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實驗區暨石屋社區大學

2006年12月由儋州市委市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共同組建,由儋州市政府提供生活費。一批又一批志願者,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農村文化建設、鄉村平民教育、農村金融及有機農業等領域,進行探索和實驗,成為新鄉村建設運動的默默實踐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海南儋州實驗區暨石屋社區大學
  • 簡稱:石屋社區大學
  • 創辦時間:2006年12月
  • 類別:社區大學
  • 所屬地區:海南儋州
學校概況,學校發展,

學校概況

2005年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全國各地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溫鐵軍等一批知名學者教授倡導下,以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為平台,在全國範圍發動和培訓大學生志願者,到廣闊的農村天地施展抱負。

學校發展

海南儋州實驗區暨石屋社區大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6年12月由儋州市委市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共同組建,由儋州市政府提供生活費。一批又一批志願者,在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農村文化建設、鄉村平民教育、農村金融及有機農業等領域,進行探索和實驗,成為新鄉村建設運動的默默實踐者。3年來,共有26位志願者先後來到石屋,其中有4位研究生和2位博士。最遠的,是一名來自美國的留學博士。
三年來,一批又一批大學生志願者走進了做為新鄉村建設試驗田的儋州石屋村。
一個平常的早晨。
早飯後,孫小勇來到志願者辦公室,為月底要在石屋召開的全國性新農村建設交流會準備方案。
江偉偉,照例要去菜地轉一圈。那是他們自己開墾的,種的菜既可自己吃,也可做生態農業試驗。王玲在準備講解稿,今天又有人要來石屋參觀。同時,春節快到了,村里晚會的很多事,都要她張羅。這晚會在志願者倡導和組織下,已舉辦3年,不僅成為村民一大喜事,也是孩子們天天期盼的。
而張云云和張夢桃則到石屋國小去上課。她倆一個來自西北,一個來自四川,一個教英語,一個教科學。她們把國小沒開的課程開起來,還帶來新教風新理念。才幾個月,石屋國小6年級英語在那大鎮統考中獲得第二名,這讓張云云很有成就感。第一次當老師的張夢桃,很快就發現孩子們很可愛,樸實又聰明。學生的認同,讓張夢桃很受用。
儋州籍的林曉文和符峰高,則是最新加入的志願者。
編培訓教程、去農家拉家常、寫調研報告、向北京總部發郵件、幫合作社聯繫貸款……幾乎每一天,石屋的志願者都有忙不完的事。石屋村民,則在他們看似不變的生產生活中,與志願者或擦身而過,或熱情打一聲招呼。這些年輕人,是石屋的“編外村民”。
孫小勇粗略統計了一下,3年來共有26位志願者先後來到石屋,其中有4個研究生和2個博士。最遠的來自美國,是留學博士邱偉雄。寒暑假臨時來的,更多,有41個。
幸運的石屋村
作為當年“北有大寨、南有石屋”的新農村建設典型,石屋村曾經的輝煌讓人難以忘懷。作為溫鐵軍等學者發起的新鄉村建設運動試驗田之一,如今的石屋村,又是幸運的。
硬體變化是明顯的:由政府投入、社會捐助和村民集資,進村的水泥路、5個自然村環村路和籃球場、村廣場和招待所修好了,娛樂室、9000冊書的圖書室和村史展覽室,相繼建立。
而潛藏在村民內心的點滴感受和溫暖,則是看不見的。
元旦前夕,石屋有利橡膠合作社負責人彭定勇和蘇慶峰,買來油和米送給志願者。蘇慶峰說,合作社是在志願者一手培訓和組織下成立的。志願者使他們第一次意識到組織起來的好處,有了市場談判的話語權,不用被收購商主宰收購價格。
村裡有了定期的春節晚會。20多名婦女在志願者的組織培訓下,成立文藝隊,勞動之餘學舞蹈、練演出,告別了以前的麻將桌,風氣好多了。石屋教育基金會,也有志願者的功勞。
志願者還走出石屋,幫助成立春江瓜菜合作社和新英養殖合作社。流動圖書館,定期把書拿到其他幾個村,讓更多孩子分享。
不管有沒有意識到,石屋及周圍的村民,都在潛移默化中,感受著志願者帶來的影響。
3年:艱難的堅守
2006年12月7日,一向寂靜的石屋村熱鬧非常。各級領導和全國許多“三農”專家都來了。彩旗、標語、鞭炮和鑼鼓喧鬧之後,小村莊又歸於寂靜。鄉村的夜晚,使留下來的志願者在興奮之餘,也感到漸漸襲來的孤寂。
在許多來了又走、走了又來的志願者中,孫小勇是屬於不善言表的那一類。他也是唯一在石屋堅守時間最長的人———3年,而今這一時間還在延續。如今,孫小勇是石屋志願者群體的負責人。
當初氣候的不適應、語言的障礙,還有村民的不理解、生活費發放不及時、志願者結構不對稱等困難,一個個被克服。隨著時間的延續,家庭對個人前途的擔憂及自己對未來事業的定位等矛盾,帶來徘徊、猶豫和干擾。曾經的動搖終於被堅守代替,他們堅持到今天。
王玲和孫小勇是重慶城市管理學院的同學,也是一對戀人。王玲自豪地說:誰說志願者找不到對象?我們是志同道合的戀人。江偉偉和張云云,也是這樣走到一起。他們互相鼓勵,互為欣賞。
是啊!看到他們在簡陋的廚房燒火的身影,當他們端上自己做的飯菜招待客人時,總會有一股特別的溫馨在空氣中瀰漫,感染著周圍的人:這是一群多么可敬又可愛的年輕人啊!
石屋的標本作用
3年來,儋州市新農辦以石屋社區大學為平台,先後培訓全市農民3000多人次,幫農民提高政策法律知識和生產技能。而志願者對農民的影響,則更側重於理念和觀念解放。
村民彭定勇打心眼佩服和感謝這些孩子。他說現在年輕人大多講享受,但這些志願者不一樣,他們講奉獻,有追求。他從志願者這裡不僅學到新知識,也解放了思想。
彭定勇代表了大多石屋村民對志願者的看法:由懷疑到觀望,最後到佩服和認同。
回顧1999年溫鐵軍、張曉山等學者發起大學生支農調研活動,到2003年進入新鄉村建設試驗階段,之後是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海南儋州實驗區、廈門國仁工友之家相繼成立,這一過程見證了民間鄉村建設事業的不斷升華。
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副秘書長邱建生認為,大學生重新走進農村,正是中國農村各種矛盾異常尖銳的時候,也是“三農問題”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重視的時候。這場新鄉村建設運動,最終也促成了國家“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
多年來,志願者們親歷、見證並直接參與、推動了農村社會的發展。他們用青春的激情與汗水、用無私的奉獻與奮爭,將自己的命運與農民命運連在一起。他們找到的不僅是自己的未來,更是整個民族的未來。隨著新鄉村建設事業的深入,他們中一批人已開始長期紮根農村。城市支農也由最初的支教、募捐發展到進社區、下工地、深入到市民和農民工中間。
從這個層面上說,石屋的實驗,有著非同尋常的標本作用。
石屋———上世紀60到70年代,位於海南儋縣的石屋大隊,在黨支部書記胡松帶領下,戰天鬥地大開荒,創造了集體“存款百萬、存糧百萬”的光輝業績。
“北有大寨,南有石屋”、“廣東學大寨的好榜樣”,後來,是周恩來總理的話把海南石屋和山西大寨聯繫在一起。石屋也被國內媒體譽為“海南島上的大寨”、“南方的大寨”。胡松也因此成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
2006年12月7日,儋州市委、市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共同創辦石屋農村社區大學,是全國第一所農村社區大學。石屋農村社區大學目前工作內容為農村精神、文化建設、農村合作組織建設,開設農民短期培訓班,為各高校和各中學學生提供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來自南海網-海南日報 文/孫樂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