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詞。該詞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來寫閨情,真實地表現出她對愛情的忠貞和被人拋棄的悲慘境遇。既借鑑民歌常見表現手法,質樸明快,天然無飾,而又言簡意賅,細膩而生動地表現出一位與琵琶女身世相同的思婦的複雜矛盾心理。含蓄深婉,怨而不怒,堪稱民間詞與文人詞結合的典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白氏長慶集》
- 文學體裁:詞
- 作者:白居易
- 詞牌名:浪淘沙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文學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浪淘沙·借問江潮與海水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創作背景
該詞作於大和至開成年間,作者時在洛陽。
文學賞析
這首詞形式與七言絕句相同,本來是白居易的自度曲,“相恨不如潮有信”句詩人化用了李益《江南曲》詩意:“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在中唐當時,官府重商棄農,鹽商和珠寶大賈成為一個特殊階層,“姓名不在縣籍中”,“不屬州縣屬天子”,他們牟取暴利,生活豪奢,“商人重利輕離別”、“日日逐利西復東”,故商人婦便更要常受“來去江口守空船”之苦。這首詞通過自問自答的形式來寫閨情。詞人通過對一位複雜微妙的閨中女子內心矛盾的刻畫,真實地表現出她對愛情的忠貞和被人拋棄的悲慘境遇。
“借問江潮與海水,何似君情與妾心”首二句劈空發問,以水喻情。“江潮”常洶湧而來,倏忽而去,與薄倖人起初熱烈卻又轉瞬即逝的愛情極為相似。大海既深且廣,有如思婦對情人的思念。但詞中思婦卻並不這么看,她認為江和海水不能與自己的情意相比。“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上二句設問,這兩句予以回答。“江潮”縱然倏忽而逝,但它有日日夜夜有來有往,而那負心郎呢?他走後卻再沒有音信。海水縱然很深,卻不及自己對“君”的情意深厚。真是“君心不如潮,妾心深過海”。詞以“君心”比“江潮”,以“妾心”比“海水”,十分貼切自然,讀之叫人拍手稱妙。這首詞雖寫閨情,卻是以歡情來顯現,形式清新活潑。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與李白、杜甫並稱“李杜白”。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