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山龍眼

海南山龍眼

海南山龍眼(學名:Helicia hainanensis Hayata)是山龍眼科山龍眼屬植物,喬木或灌木,高2-10米,樹皮灰色或淺褐色;全株無毛。葉紙質或堅紙質,互生或3-4枚近輪生,倒闊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總狀花序,腋生,長12-23厘米;花梗常雙生,長3-5毫米。果橢圓狀,頂端具喙,基部驟狹呈短柄狀,果皮乾後樹皮質,厚約1.5毫米,淡褐色。花期4-8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分布於中國、越南、寮國和泰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東南部、廣西西部和西南部、廣東西部和海南島。生長於海拔110-800(-1500)米溪畔或山地濕潤常綠闊葉林中。該種在次生林中通常呈灌木狀。

木材可作小建築材,手腳架木及農具之。種皮可作染料的原料。皮煮水喝,治療腹痛、便血、便秘。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採種,播種,栽培技術,栽植,撫育,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或灌木,高2-10米,樹皮灰色或淺褐色;全株無毛。葉紙質或堅紙質,互生或3-4枚近輪生,倒闊披針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11-20(-25)厘米,寬3.5-6.5(-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鈍,上半部葉緣具疏生鋸齒,有時邊緣具疏鋸齒;中脈兩面均隆起,側脈7-8(-10)對,在下面凸起,網脈兩面均明顯;葉柄短,長1-3(-6)毫米。
總狀花序,腋生,長12-23厘米;花梗常雙生,長3-5毫米;苞片三角形,長約1毫米;小苞片長不及0.5毫米;花被管長15-18(-22)毫米,淡白色;花葯長2毫米;花盤環狀,4裂;子房無毛。果橢圓狀,長3.5-5厘米,直徑2.5-4厘米,頂端具喙,基部驟狹呈短柄狀,果皮乾後樹皮質,厚約1.5毫米,淡褐色。花期4-8月,果期11月至翌年3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10-800(-1500)米溪畔或山地濕潤常綠闊葉林中。該種在次生林中通常呈灌木狀。適生於溫暖溫潤的環境。常與白格、烏墨、海南暗羅、蒙蒙木等混生,適生的氣候在年平均氣溫18-25℃,最冷月平均氣溫14-16℃,極端最低氣溫3-5℃,最熱月平均氣溫25-28℃,極端最高氣溫達36-38℃,年降水量1000-2000毫米耐蔭,適生土壤為有15厘米以上的紅色砂壤、磚紅壤土等。在土層深厚、疏鬆、濕潤、肥沃立地生長迅速,葉旺盛。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越南、寮國和泰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東南部、廣西西部和西南部、廣東西部和海南島(東方、白沙、五指山、保亭、萬寧、瓊中、儋州、澄邁)。

繁殖方法

採種

果期時間較長,一般在9月份開始成熟至翌年3月方能結束。由於果期較長,種子成熟期極不一致,成批採集難度較大,對一次性播種極不方使。最好采一批播一批,發芽率可達90%以上,每千克種子80-100粒。種子採用保濕法貯藏,用濕椰糠拌種裝入薄膜校內,松扎袋口,短期內不降低發芽率。

播種

圃地的選擇儘可能在潮濕環境下,床面平整後點播,點播行距15-20厘米,有利於苗木的生長。播後覆土厚度1厘米,用遮光網搭蔭棚遼光,早晚澆水1次,10天左右開始發芽出土,發芽率達60%以上。長出2對子葉後進行間苗分床或移入營養杯中培育,苗期生長較快,1年生首高達70-100厘米。

栽培技術

栽植

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因此,應選擇土層深厚、硫松,潮濕的立地作為造林地。而土壤、千燥重的立地都不宜選作海南山龍眼造林地。中國海南以雨季7-9月造林為宜。林地先在用季前進行全面清理,而後煉山,穴狀整地,植穴規格為50厘米×50厘米×50厘米或50厘米×50厘米×40厘米,造林密度,株行距2米×2米,海南乾季明顯,在無雨的乾早季節,將雜草堆積穴內,以保持表土濕潤和養分回歸。通常用1年生苗造林,起苗前要修剪少量的枝葉,保護好根系,進行漿根,注意起苗後防止首木失水乾燥,用營養杯苗造林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

撫育

有定植後3年內每年要撫育2次,包括穴狀除草、鬆土、施肥。第一次撫育在雨季結束旱季開始時進行,主要防止雜草壓蓋幼樹與減少旱季的水分消耗。第2-3年,每年雨季前、後各進行1次撫育管理。以後要注意砍雜灌木和除藤蔓,對促進幼樹生長和提早鬱閉有明顯的效果。

病蟲防治

卷葉蟲危害嫩葉和生長點,使幼枝、嫩悄缺頂與枯梢。在發生危害期間可用人工摘除或用90%百敵蟲1500-2000倍液噴酒有明顯效果。

主要價值

經濟:木材可作小建築材,手腳架木及農具之。種皮可作染料的原料。
藥用:皮煮水喝,治療腹痛、便血、便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