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五記:任溶溶看到的世界

浮生五記:任溶溶看到的世界

基本介紹

  • 書名:浮生五記:任溶溶看到的世界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315頁
  • 開本:32
  • 品牌:上海譯文出版社
  • 作者:任溶溶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2759224, 7532759229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浮生五記:任溶溶看到的世界》中的作品是上海著名兒童翻譯家及兒童文學家任溶溶老先生的散文結集。

作者簡介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廣東鶴山人,1923年生於上海。1945年畢業於大夏大學中國文學系。後從事編輯工作,長期在少年兒童出版社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工作。1941年翻譯第一篇蘇聯小說。1945年翻譯第一篇兒童文學作品。從此,他以兒童文學為終身事業。他翻譯過許多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如普希金童話詩,葉爾肖夫童話詩《小駝馬》,義大利童話《木偶奇遇記》、《假話國曆險記》,英國童話《彼得·潘》、《柳樹間的風》、《隨風而來的波平斯阿姨》,瑞典童話《長襪子皮皮》、《小飛人》等等。他自己還創作了童話《沒頭腦和不高興》、《一個天才雜技演員》和一些兒童詩。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每聽任先生憶舊談往,我都有大收穫。真可以說,他是偶一閒聊,必有佳趣;信筆寫下,即成掌故。他能把這幾十年間友朋師弟、文壇戲壇、廣東上海、書桌餐桌等的大小故事,寫成這部筆記,對於讀者和後人,真是一件幸事……很希望本書能重新勾起人們對這一體裁的興趣。這樣的任務由一位著名翻譯家和兒童文學作家來擔當,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不僅因為他知名度高(別忘了所有讀者都是由兒童而來的),更因為這種跨界寫作最易增添情趣,何況任先生本來就是最有情趣之人。
——劉緒源

名人推薦

每聽任先生憶舊談往,我都有大收穫。真可以說,他是偶一閒聊,必有佳趣;信筆寫下,即成掌故。他能把這幾十年間友朋師弟、文壇戲壇、廣東上海、書桌餐桌等的大小故事,寫成這部筆記,對於讀者和後人,真是一件幸事……很希望本書能重新勾起人們對這一體裁的興趣。這樣的任務由一位著名翻譯家和兒童文學作家來擔當,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不僅因為他知名度高(別忘了所有讀者都是由兒童而來的),更因為這種跨界寫作最易增添情趣,何況任先生本來就是最有情趣之人。
——劉緒源

圖書目錄

我所知道的任溶溶劉緒源
師友記情
郭紹虞老師在大夏
記劉大傑先生的兩件事
林漢達先生跟我交朋友
跟伍蠡甫先生看畫展
我的老師鄭朝宗先生
憶王益老大哥
穿弄堂,走長途
我的貴人姜椿芳
懷念海曙老大哥
憶徐沫同志
老友草嬰
第一次見到吳強同志
雕花樓上聽故事
吳元坎學日語
1947年往事
故人情
紀念蘇蘇即鐘望陽同志
憶賀宜
記陳伯吹先生的一件事
憶何公超同志
老朋友包蕾
回憶鐘子芒
邢舜田,不該遺忘的畫家
我的老搭檔詹同
記老搭檔樂小英
話說兒童作家聖野
我的老友任大星
張樂平撿破爛
在幹校看電影人
我的“牛鬼蛇神”朋友
懷念何紫先生
記孫家晉老社長
記一位出版界老前輩
話說一位老譯文編輯
梅紹武給我的寶貝
弄墨記快
我生下來應該是幹這一行的
愛讀書是我一生最聰明的事
我也在作文
樂在其中
感謝翻譯界前輩
不能沒有翻譯
十年讀外語記
老舍譯的“您吶”
譯名與方言
學日語的兩點心得
兒童文學作家羅大里
一首讓娃娃們快活的兒童詩
談讀別字
一塊白話文墓碑
我和譯文出版社
聽戲記趣
我是怎樣迷上京戲的
我看過四大名旦演出
我看到梅蘭芳
楊寶忠的胡琴
金少山的嗓子
初識譚元壽
兩個鏡頭
在天蟾舞台看戲
記粵劇“小生王”白駒榮
飲夜茶聽女伶唱粵曲
我曾是個話劇迷
小時候看電影
王老五呀,王老五
過去好萊塢電影前的短片
人生在世
我的留聲機
品食記味
留戀家鄉食品
從廣東點心想到的
廣東腊味飯
蛇肉和狗肉
廣東人吃粥
廣東人飲茶
談廣東人的餅
廣東的禾蟲及其他
餛飩和雲吞
食在上海
記三家本幫菜老飯店
上海的麵館
談南翔饅頭
回憶“小紹興”
記全聚德吃烤鴨
學吃辣的故事
第一次吃羅宋菜
小吃洋名中譯
瑞士的鄉村飯店
瑞士的乾酪
喝酒的故事
我碰到過“吃飯難”的事
談談吃水果
何謂“克皮甘蔗”
番薯是個寶
往事記略
“大班”派頭三歲看老
下棋父子
童年過節
談我小時候寫字
愛讀書找樂子
我的二哥
我也有個好媽媽
第一次請女朋友吃飯
兩個媽媽
領孫子的故事
我的名牌思想
記朱汝珍世伯
我有個親戚是幫會頭目
“孤島”的賭場
回憶一位猶太老爺爺
霞飛路上的一場“大戰”
在鐵甲車護衛下看電影
陳毅為牆報題詩
蹬腳踏車闖禍
“抄靶子”驚魂
外白渡橋往事
日本宣布投降的那天晚上
交白卷的接收大員公子
第一次上北京
遇“鬼打牆”記
喝咖啡的事
評彈團有過這一幕
理髮的故事
我的“奇遇”記
天山菜場遇好人
穿西裝的故事
站著聽貝多芬
和老華僑飲茶
在上圖讀縣誌
曹家渡和蘇州河
從重建的靜安寺想起
承德的十八羅漢
涇縣的火輪大宅
屯溪的老街
游黃龍寺
阿Sir
追憶瑞士斯皮麗博物館
我的廣州話和上海話
我叫任溶溶,我又不叫任溶溶
後記

後記

故友何紫兄當年看到我偶寫出的幾篇隨筆後,曾對我說:“你可以寫一本《任溶溶看到的世界》。”這話一直記在我的心裡。但我那時候還在壯年,編輯和翻譯工作夠忙的,根本不會懷舊,更沒工夫寫散文。不過每一想起他的話,倒也覺得謝謝父母讓我到這世界上走一遭,所處的時代又是如此複雜,是應該把見聞經歷寫下來,讓後來人看看。但也只是想想而已。
直到老了,忽然感到安徒生說的話有道理:老人懷舊是一種幸福,是一種決樂。於是在編報刊的沈毓剛、殷健靈、劉緒源、沈飛德、陸梅、沈琦華、葛昆元等同志的鼓勵下,也真開始寫起隨筆來。到底活了近九十年,見聞經歷中可寫的東西不少,就一篇篇寫下來了。我是想到什麼寫什麼,所寫的東西正如老友倪海曙兄一本書名那樣子:雜格龍冬。從年齡來說,從小寫到大;從地域來說,有上海,有廣州,有廣東農村,有外地,甚至有外國;從時段來說,有上世紀二十年代的上海租界,三十年代的廣州,1938—1941年的上海“孤島”,1941—1945年敵偽時期的上海,1945—1949年國民黨時期的上海,1949年解放後的上海。這樣回憶出來的東西還能不“雜格龍冬”嗎?
倒是因為這些小文章“雜格龍冬”,可能會讓人看了開開眼界,覺得好玩,而有類似經歷的人看了會回憶起一些往事來。因此非常感謝上海譯文出版社答應把它們印出來供大家一樂。
正因為這些文章太“雜格龍冬”,我特別要感謝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張穎同志和我的小兒子任榮煉,他們為了整理它們可花費了不少精力。
最後我還要感謝劉緒源同志,他不但為這個集子寫序,還給它取了個很雅的書名:《浮生五記》,並把那些“雜格龍冬”的文章分為五輯,取同樣雅的輯名,這真是我莫大的榮幸。
2012年5月31日

序言

早在童年時代,我就熟知任溶溶先生的名字,讀他的作品則更早,應該是在不識字的時候。那時的兒童畫本,有很多就是他從前蘇聯譯過來的,我雖不識字,卻能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這就是我的文學啟蒙了。本書中《樂在其中》一文已說到過去的事,茲不贅。
最早與任先生見面,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那時中國開始重新走向世界,中外文化交流還不太多。有個日本方面的兒童文學代表團到上海,我們去作家協會聽會。一位日本專家在發言時提到一串名字,其中有個名字讓譯者疙疙瘩瘩翻不出來,下面坐得滿滿的聽眾席中有個寬厚動聽的嗓音爆出來:“卡洛爾!英國作家,就是寫《愛麗絲漫遊奇境記》的……”譯者紅著臉,連說“對對對”,大會又繼續下去。那天我和陳丹燕坐在一起,轉頭去人堆里找人,周圍響起一片耳語:“任溶溶!”“是任溶溶……”我們相視一笑,心裡充滿欽佩。從此以後,任溶溶就不再是書本上的那個名字了,他成了我們最親近的忘年朋友。
在中國文壇上,任溶溶的兒童文學翻譯,不僅數量多,品種多,而且質量高,個性特別鮮明。幾乎每篇出自他譯筆的作品,都充滿童趣,一念開頭,就會有生機勃勃的感覺撲面而來,讓你欲罷不能。他譯過俄羅斯作家普希金的童話詩,譯過蘇聯詩人馬雅可夫斯基、楚科夫斯基、馬爾夏克、巴爾托的兒童詩,譯過蘇聯優秀兒童文學作家蓋達爾的《鐵木爾和他的隊伍》,譯過風靡中國讀書界的《古麗雅的道路》,也譯過義大利古典作家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和當代作家羅大里的《洋蔥頭歷險記》《假話國曆險記》,他譯過英國作家米爾恩的“小熊維尼”系列、特拉弗斯的“瑪麗·波平斯”系列、內斯比特的“沙仙”系列,譯過剛去世不久的英國作家達爾的《女巫》,及《查理和朱古力工廠》,譯過巴利的《彼得·潘》,譯過美國作家懷特的《夏洛的網》《吹小號的天鵝》《精靈鼠小弟》,還譯過瑞典最偉大的作家林格倫的《小飛人》《長襪子皮皮》……這裡所舉的作品,就任溶溶的全部譯作來說,恐怕只是九牛一毛。然而,今天已經長大的兒童,讀到這份書單還是會驚喜難抑,因為他們會發現:自己曾經讀過並喜愛過的作品,有那么多,竟出自同一位翻譯家之手!
這裡特別要提一提任溶溶譯林格倫的事。林格倫筆下的皮皮小姐,絕不是那種傳統的正面的兒童形象,她是一位力大無窮、愛吹牛、喜歡惡作劇的女孩,她做的事因違背大人意願總是被稱為“壞事”,但孩子們卻因她的行為而興奮不已。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任溶溶一氣翻譯了林格倫的八種作品,其中包括《長襪子皮皮》和《小飛人》這兩個三部曲,中國讀者開始用驚異的目光打量這些全新的作品。當時大家的思想還不很解放,出版社大概是最為難的,一方面知道它們有巨大的吸引力,一方面又怕它們被定為壞書而挨批。最早印行林格倫作品的湖南人民出版社就曾在《小飛人》三部曲的出版說明中寫道:“這套書共有三本……書中的小飛人做了許多奇事、好事……”這分明是要把狂野不羈的小飛人和中國讀者所能接受的好孩子形象硬扯到一起,而不敢承認這裡其實有一種觀念的衝突。好在那時的時代氣氛是積極開放的,在孩子們的一片叫好聲中,中國的兒童文學界和理論界也終於正視她的這些奇書了。人們在研究中發現,像小飛人卡爾松那樣的人物,其實是歐洲文學中有著悠久傳統的“流浪漢”形象的延伸,他沒有家庭,獨自一人住在屋頂上,無拘無束,自得其樂,愛怎么樣就怎么樣。對於小說中另一個主人公——處處受到父母、學校、保姆以及哥哥姐姐們管束,一舉一動都要聽從大人旨意的“小傢伙”來說,卡爾松這樣的野孩子實在太令人羨慕了。儘管卡爾松常罵他“草包”,搶他的東西吃,弄壞了他的蒸汽機,好幾次騙了他,還把髒活累活都推給他乾……但卡爾松帶給他的樂趣遠遠超過了這一切,當卡爾松帶著他到處亂飛時,他也在一定程度上進人了這個久已渴望的自由自在的天地。當然,完全放任孩子自由發展是行不通的,成人不厭其煩的管束正是為了孩子安全而穩步的成長,林格倫很明白這一點。所以她將小傢伙的家庭,尤其是他和母親的關係,寫得非常溫馨;甚至,快樂的卡爾松有時也會暗暗渴望能受人照顧,能擁有像小傢伙那樣的家庭生活。這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中國的兒童文學工作者:渴望母愛與家庭(乃至社會)的溫暖,與渴望衝破束縛張揚自由的天性,這正是兒童文學的兩大永恆的母題。林格倫的作品,包括《長襪子皮皮》和《小飛人》,都貫穿著這兩個母題;而中國的兒童文學長期以來唯有前者卻沒有後者——正是林格倫的這些作品點亮了我們的思路!任溶溶在“文革”後放開眼界,以歷屆“國際安徒生獎”獲獎作品為線索,嘗試尋找並引進西方優秀的兒童文學,林格倫就是他以童心和慧眼選中的第一位大家。魯迅曾將好的翻譯家比喻為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那樣的“竊火者”,任溶溶是不愧於這一稱號的。可以說,正是任溶溶和林格倫等聯手,改變了中國的兒童文學。
最後說一說任先生的這部新著。這是他近年所寫的筆記的合集。從這些文章里可以看出、,他不僅是中國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和翻譯家,也是一位經歷極為豐富的世紀老人。他與老一代文化人如郭紹虞、林漢達、姜椿芳、劉大傑等有師生之誼,與出版界前輩陳原、王益等有很深的交往,在新四軍時還曾請陳毅寫稿,在語言學界他有葉籟士、倪海曙等一大批老朋友,.更不用說上海文壇的王元化、吳強、鐘望陽、草嬰和兒童文學界的陳伯吹、何公超、賀宜、包蕾、聖野、任大星等人了。每聽任先生憶舊談往,我都有大收穫。真可以說,他是偶一閒聊,必生佳趣;信筆寫下,即成掌故。他能把這幾十年間友朋師弟、文壇戲壇、廣東上海、書桌餐桌等的大小故事,寫成這部筆記,對於讀者和後人,真是一件幸事。中國曾是筆記文學大國,《世說新語》和《容齋隨筆》是其中最為人知的兩部,明清和民初的筆記則為我們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史料和好文。上世紀九十年代,出版界有一陣曾爭相刊印近現代的筆記,許多愛書人至今還常提及並稱賞不已。但近年筆記體裁寫作似較零落,許多老人未及留下他們的珍貴記憶,有些價值甚高的短文也未能及時編集出版,而史料流失往往是一去不返的。所以很希望本書能重新勾起人們對這一體裁的興趣。這樣的任務由一位著名翻譯家和兒童文學作家來擔當,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不僅因為他知名度高(別忘了所有成人讀者都是由兒童而來的),更因為這種跨界寫作最易增添情趣,何況任先生本來就是最有情趣之人。願本書的出版成為筆記文學復興的號角。
未敢言序,謹記讀稿筆記如上。
劉緒源
2012年6月3日記於香花橋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