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浦東歷史博物館,前身是南匯博物館,於2005年1月6日正式對外開放,2009年被
國家文物局評定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同年,南匯區整體併入浦東新區,其更名為浦東新區南匯博物館。
2010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21年起,在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區文體旅遊局)的高度重視下,在浦東新區文物保護管理所的指導下,完成博物館的修繕及功能升級,並更名為浦東歷史博物館。
2023年1月18日,浦東歷史博物館開館。
建築布局
浦東歷史博物館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惠南鎮文師街18號,建築面積3510平方米。擁有1000平方米的固定展廳和近500平方米的臨時展廳,展項包括全新亮相的固定展“浦江潮湧 東海風起——浦東歷史文化展”,以及首個臨展“和潤平仄——陳宗璜楹聯墨蹤”展。
常設展覽
“地域浦東”是固定展的第一個主單元。該單元主要介紹浦東的地理變遷,全面解讀作為地域概念“浦東”的確切含義及其成型的過程,重點關注築塘、治水等因素在浦東地區地理變遷中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主要內容包括浦東地區成陸歷史、浦東人捍海築塘的歷史,黃浦江變遷以及“浦東”“浦西”形成的過程等。
第二單元“建置浦東”,介紹的是浦東這片土地上行政區劃歷史變遷。觀眾可了解,直到1958年設定了浦東縣,“浦東”這個古老的地名才第一次成為行政區劃的名稱。伴隨浦東開發開放,1993年,浦東新區正式成立。2009年8月,原南匯區整體併入浦東新區,浦東的區劃格局最終形成,“浦東”地域概念和行政區劃基本實現了統一。展櫃中的文物、地方志,以及一些現已撤銷的地方政府機關名牌,成為浦東地區發展見證。
第三單元“人文浦東”,帶領觀眾認識浦東人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場”“團”“甲”“灶”“路”“港”“倉”等標誌性的浦東地名,都與古時極為發達的浦東鹽業有關。近代著名的浦東“三刀一針”,分別指泥刀、菜刀、剪刀、繡花針,寓意浦東人在營造業、飲食業、製衣業、刺繡工藝中的成就。展示內容有以“浦東老八樣”為代表的上海本幫菜,川沙人金鴻翔創建的鴻翔時裝公司推出的西裝、旗袍,以及三林刺繡、高橋絨繡等。
典藏文物
“浦江潮湧,東海風起——浦東歷史文化展”中,由上海博物館、上海市歷史博物館(上海革命歷史博物館)借展的多件浦東地區出土的珍貴文物。其中包括1969年於陸家嘴陸深家族墓地出土的鑲金嵌寶玉“壽”字飾片、金蟹嵌寶鑲玉荷花飾片、金嵌寶鑲玉魚飾片、金鑲玉蝶形飾片、嵌寶玉花首鎏金銀簪、銀絲髮罩,以及1975年自原南匯縣出土的龍鳳紋荷葉蓋青瓷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