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滾地龍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現具有代表性的有寺前龍燈、虞宅龍燈和文溪九節龍。 檀溪鎮寺前村嘉慶年間就有人物燈和動物燈。1851年間太平天國反清而遭兵焚,這寶貴的傳統藝術不幸失傳。
虞宅龍燈始於南宋寶慶三年(1228年),為參加慶賀村席場橋竣工典禮而創辦,一直沿襲至今。解放前就曾赴浦江縣城表演,技藝精湛,深受觀眾稱讚。在文革期間龍燈因“破四舊”遭到毀壞。直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於1983年恢復兩條龍燈;1985年發展成四條龍燈,並參加了我縣首屆文化節燈會表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浦江滾地龍
- 類別:民俗文化活動
- 代表活動:寺前龍燈、虞宅龍燈和文溪九節龍
- 方式:舞龍
特色,現狀,
特色
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虞宅龍燈最大特點是外型粗獷,舞姿優美。每個燈節用細篾絲條編織而成,長1米,直徑65公分,兩頭封,再用皮紙糊好龍燈蒲,外面畫上龍鱗片,龍鱗片像麻糍一樣,故叫“麻糍塊”,每條龍燈節加上龍頭、龍尾共九節,節與節之間,用l米長圓筒形紅布連成,因距離短,迎龍頭的人只需跨兩步半就能咬住龍尾。龍關裝飾得花枝招展、惟妙惟肖,表演“雙龍搶珠”、“四龍搶珠”、“雙開門”、“梅花形”等隊形時,變化無窮,讓觀眾看得眼花繚亂,連聲喝彩。
現狀
寺前村滾地龍表演團隊經常外出參加表演交流活動。曾於1999年參加在北京舉行的“中華舞龍”大賽,獲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2012年,寺前村滾地龍表演藝術團被金華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公布為市級非遺傳承基地。
浦江縣浦南街道文溪社區“九節龍燈”,在縣誌記載的“滾地龍”基礎上重新組成,在原浦江“滾地龍”的基礎套路“八字花”、“半節”,再請奉化師傅輔導加入了“奉氏布龍”的一些套路。經一個多月的訓練,於2004年8月應法國政府邀請,赴法國參加蒙圖瓦爾第32屆國際民間藝術節。法國《新共和國》報兩次刊登演出照片,稱“藝術節為中國人鋪上了紅地毯”。同年9月14日應邀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暨中國農業銀行省行恢復成立25周年文藝匯演中獲金獎;9月28日參加金華市第二屆文化藝術節匯演,又榮獲“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