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燈會

浦江燈會

浦江燈會是一種民俗文化活動。燈會全省各地均有,以浦江燈會較有名氣。每年元宵夜,浦江城鄉家家戶戶懸燈於廳堂、街道檐口門樓,這些燈有玻璃、木雕、竹絲、珠串、羊皮、綾羅、剪紙、針刺等,工藝製作精細。正月十五元宵節,民間有觀賞花燈的習俗。燈會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浦江燈會
  • 屬於:民俗文化活動
  • 歷史:始於漢,興於唐,盛於宋
  • 地區:浦江
傳承和發展,會規,

傳承和發展

盛大的燈會有幾萬人參加迎燈。燈會能久盛不衰,是因為各“都”各“圖”(鄉村行政單位)均有鄉規民約,有的形成文字,載入譜冊,也有口議成規,世代永循。

會規

內容有:
“會田”
全村(姓)公有田的收益,作為燈會的組織。
“派燈”
大村迎燈按男丁派子燈,小村為使燈隊更長,除按丁派燈外,還按灶派子燈。男十六歲至五十歲都得出一子燈,五十歲以上者放火銃,年過六十為燈隊領路、提燈、提香籃。
“出燈”
鳴鑼為號。頭遍鑼煮飯,二遍鑼進餐,三遍鑼扎燈。出令時,點燃子燈,放到路口為燈隊照明,至燈隊休燈為止。出燈前燈頭沐浴淨身,換新衣。子燈洗手、洗臉。出燈忌講不吉利的話。
“罰燈”
條例有:(一)“掛祭”,即不能種太公(祖宗)的祭祀田(公田);不準分、砍太公山上的柴;不能領取宗族在清明、冬至拜祭太公後分的肉、饅頭、麻糕等。(二)罰蠟燭若干斤供燈會用。(三)罰在燈頭前放鞭炮或為燈頭掛紅。
“燈禮”
長燈(板龍燈)到客地要舞“麥餅跳”,即圈燈,以示禮節。
“燈路”
出燈路線一經規定,不能改變,如遇雨而不能出燈叫“留夜”,到天晴後補足。
“敬學”
縣城燈會開迎,鄉村燈會進城,都必須先到學宮舞圈燈,以敬重有學問之名人。
“散燈”
散燈前要“拉燈頭”:長燈後退而行,將燈隊拉散為止。龍頭上的裝飾物如龍鬚等被扯搶一空,扯得者稱“利市”。如浦陽鎮的“拉燈頭”要拉三次,拆燈時,各節子燈要爭先恐後背燈回家,名曰“搶興頭”,將燈具擺在豬欄上,祈求六畜興旺。
“拔蠶花”
養蠶者每次遇燈頭路過時,暗拔龍鬚,謂之“拔蠶花”。
“求子無子”
需送紅包給燈會,並佯偷龍頭繡球,以為得子之兆。
十一、“和面酒”
在散燈之日,燈戶於廳堂備酒菜,相互敬酒,以示慶賀。往日有不和睦者,也互相勸酒,稱為“和面酒”,表示既往不咎,和睦相處。
十二、“頭燈”
同村、同族、同姓幾個燈會為顯示團結,聯合結為“社”,一社需製作一件領袖之燈稱為“社頭”燈。定於某一日集合結社而迎,稱“圈燈”、“大日”。此類組織有稱“七社頭”、“六社頭”(七或六個燈會結社),有的地方甚至十幾個燈隊會集而迎,聲勢浩大。
十三、“興燈”
除正月迎燈之外,還有比正月更盛大的迎燈稱“興燈”。興燈分定期和臨時興燈兩種,定期的如天干五年或十年,地支六年或十二年興一次。臨時的如廟宇開光、造橋、完成譜等,為祝賀而興燈。這時興燈,出動全村儀仗如大銃、小銃隊、堂燈、龍虎旗、長旗、蜈蚣旗、五色旗、執事、宮燈、紳衿行香燈、香桌、十錦鑼鼓。
十四、興太公太婆燈
迎燈為祭祀送葬的祖墳,也有太外婆、太姑婆村認祖親的,都稱為太婆燈或太公燈。
十五、“借路帖”
燈隊出巡前幾日,有專人到過境村莊貼“借路帖”,如“某月某日某燈會路過貴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