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嶼海上牧場,地處漳州龍海市港尾鎮,位於福建省東南海域浯嶼島與浯垵島之間,總面積約3500平方米。北距廈門島僅約6海里,從廈門和平碼頭乘坐遊船出發,乘船1小時即可抵達,快艇僅需20分鐘海上航程。東鄰金門、澎湖列島至台灣海峽,北面即是五擔、四擔、三擔等金門群島,與大擔、二擔島僅三四海里之遙。是一個以“了解海洋生態,領略海島風光、品嘗在地海鮮、體驗漁牧生活”為主題的海上休閒旅遊綜合體,還可提供特色海鮮配送。浯嶼海上牧場可供各類型遊船、遊艇、快艇、帆船靠泊,360度全方位感受海上休閒旅遊新生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浯嶼海上牧場
- 地理位置:福建省漳州龍海市港尾鎮
- 面積:3500平方米
- 地理區域:浯嶼島、浯垵島之間深水海域
牧場介紹,地理位置,資源情況,主要景點,開發建設,交通線路,歷史人文,
牧場介紹
“但愁炊少米,不苦食無魚。日日戈船鬧,采真何處居。"這是浯嶼島生活的真實寫照!而浯嶼海上牧場則是利用浯嶼當地漁民海上網箱養殖的傳統漁排,借鑑台灣澎湖休閒魚排模式,採用國際上最為先進的浮筒和網箱材料,因地制宜改造而成。除了深海養殖外,更加入了旅遊休閒和體驗的元素:分為漁排垂釣區、休閒露台區、海景娛樂區、海鮮餐廳,可供大型遊船及帆船、遊艇、快艇靠泊。
地理位置
資源情況
浯嶼海上牧場所處海域為廈門外海域,水質好、水流急,又有西面浯垵島可以遮風,是當地漁民進行海水養殖的絕佳場所,那些海面上縱橫交錯卻井然有序的便是海水網箱養殖區——漁排。漁排里的多是較為珍貴的魚種,有日料店裡常見的鰤魚,有真鯛(也稱嘉臘魚)、石斑魚,還有美國紅魚和黑翅。這些魚並非用飼料進行餵養,而是用漁民外海捕魚回來撿剩下的一些小雜魚,因此魚的肉質特別鮮美,堪比野生魚。
浯嶼整個村不足5000人的村民,卻擁有500多艘大型外海捕撈漁船和200餘艘收購補給船。漁船的外海捕撈範圍西至西沙群島,北至釣魚島,東至台灣海峽,每隔3、4天,就有收購船往返於外海捕撈作業漁場及浯嶼當地,將外海捕撈上來第一手的鮮活海鮮帶到這裡,從海里到餐桌,保留最本真的一手美味。
主要景點
浯嶼海上牧場、浯嶼後江沙灘、天妃宮媽祖廟、浯嶼織網廠、相思嶼——浯垵
開發建設
該項目前期以一日游為主,自8月1日起每天早晨9:30於廈門和平碼頭準時發船,下午15:00返程。遊客不僅可以在參觀完廈門沿途美麗的海上風光之後,抵達浯嶼海上牧場體驗360度的海上休閒樂趣,還可經由浯嶼旅遊碼頭登上浯嶼島,體驗原生態海島漁村慢生活。
交通線路
出發地址:廈門市思明區鷺江道3號 和平碼頭悅海船說候船廳
抵達地址:浯嶼海上牧場&浯嶼旅遊碼頭
歷史人文
浯嶼,自古就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軍事要地,舊歸泉州府的同安縣管轄,今屬龍海縣港尾鄉。清代的地方志記載,“浯嶼在縣(指同安縣)極南,孤懸大海中,左達金門,右臨岐尾,水道四通,為漳州海澄、泉州同安二邑門戶。”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五“海防”篇也寫有,“浯嶼,周圍六里,左達金門,右臨岐尾,極為要害。”
浯嶼的歷史可以遠溯宋元年間,當時浯嶼已成為南中國一個重要的發舶港和收舶港。及至元末明初,海疆戰亂不斷,浯嶼島的軍事地位便逐漸重要。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為防備倭寇,派江夏侯周德興在福建沿海一帶設定五大水寨,浯嶼水寨是其中之一。今漳州(東山除外)、廈門、泉州一帶海岸線及金門列島都是浯嶼水寨的防區。
一個半世紀後,嘉靖年間,浯嶼水寨遷往廈門,萬曆三十年浯嶼水寨再次遷往晉江石湖———這個浯嶼水寨地處泉州灣畔,上控惠安崇武港,下轄金門料羅灣,既扼泉漳之咽喉,又可警衛台灣、澎湖諸島嶼,並曾在打擊倭寇、收復台灣的戰役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歷朝統治者均派重兵把守浯嶼,因此島上至今仍遺留有炮台、煙墩台、望台等海防軍事設施。明末清初,鄭成功雄踞廈門期間,浯嶼和廈門、金門三島成三足鼎立之勢,成為鄭成功的重要軍事基地之一。
但到了“七·七”盧溝橋事變後,浯嶼也同樣被日本侵略者所垂涎。1938年5月廈門淪陷後,浯嶼島便經常遭到日機的瘋狂掃射。1938年10月,在漢奸莫清華引領下,日寇強占了浯嶼島。日本鬼子將廈門、金門、浯嶼三島合併成“廈門特別市”,在浯嶼設立“行政公署”,任命莫清華為“行政公署”署長兼“警備司令”,和他們一起控制浯嶼島。日軍還將浯嶼設為華僑歸國的“中轉站”,宣稱這是為了使浯嶼成為華僑之“理想的安樂鄉。”當時海外華僑要回到泉州、漳州家鄉,必須在廈門登記後轉運到浯嶼,再由浯嶼“行政公署”派船“護送”回到家鄉。華僑要出國也要先經過浯嶼,由設在島上的“僑務科”發放出國證,藉機敲詐勒索。1940年8月8日的《仰光日報》就記載了這段歷史。富有的華僑還常常被設計陷害。島上有了妓院、鴉片館和賭場,還有一所用日語上課的學校。漁民們的生活苦不堪言,難以為繼。
這斑斑血淚留在了許多老漁民的心裡,國讎與家恨如何輕易就能夠忘記?但今天走在島上安靜的小路上,有許多痕跡已經淡去,只有漢奸莫清華的老宅還在,在時光悠悠中訴說著歷史的變遷與公正的審判。
島上還有一座天妃宮,供奉的是漁民們最信賴的媽祖娘娘廟。天妃宮是浯嶼的重要古蹟,始建於什麼年代已經不可考了,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重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重修,後歷經道光五年、十年(1825年、1830年)和近代多次修葺。殿內還存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守島抗倭將領沈有容《重建天妃宮記》和道光五年(1825年)陳化成《重修浯嶼宮碑記》,殿中還掛有清聖祖御賜匾額,其上記有施琅收復台灣、澎湖時媽祖天妃“湧泉濟師”、“助戰溫袍”的故事。天妃宮外有鄭成功駐島時建的水井兩口,名為“龍虎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