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東新區張橋中心國小

張橋中心國小創辦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一所公辦學校。張橋中心國小於1908年(清光緒34年)由地方紳士季鴻勛先生創辦,取名為陸行鄉永寧國小,借季家宅堂作教堂。1923年,季先生集資於現址建校舍。在金橋鎮人民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校容校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舊校舍全面維修,屋頂平改坡、翻修操場,興建專用教室大樓,擴大綠化面積,校門新建,透牆見綠,擴大師生活動場所,各種專用設備和設施均已齊備。目前學校占地15650.2M2;我校現有28個教學班,學生998人,教職員工96人,其中任課老師77人,任職資格合格率為100%,學歷達標率為100%,高一層次學歷達標率(含在讀)80%,黨員24人,團員23人,國小高級教師50人,一級教師40人,二級教師6人。新生以學塊招生為主,無論是本地生,還是外省市借讀生均按上海市統一標準收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浦東新區張橋中心國小
  • 創辦時間:1908年
  • 類別:公辦學校
  • 原名:陸行鄉永寧國小
學校概況,發展概況,發展規劃,

學校概況

張橋中心國小創辦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是一所公辦學校。
張橋中心國小於1908年(清光緒34年)由地方紳士季鴻勛先生創辦,取名為陸行鄉永寧國小,借季家宅堂作教堂。1923年,季先生集資於現址建校舍。在金橋鎮人民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校容校貌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舊校舍全面維修,屋頂平改坡、翻修操場,興建專用教室大樓,擴大綠化面積,校門新建,透牆見綠,擴大師生活動場所,各種專用設備和設施均已齊備。目前學校占地15650.2M2;我校現有28個教學班,學生998人,教職員工96人,其中任課老師77人,任職資格合格率為100%,學歷達標率為100%,高一層次學歷達標率(含在讀)80%,黨員24人,團員23人,國小高級教師50人,一級教師40人,二級教師6人。新生以學塊招生為主,無論是本地生,還是外省市借讀生均按上海市統一標準收費。
作為一所百年歷史的中心國小在歷任校長的帶領下,全體教職員工勤奮耕耘,在當地有良好的聲譽和口碑,在東郊區時她曾是東郊區第二中心國小,在川沙縣時她是老先進,多年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現在被評為浦東新區創建文明單位先進集體。浦東新區三星級行為規範示範校等光榮稱號。
2018年更名為浦東新區張橋國小。

發展概況

清末民國初,我境內私塾教育逐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新學,陸行鄉首辦都川國小(1905年)解放後改名為陸行國小;其次是陸行鄉永寧國小(1908年),即今之張橋中心國小。解放前夕,還有振南、馬家弄、安國等,共11所國小。
解放後,黨和政府重視發展教育事業,實行“向工農開放”的方針,學生人數迅速增加。至1958年,因原有國小校不能滿足入學兒童的需要,故公社執行“兩條腿走路”方針,興辦大隊民校,共辦有新橋、張橋、季樂、梅園、新陸、陸行、王家橋、新光8所民辦國小,以緩解農民子女“入學難”矛盾。
文革初期,學校處於癱瘓狀態。貧下中農進學校,學校歸大隊管理,學校領導機構稱“革命領導小組”,組長相當於校長。1967年春,根據毛主席“複課鬧革命”的指示,各校陸續複課,在取消留級制度和升學制度的情況下,國小普遍附設國中班(俗稱“戴帽班”)此階段教育常規均被打亂,教育質量極為低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教育工作開始撥亂反正。1978年,地區恢復中心校制,建立和健全中心校黨政兩套班子,著手抓全地區的教學質量,並撤銷附設國中班。1979年至1985年,地區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和逐步實施九年義務制教育,期間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9%以上,鞏固率達97%以上,畢業升學率達97%。1984年至1987年縣鄉兩級政府共撥款101.66萬元,為梅園、新陸、中心校、拱北、陸行、陸行二小等校翻建或擴建校舍,中心校在1985年建成教學大樓後,更是多次擴建食堂、自然、美術、音樂、信息等專用教學樓等。並整修體育場,美化綠化校園,教學環境堪稱一流,達到九0標準。
1985年5月,中共中央發布《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心校率地區各校以“四有”、“兩精神”為目標,狠抓學生德育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1986~1992年,為鞏固國小教育普及成果,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開始實行“市、區(縣)、鎮(鄉)、三級辦校,區、鎮兩級管理、社會參與”新體制。1988年實行教育經費包乾。同時加強學校、家長、社會聯繫,形成浦東新區教育網路。
1992年後,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深入發展,川沙縣的撤銷和浦東新區的建立,學校組成發生了重大的變更。大批土地興建了開發區的廠房和場地,大批居民和農民動遷至新的各居民新村,地區中心校在鎮(鄉)領導直接統籌下,先後撤銷了王家村國小、拱北國小、新陸國小、梅園國小、陸行國小、錢橋國小,安排好在校學生轉入毗鄰的學校入讀,2001年3月,最後一所陸行第二國小也撤併入張橋中心校。至此,全鎮範圍內僅存中心校一所國小。張橋中心國小全體教工近年來,政治素質和教學業務不斷提高。校黨支部自一九九二年後,年年被評為新區一級黨支部;學校被評為新區爭創文明單位先進集體;少先隊組織被評為新區三星級行為規範示範校;校工會被評為新區先進教工之家。

發展規劃

1、外部環境
張橋中心國小位於浦東新區金橋開發區的金橋鎮,學校自1908年開辦至今將近走過百年的歷程。學校地處社區文化建設較好的環境,外省市借讀生占了較高的比例,家長文化層次普遍不高。
2、內部環境
(1)辦學設施
學校占地面積15650m2,辦學以來,一直得到新區和鎮政府大力的支持。目前擁有寬敞明亮的教學大樓和標準的250m環形跑道,還建有一幢專用教室大樓,具備了基礎性辦學的條件。
(2)生源狀況
目前學校有25個教學班,學生800`多名,其中外省市借讀生占了近60%。
(3)師資情況
學校現有教師69人,其中教輔人員7名,中學高級教師1人,國小高級教師36人,占教師總數的60%,35歲以下教師28名,占總數的45%,具有本科學歷及大專學歷的53人,占總數的86%,在崗教師任職資格符合率、學歷達標率均達100%。多年來,學校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實施自培工程,通過拜師學教、教研結合、學科評優等形式,搭建教師施展才華的舞台,使得一批青年教師嶄露頭角。目前學校有新區骨幹教師1名,署級骨幹教師4名,學校骨幹教師7名。
3、辦學成效
在全體教師精誠協作、共同努力下,學校先後榮獲了浦東新區創建文明單位先進集體、浦東新區法制教育示範學校、浦東新區三星級行為規範示範學校、浦東新區綠化合格學校、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等十多項榮譽稱號。
4、問題分析
(1)教科研工作理性思考不足,深化程度不夠
學校教科研工作已初具規模,也取得過一些成績,但是“科研促教,科研興校”的理性思考還沒有深入廣大教師的教育實踐。教科研在教師的專業發展、最佳化課堂教學、提高教育質量方面的影響程度不夠。如何以課題研究為抓手,發展教師的專業素質、幹部的管理能力和提升學校的知名度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2)師資隊伍整體發展不夠和諧
近幾年來,學校師資隊伍有較大的變化,老中青教師年齡結構逐步合理。但為數不少的老師仍持比較傳統的教學觀,他們重傳輸輕引導,重結果輕過程。如何儘快改變傳統的教育觀、不斷進行課堂教改,形成一批名教師與學科帶頭人,讓她們在各科教學中發揮榜樣輻射作用,是學校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
二、學校發展總體目標:
1、辦學理念
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校發展為本的理念引領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自主能力,促進學校和諧發展,倡導領導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民主、平等、和諧的關係,共同參與學校管理。
2、辦學目標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為了每一位教師的專業發展,為了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提高,依靠全體教職員工,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管理之路,使張橋中心國小成為一所更具內涵和活力的高效能學校,把學校辦成在第二教育署和金橋地區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學校。
3、培養目標
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有自主學習能力,身心和諧發展,具有實踐與創新能力,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學生。
三、學校發展具體目標與措施
(一)學校管理工作
1、目標:
學校管理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不斷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工作積極性的提高。深化服務型管理,追求規範化、人本化、信息化管理,建立有序的、和諧的、民主的學校制度,使學校管理務實高效,力爭成為浦東新區文明單位。
2、措施:
⑴完善和加強校長負責制,發揮黨組織政治核心保障和教代會民主監督作用,形成學校內部規範、高效、科學決策的運行機制。
⑵推進民主管理的進程,做好新一輪教代會代表、工會委員會的改選工作。
⑶堅持教代會和少代會制度,調動教職工與學生積極性。
⑷完善學校規章制度,依法治校,按章辦事,切實落實崗位責任制。
⑸推行全員聘用契約制度,修訂結構工資改革方案,並進行試運行。
⑹深化校務公開制度,實行民主管理。
(二) 德育工作
1、目標:
以德育為核心,圍繞民族精神教育綱要、生命教育綱要,積極實踐主題性德育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力爭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合格學校、法制教育一星級示範校。
2、措施:
⑴加強德育工作者隊伍建設,增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努力塑造一支具有良好素質的中隊輔導員、班主任隊伍,提升班級管理水平。
⑵建立學校德育制度化、系列化、規範化、網路化方案,狠抓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的思想教育,以行為規範為主要內容的養成教育,努力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兩綱”教育。
⑶加強親職教育指導,辦好家長學校,提高親職教育水平。
⑷通過學校、家庭、社區等多種教育途徑,以及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⑸加強安全教育、法制教育,避免傷亡事故的發生。
(三)教學工作
1、目標:
以教學工作為中心,完善教學流程管理,全面落實二期課改精神,健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深化教學改革,聚焦課堂教學,聚焦校本教研,提高教學質量,爭取達到或超過新區平均水平。
2、措施:
⑴加強教學流程管理,做到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
⑵聚焦課堂,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
⑶聚焦校本教研,特別要加強教研組、備課組建設,使教研組成為教師基本功訓練的基地、教師合作學習的組織、教研和科研相結合的研究陣地。
⑷加強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最佳化課堂教學,充分發揮校園網的作用,積極探索利用網際網路提高教師素養的方法和途徑。
⑸圍繞“課堂教學”,開展課題研究,以科研促教學。
(四)師資隊伍建設
1、目標:
根據學生髮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要求,以校本培訓為途徑,努力培養、建設一支有良好師德師風,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善於教學、精於教學,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型教師隊伍。
2、措施:
⑴加強師德教育,充分發揮黨支部、工會、團支部的作用,用正確的思想引導教師,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教師,用純正的情感凝聚教師,用事業的成功號召教師。
⑵圍繞學校四年發展規劃,制定個人發展計畫,並定期檢查和反饋目標的達成度。
⑶加強校本培訓,提高教師專業化素養。
⑷鼓勵教師積極參加教育科研的行動研究,鼓勵教師發現隱性知識,使教師成為教育學知識的發現者,向學習型教師發展。
⑸加強骨幹教師培養,關注新教師的成長。
⑹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地進行繼續教育,有計畫地開展崗位培訓和多層次學歷進修。
⑺聘請有關專家對學科教研組進行專業引領,拓寬教學視野。
⑻完善教師考核制度,運用多渠道激勵機制,最大限度調動教師積極性。
(五)教育科研工作
1、目標:
確立向教科研要質量,向教科研要效益的意識,達成“科研促教、科研育師、科研興校”的共識。積極開展“培養學生自主能力,促進學校和諧發展”的研究,強調科研與教學結合,建設一支教科研能力較強的教師隊伍,努力提升學校內涵。
2、措施:
⑴確立科研興校的地位,構建“校長室領導——教科研室管理——教科研骨幹教師引領——全體教師落實”的管理模式,並加大教科研經費的投入。
⑵積極開展教科研知識培訓,提高教師科研意識和科研修養。
⑶做好教育信息的傳播交流,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⑷提升課題研究的檔次,圍繞課堂教學申報或確立好校、區級研究課題。聘請專家輔導,進行課題的研究。
⑸開展教科研成果總結、展示活動,為教師可持續發展搭建平台。學校每學期編輯《浪花集》和《教學案例集》或《教學札記集》。
⑹結合二期課改精神,積極開展校本課程的研究與開發,轉變學生學習方法,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六)體衛藝科工作
1、目標:
把學校體衛藝科工作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積極貫徹市、區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培養學生從小熱愛科學的思想,養成正確的審美觀和鑑賞能力。
2、措施:
⑴體育方面:以市、區體育教育精神為指導,繼續深入開展“健康一小時”活動,加強“兩操、兩活動”的管理,提高體鍛達標率。抓好運動隊訓練,保持“踢跳”與田徑等體育競賽成績。
⑵衛生方面:以“健康第一”為宗旨,抓好學校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使學生從小養成講衛生習慣;抓好學生防近工作,使近視眼新發病率低於3%;健全學生健康資料,上好健康教育課,抓好常見病防治工作。
⑶藝教方面:把藝術教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內容,按計畫開好藝教類課,組織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外藝術興趣活動,活躍校園文化生活,發展學生個性特長。
⑷科技方面:以“科技興校”為宗旨,以科學的態度、創新的精神,積極開展各類科普活動,把科技教育作為學校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
(七)校園文化建設
1、目標: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目標在於創設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讓每一個學生在這溫馨的校園中健康成長。
2、措施:
⑴重視學校環境建設,實現讓“牆壁說話”育人氛圍,建設花園學校,實現環境育人。
⑵重視教室的布置,簡潔、美觀、大方,有文化特色,藝術內涵和激勵功能。
⑶開拓學校環境文化,以探究學校及周邊地區的金橋開發區的豐富文化內涵,重視社區環境的育人氛圍的營造。
⑷重視網路文化環境的營造,引導學生安全上網、文明上網並運用網路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
四、保障機制
一組織保障。
組織教職工學習、宣傳、討論、修正學校新一輪的發展規劃,使全校上下明確目標,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保證規劃的正常有序實施。
每學年召開相關會議,對規劃的進程進行評估,並及時調整、修正進一步計畫。
二制度保障。
規章制度是學校實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證,加強學校規章制度建設是學校整體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校原有各類規範性檔案進行梳理,結合教育形式的發展和需要進行修訂和完善,從而規範管理和教學,並理順和規範工作程式,保障規劃科學有序地實施。
三經費保障。
為實現四年目標,學校將投入必要的經費,以此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保證規劃的順利實施。
四評價保障。
建立有教師、學生、家長、社區參加的評估小組,每年就計畫實施情況採用座談會、問卷、校長信箱等形式廣泛聽取意見,及時調整目標,以保證各項目標的全面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