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成長過程,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莖具豎直能力,可保持水面上的三片葉正常展開,退水後莖橫臥地上呈匍匐狀,莖長達5米以上。
生長環境
浮水稻大多感光性強,成熟期遲,穀粒有芒,結實率較高,脫粒較難,粒型、稃色接近於一般栽培類型。浮水稻可被看作是適應於周期性淹水所形成的生態型,適宜生長在潮濕朝陽的地方。
分布範圍
浮水稻品種如“深水謹,’(又稱大禾或塘禾),主要分布在最。
成長過程
浮水稻葉內裂生通氣組織特別發達,只要上部葉尖伸出水面,即可由葉面吸收空氣,通過葉鞘、莖和根的裂生通氣組織到達根端。葉片在弱光下可產生赤黴素,能加速細胞分裂和伸長,促使稻莖迅速延伸。葉片淹沒在水中6-12天仍可保持綠色,但暴露在空氣中則轉為褐色。種子在缺氧條件下發芽、髮根正常;而一般栽培品種在缺氧條件下只能伸出芽鞘,不能髮根。生物進化的過程,一般認為是從嫌氧到喜氧,原始生物適應於無氧環境,由此可推論浮水稻較一般栽培品種為原始。但浮水稻種子在淹水條件下發芽後,生長較弱,葉鞘膨大,形成大的通氣組織,葉片變窄。浮水稻在水層下的莖節均可產生不定根和分櫱,初生根細而分枝多,隨著植物的生長,在水錶層形成一些較粗而不分枝的根。
浮水稻大多感光性強,成熟期遲,穀粒有芒,結實率較高,脫粒較難,粒型、稃色接近於一般栽培類型。一般產量較低,米質較差。浮水稻可被看作是適應於周期性淹水所形成的生態型。
生物學特性
廣東省西江、北江游的低塑田,由於地勢低洼,常年或季節性積水,因此栽培的水稻品種,有浮水稻和深水稻兩類型。浮水稻品種如“深水謹,’(又稱大禾或塘禾),主要分布在最低佳的塘田。莖高3一6公尺;地上部夫部分莖節也能髮根分孽(分枝)。莖隨水上漲而伸長,浮生水中;水退後橫臥地上,匍匐生長,只有上端約一公尺左右,直立生育,出穗成熟。深水稻品種如“大板粘”,主要分布在較淺水的塑田。莖高1-2公尺,地上部莖節通常不髮根、分孽。莖稍能隨水上漲而伸長,但水退後仍直立生長。兩者的生育習性是有顯著區別的。
深水稻的生育特性與當地(廣東省高要、四會各縣)所分布的浮水稻“不歸家”和野生稻“學禾”(類似禾稻的意思)的生育特性很類似。在品種起源、演變,以至選種、栽培上,都很值得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