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下文武高蹺

海下文武高蹺

海下文武高蹺是天津市的傳統民俗文化之一。該高蹺老會發源於天津市津南區北洋碼頭村。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在漕運文化、碼頭文化、鹽業文化等影響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下文武高蹺老會。京津一帶高蹺分為京、衛、海三大流派,“海下”高蹺,即指天津衛“海下(舊指從天津衛有一條向東南方向的海大道直達大沽海口)”一帶民間花會中的高蹺(亦指津南區海河邊一帶的村莊)。天津海下文武高蹺在木腿子上有長短之分,武高蹺要比文高蹺矮一些。該會的表演器具有:腿子、行頭、道具、頭棒、腰鼓、鐃鈸等。

該老會的基本特徵 ,即為唱舞結合 ,這也是區別於其它高蹺形式的最大特點。它由十四位演員組成,並且個個有唱,其中獨唱26段、合唱6段,對唱7段,合計39段。節奏有抒情的慢板 、對唱的中板、感情激烈時的快板。作曲家瞿希賢指出津南花會的唱腔有徽調的成分,有南方的溫柔抒情。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道其唱腔為乾隆古曲,有北方的粗獷 。其唱腔的特色正是天津歷史上漕運文化,碼頭文化所體現出南北文化交流的佐證。

基本介紹,詳細信息,

基本介紹

所屬地區: 天津 · 津南區 北洋碼頭
文化遺產名稱:海下文武高蹺
遺產編號:Ⅱ-6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津南區
遺產級別: 市

詳細信息

高蹺花會現表演者多為年輕人,舞蹈和腿子功夫尚可 ,但其演唱特色瀕危。解放初期海派文武高蹺能舞唱表演的已是鳳毛麟角。目前,在天津地區屬獨一無二,天津津南區北洋村現第五代傳人崔錦山能完整唱出這39段唱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