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齊特部

浩齊特部,在獨石口外,至京師千八百一十五里。東西距百七十里,南北距三百七十五里。東及北烏珠穆沁,西阿巴噶,南克什克騰。元太元太祖十六世孫圖嚕博羅特,再傳至庫登汗,號其部曰浩齊特。

名詞含義,歷史淵源,浩齊特的建立,發展,

名詞含義

浩齊特一詞含意是天長日久,舊的不是新的等。

歷史淵源

浩齊特的建立

元太祖16世孫圖魯博羅特由杭愛山徙牧瀚海南,子博第阿喇克繼之,其生三子,長子庫登號所部為浩齊特,巴圖孟克達延汗之後,浩齊特部劃其七子阿魯博魯特,阿魯博羅特之長子納楚台吉和次子頭喇台吉二人治理浩齊特部族。但是,在記述蒙古各部變遷較為詳細的《蒙古王公表傳》一書中,又作為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後裔達賚遜庫登汗領有的部落,謂庫登汗“號其所部曰浩齊特”。《清太宗實錄》卷17曰:“遣尼堪往迎喀爾喀所屬蒿齊忒部落歸降額林臣台吉、巴特瑪塔布囊。”該部歸入喀爾喀萬戶。後人認為浩齊特又稱“好陳察哈爾”,即舊察哈爾。在蒙古歷史上,由於封建世襲關係的中斷,導致某一部的領屬關係的變遷,是屢見不鮮的事。因而,有浩齊特部從最初達延汗第七子阿喇博羅特領有的部,後又隸屬於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後裔達賚遜庫登汗的變化。

發展

達賚遜庫登汗以後,領有浩齊特部的圖們汗同他的9個兒子,皆駐牧於明朝廣寧衛(今遼寧省北鎮縣)的正北邊一帶。當時,圖們汗的汗帳設於“山後地名阿力素”(《武備志》所引《兵略》)之地。日本學者和田清認為“山後”所指,即今遼寧省的松嶺山脈之北。在松嶺山脈之南,為圖們汗叔父埃塔必(系博迪汗之弟乜密力長子)和其諸子的駐牧地。他們的駐牧地東南端,距廣寧衛約有七百餘里。埃塔必有10個兒子,其中以長子挪門達(腦毛)大黃台吉(清譯《蒙古源流》作阿穆岱洪台吉)和幼子宮圖台吉最著名。他們兄弟十人,擁有部眾萬騎。宮圖台吉的駐牧地位於最南端,其牧地的東南邊距錦州西邊的邊牆約有250千米。宮圖台吉經常率領部眾前往錦州西邊牆的大福堡地方,同明朝進行互市貿易。
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浩齊特部族歸附滿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博羅特額爾德尼王被封為札薩克多羅貝勒,保留額爾德尼號。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晉升為札薩克多羅郡王,世襲統治浩齊特左翼旗。至此浩齊特部旗之名成為旗名。並分為左右二旗。
浩齊特左旗
崇德二年(1637),博羅特率屬從喀爾喀徙回漠南,歸依清朝。旗地瀕大、小吉里河(今伊和吉林郭勒和巴嘎吉日音高勒),東接烏珠穆沁右旗(今東西烏珠穆沁旗中部),南接克什克騰旗,西接浩齊特右旗(今錫林浩特市東北部和東、西烏珠穆沁西部各一部分),北接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
浩齊特右旗 旗地在錫林河下游,東接浩齊特左旗,南接克什克騰旗,北與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交界,西與阿巴哈納爾左旗相交。
轄域相當於今錫林浩特東北和東烏珠穆沁旗、西烏珠穆沁旗西部各一部分地區。旗札薩克府原設在圖力格胡都嘎的王爺廟。民國三年至民國十七年(1914年—1928年)屬口北三廳察哈爾特區,民國十八年至民國二十二年(1929年—1933年)歸綏遠省管轄,1934—1944年歸屬偽蒙疆自治政府。1949年2月中共錫林郭勒盟工委決定將烏珠穆沁左翼旗、烏珠穆沁右翼旗、浩齊特左旗合併為東部聯合旗,旗政府駐地為烏珠穆沁右翼旗烏蘭哈拉嘎廟(現在的西烏旗烏蘭哈拉嘎蘇木)。1956年7月,撤銷東部聯合旗建制,分設為東、西烏珠穆沁旗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