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埯島

民國《金門縣誌》卷一“沿革”曰“金門孤懸海外,舊名浯洲,又名仙洲,北有小磴嶼,西北有大磴嶼,西南有烈嶼諸島縱橫錯列,明初改今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浯埯島
  • 古書記載:《金門縣誌》
  • 舊名:浯洲
  • 又名:仙洲
關於簡稱,歷史,

關於簡稱

”明初周德興在島上築所城時,借“金城湯地”之意把浯洲改名為金門。可見明初即以金門名是島並沿襲至今;而不是象《辭海》所言“清代漸以金門作島名。”據明代一部很實用的航海指南書籍《順風相送》中“各處州府山形、水勢深淺、泥沙地、礁石之圖”一節所記浯嶼云:“太武山內浯嶼,系漳州港外,二十托水”。(4)可知浯嶼屬漳州,並不與金門混同。金門古稱浯洲、仙洲外,還有滄浯、浯江、浯海等別稱,而從無簡稱浯嶼,清以前古籍中之浯嶼均指今之浯嶼島,在文獻資料上還常與浯洲、金門等名同時或並列出現。明人池顯方在《與闕褐公書》中云:“……今左游收汛駐舊浯嶼,出汛巡浯洲等處。”(5)(左游系左游擊簡稱。舊浯嶼即浯嶼,明人稱“舊”乃是以為浯嶼水寨之別,此問題後文敘之,暫按下不表。)清初海道針經《指南正法》中“北太武往廣東山形水勢”一節把“金門”條與“浯嶼”、條並列。(6)《泉州府志》、《廈門志》等地方志書也都把浯嶼與金門區別開來。所以,浯嶼、浯洲嶼並非一地二名,也非浯嶼為浯洲嶼之簡稱,這是顯而易見的。

歷史

清代的地方志書云:“浯嶼在縣(指同安縣)極南,孤懸大海中,左達金門,右臨岐尾,水道四通,為漳州海澄、泉州同安二邑門戶。”(1)“浯嶼,周圍六里,左達金門,右臨岐尾,極為要害。”(2)清人莊光前在《同邑海防論》中指出:它“據海疆扼要,北連二浙,南接百粵,東望澎湖、台灣,外通九夷八蠻,風潮之所出入,商舶之所往來,非重兵以鎮之不可。”均視浯嶼為戰守要地。浯嶼的歷史可以遠溯宋元,那時浯嶼已成為南中國一個重要的發舶港和收舶港。至元末明初,海疆不靖,語嶼島的軍事地位便逐漸顯得重要了。明初,開始於島上置浯嶼水寨以為要塞。但是從清代以後卻有不少人在其著作中,把浯嶼與浯洲嶼混同起來,進而誤認為明初浯嶼水寨建置於浯洲嶼,即今之金門島。如清代史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記要》中云:浯嶼水寨建於“浯洲嶼太武山下”。福建有兩座太武山,在漳州境內謂南太武山,金門島上謂北太武山。顧祖禹既誤把浯嶼認同浯洲嶼、又把南太武認同北太武。又如1978年11月版和1982年8月版的《辭海、地理分冊》中也云:“浯洲嶼,古島嶼名,簡稱浯嶼,即今福建金門島。明洪武中置浯嶼水寨及金門千戶所於嶼上,為海防重地。清代漸以金門作島名,浯洲嶼之稱遂湮。”當代海交古籍專家張維華,戴裔煊、謝方等也在他們校注的《明史歐洲四國傳注釋》、《明史·佛郎機傳》、《東西洋考》中把浯嶼也誤注為“今我國福建省金門島。”史家向達先生竟也認為:“明代浯嶼原指浯洲嶼,即福建金門島。”而“金門在福建廈門港內,亦名浯洲嶼,明代浯嶼水寨把總原置於此。”(3)其實,這些說法都是清代以來一部分作者或注家未經實地調查,以訛傳訛的結果。要弄清浯嶼水寨——這一明代的重要軍事要塞到底置於何地、何時?有何變化?是需要辯證的。本文姑就浯嶼水寨的沿革作一粗淺探討,並祈得到識者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