢書 頁數:279 關鍵字:昌江縣,地方史 開本:16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 昌江黎族自治縣位於海南島西北部,是海南少數黎族自治市縣之一。本書運用大量的考古資料與豐富的文獻資料論述了昌江縣的發展史,從昌江地質的形成...
歷史沿革 據傳,屯昌原為荒地,明末清初戰爭頻繁,中國東南沿海避荒逃難之民,紛紛南逃來此屯荒,墾植,以圖昌興,故名“屯昌”。屯昌縣前身新民縣所轄地,歷史上原是瓊山、定安、澄邁三縣的邊區。宋代,海南設瓊、崖、儋、萬四州,縣境屬瓊山縣隸於瓊州。元代今屯昌北部屬瓊山,西部屬澄邁、東南屬定安。明...
瓊州海峽水域受粵西沿岸水系和南海外海海水影響,有文瀾河、大水橋河、黃定河、南渡江等河流流入,帶來了大量營養鹽,餌料生物豐富,形成中國南部重要的漁場。兩岸也分布有許多歷史悠久的鹽場。瓊州海峽屬中國內海,海南省成立前屬廣東省域,1988年以後,分屬廣東、海南兩省。海峽通行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海事局(原...
樂東黎族自治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據縣出土文物漢代銀印“朱廬執”鑑證,早在二千多年前,黎族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轄區內大安鎮、黃流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剪紙、花燈),千家鎮的黎族棉紡織技藝、志仲鎮的黎族麻紡織工藝作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和崖州民歌一起被列入海南省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